《推开回家的门——我修行的那些事儿》
第22节

作者: 晓柏2012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经过几年的修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低看他了。他拥有数百亿财富,却对亏一千亏或者赚一千万,毫不动心。吃穿用,与我们凡夫没有两样,甚至比一些部长穿得还要朴素。他站在你面前,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像一位慈祥的长辈。他从来也不攀附任何人,再高级别的官员在他的面前,他也谈笑自若。更没有传说中那种“大款与小秘”的故事。财色名食睡,样样都不贪恋,却能在复杂的社会中任运自若,而不被任何境界粘附,我想,这不正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

  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但这样最终大家都无法得到。作为一名创造者,你明白消费者的这个心理之后,如果愿意付出更多,这样你自然容易超越别人,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你,你即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这个超越别人的空间,并不是刻意减少利润来实现,主要是通过提高效率、管理水平以及科技创新等,通过开发人的智慧来实现的,所以他强调,“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竭尽全力创造企业相对优势”,最终,“我们的收获在其中,随其后,随之而来”。

  我把刘永行董事长的这篇文章,附在后面,供大家参考,相信你会从中受益。
  我们一些学佛的师兄以为舍得,就是拿很多钱供养三宝。如果我们有能力做一些供养,当然值得赞叹。因为供养三宝可以为众生续慧命,功能无量。同时我们又要注意,在供养的时候,是不是为了求回报呢?是不是想贪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得到更多的东西呢?如果有这样的心,你的供养就要打个问号了。佛菩萨可不是做生意的啊,何况他们也不笨,收少的,给你多的,亏大了嘛——开个玩笑。所以说,供养一定要量力而行,无欲无求,才是真正的供养。各位可记得,梁武帝当年建若干寺庙,问达摩祖师,他可有功德?达摩祖师直接告诉他,并无功德。这些话里,有深意。

  接着分享一位密宗师兄给我讲的两个关于供养的事。
  有一位弟子,希望自己早日成佛,早证菩提,把家里的全部积蓄十几万元,拿去供养三宝。师父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拉到一边。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做供养当然是好事,值得赞叹,可是,你要注意啊,供养也要有智慧,不是说你把钱交完了就能成佛了……
  还有一位弟子,很穷,看到大家去供养师父,他也想供养,可他只有一元钱了。于是他跪在师父面前,说,师父啊,我很苦,都没钱,只有一元钱了,想供养你,你愿意收吗?师父说,当然愿意啊,虽然你的钱不多,只有一元钱,但你供养三宝的心是真诚的,你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有功德的供养了。师父鼓励他说,人穷不可怕,你要慢慢去悟舍得之道,要学会舍,自然会得,你就会越来越好。这位弟子,牢记师父的话,回家以后,借了一点钱,从卖菜的小本生意做起,他不坑客人的斤两,想办法把自己的菜弄得干净整齐一些,宁愿自己吃点亏,少赚一些,慢慢地口碑传开了,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后来他还开发了送菜业务,生意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有一天,他再次回到师父那里去,告诉师父,他明白舍得之道是什么了。

  日期:2012-3-2 19:50:00
  **************************************************
  附:
  做大众文化价值的提供者
  刘永行

  在市场经济中,推动社会不断优化和进步的因素有很多,但直接推动者是社会大众:我们在消费时总是希望能够尽量“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享受更好的产品、服务、效用和价值增值。也正是这种不断寻求"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最优选择的大众文化,决定了作为供应者的企业只有不断持久地满足大众文化的自然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因为大众文化在提供市场机会的同时,也以此作为评判的标准给企业投票并以优胜劣汰的形式清洁着市场,这种“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文化是法律、理性等诸多因素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源动力,企业之道就是顺应这种文化。

  企业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组成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也是大众的一分子,如果大众文化主导了企业经营,企业和成员在经营活动中也奉行“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的大众文化,企业创造出来的财富就会减少。比如春节,大众都是以“休闲轻松”为目标,这就需要有服务行业在春节期间提供优质服务,如果参与服务行业的人也与大众一样,是以“休闲”为目标的思维方式,显然,这样的服务企业只有消亡的结局。

  因此东方希望认为,优秀企业和它的成员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有为大众付出和贡献的价值观,而不是以少付出多得到为目的。把“得到”的优先权让给消费者,这就是企业的“得道”。
  要做大众文化价值的提供者,企业成员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强势思维方式,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我们不可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得到”,而是要“付出多一点”以贡献的方式去“得道”。这就迫使我们改进工作、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不断创新、提高效率,持续努力地使大众真正感受满意、享受财富,由此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认可和回报,这就是优秀企业的竞争、壮大和成为百年老店之道。无论商业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只要以为大众谋财富为其文化,就会不断地通过过滤和积淀打造本身持久的竞争力。这种意识必须落实到每个员工。

  我们必须清楚,企业及其员工的生存是由大众消费者决定的。企业与员工不可能在同样水平的重复中得到越来越多,只能是在提高水平中得到越来越多,得到是“付出多一点,贡献多一点”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否则只能损害企业竞争力。企业要对大众和社会负责,才能求得生存权和发展权,才能对企业本身负责,进而才能对其成员负责。在优秀企业的主导文化中,滤去大众文化,凸现的应该是诚信、学习、创新和意志力。由这样的价值观而形成的企业文化,才会培育出大批充满持久激情的创造者,这才是企业持续积累、创新和不断发展的基石。而员工在这样的载体中,经过磨练、努力和奉献,就会进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快车道,拥有更多的空间和天地。

  在发挥潜能的平台上有两个方向都可以使我们的员工得到更多,一个方向是在同一水平上做得更好,另一个方向是在更高水平上去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做更大的事情。优秀企业的成长将为有志者搭建更多更高的平台,而员工将伴随着优秀企业成长而得到个人价值的增值,在明朗、公平和公正的气氛下,我们始终鼓励挑战、支持创新、鼓励这样的得到。这种付出和奉献之后的得到往往是我们更高的生活质量,这是一个自觉的、快乐的过程,这将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感--在为别人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创造幸福。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这是优秀企业中成功者的人生之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