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0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3-29 10:03:03
闲品随笔之五,天河浮槎的传说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李清照《行香子》词中的这几句,是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张华《博物志*八月槎》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严)君平,(答)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槎”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旧时传说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相连。近世有海岛居民每年八月乘槎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从不失期。某人忽发奇想,立下奇志,欲乘槎作长途航行,去探访银河。他在槎上建造了阁楼(以作瞭望),又备足了干粮,于是浮槎而去。在航行的十几天里,他天天都在观赏日月星辰,然后就进入迷茫世界,没有了昼夜之分。大概离开出发之日有十几天的工夫,他到达了一处地方,像是一座城市,房舍层层叠叠,甚是壮观。放眼望去,只见宫殿中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岛边让它边走边饮。忽然,牵牛男子发现了他这个陌生访客,他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到这里?”访客说明了来意,接着问牵牛人此为何地。牵牛人回答说:您回去后,到蜀郡拜访严君平先生就知道了。这位访客竟然没有上岸游览,按期回到了出发地。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这件事,严君平只回答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一核对年月日,客星侵犯牵牛宿的时间,正是此访客到银河(遇见牵牛人)的时候。
又传说这位“浮槎”人就是西汉通西域的张骞。《渊鉴类函》引《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知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 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牛郎织女传说则由来已久。《诗经•小雅•大东》就有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一般认为这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诗经.周南•汉广》中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的“汉”也可能是指“天汉”。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南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都讲了大致的故事: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风俗通》里也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这些传说其实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想象和神往。
日期:2011-03-29 17:28:14
十,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十年之痒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词,它透露了李清照内心深处某些不愿为外人道的伤痛。浪漫雅致的诗词背后,可能也有现实婚姻生活的平凡与琐屑,也有内心深处的潮起潮落。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一夜过去,狻猊(狮子)形铜香炉里的香已经熄灭冷却了。一个“冷”字似乎预示了词人的心情与思绪。锦被随意地在床上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浪,形容慵懒得无心叠被。词中的女子起床来慵闲地、慢慢地梳理着头发。“被翻红浪”出自柳永《凤栖梧》一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似乎也暗指昨夜与夫君的一夜缠绵。“起来慵自梳头”,《诗经》里的《伯兮》有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说的是丈夫从军出征在外,妻子无心梳妆。无心梳妆自是心情的缘故。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奁”( lián)是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她任那梳妆镜奁上布满灰尘,却也无心去擦拭,任那升起来的日影照上了帘钩,她也只是懒懒地、无语地怅望。这几句中的慵懒意象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慵懒怅然、百无聊赖的情绪基调。让人想起温庭筠《菩萨蛮》里的两句:“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柳永《定风波》也有类似描述:“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写的也是这样一位处于相思痛苦中而慵懒不愿起床、不愿梳妆的女子。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这三句开始吐露心曲。她已经对离别之苦之痛产生了畏惧。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话到嘴边又咽下。她心中有许多的委屈和苦恼,想对人倾诉,却又无从启齿。到此,词意又多了一个转折,心中愁苦更深更浓。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最近人又消瘦了,但这与病和酒都没关系,也不是秋天来了所致。在古人印象中,“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巳《鹊踏枝》)可令人消瘦,“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也会让人朱颜清减,而自己为何消瘦呢?成日里心事重重,愁意郁结,焉得不瘦?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罢了罢了,这回你要走,即使唱千万遍《阳关三叠》,也终是难留。《阳关》即《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是古琴曲。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全曲分为三段并反复三次,因此称为“三叠”。相传唐朝诗人王维送别友人到渭城。王维心中惆怅赋诗一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不久即传开,立刻轰动了京城,后来,谱上曲后也成为人们为朋友饯行时的送行歌。这几句是口语入词,妙在自然。也正是“易安体”特色。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武陵人”,用刘晨、阮肇二人在天台山遇仙女同丨居丨的典故,这里借指心爱之人象刘、阮两人一样难留。“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此典既写她对夫君的思念,也写夫君对自己妆楼的凝望。同时这箫史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也是《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调名的由来。这首词意与词调是暗合的。《词谱》卷二十五引《列仙传拾遗》:“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那“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李清照一个人在“秦楼”默默凝望。她心中有千般滋味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自己终日倚楼的身影。
夫君啊,你渐行渐远的脚步声,似乎回荡在耳边。望尽天涯路,也终是“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