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陈迹香满径——聊聊词牌名的来源与典故》
第20节作者:
姓楼名主字神经 【《续仙传》:“其后真卿东游平望驿,志和酒酣为水戏。铺席于水上,独坐饮酌笑咏,其席来去迟速,如刺舟声。复有云鹤,随覆其上。真卿亲宾参佐观者,莫不惊异。寻于水上挥手以谢真卿,上升而去。”】
《渔父歌》后来收入在《花间集》时把其更名为《渔歌子》,分单、双调两种。单调以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为正体,双调以顾夐“晓风清”、孙光宪“泛流萤”词为正体。《词谱》将单调之《渔父》与双调之《渔歌子》列作《渔歌子》一调。
张志和《渔父歌》,《全唐诗》调名作渔父。
张志和所作《渔父歌》,《花间集》收录时,把调名变更为《渔歌子》。
宋徐积有《渔父乐》六首,格式与《渔歌子》完全一样,由此可见《渔父乐》就是《渔歌子》。宋徐积《渔父乐》六首中的第二首,又名《无一事》,第三首又名《堪画看》,第四首又名《谁学得》,第五首又名《君看取》,第六首又名《君不悟》。
唐吕岩(吕洞宾)有《渔父词》十八首,格式与《渔歌子》一样,可见《渔父词》即是《渔歌子》。
宋戴复古有《渔父慢》四首, 即十八字体《渔歌子》。
另,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五首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
这个词牌没有特别偏爱的词句,作罢!
日期:2010-10-22 17:16:06
34、水龙吟
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水龙吟》名字取自李白《宫中行乐词》的:“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但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注谓此调名本唐李贺“雌龙怨吟寒水光”。这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说法。
《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因唐玄宗最擅长吹笛子,御用音乐家们迎合皇上的旨意,改编成了笛曲。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后来遂以“龙吟”比喻笛声。
总之,《水龙吟》为正格,其取义更当远于李太白诗。《易系辞》说“云从龙。”紧接下面的注疏解释为:“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生。”这就是《水龙吟》这个词牌名的真正出处。
“吟”字,系连系“龙”字,作动词用,与乐府的《白头吟》、《梁甫吟》之“吟”不同。因为本调的缘故,又名《龙吟曲》。
《水龙吟》的词调,首见于北宋柳永的咏梅之作(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今本《乐章集》不载),次见章质夫、苏轼的唱和词。
《水龙吟》的异名甚多。
秦观词有句“小楼连苑横空”,故名《小楼连苑》;
宋吴琚《水龙吟》词结句为“片片是,丰年瑞。”故别名《丰年瑞》;
宋方味道为赵丞相祝寿词,其序云:“恭审某官间期淑气,特立高标。仰维岳之生贤,一朝献颂;赋緇衣而入相,四海同声。欣逢五百年之期,愿上八千岁之祝。可占耆艾,曷尽形容。 音寄《水龙吟》,名为《庄椿岁》。 倘蒙省览,万有荣光。”词之结句为:“看他年、接武叁槐,长是伴,庄椿岁。”故亦名《庄椿岁》。
欧阳修词“缕金裙窣轻纱”名《鼓笛慢》;
宋史达祖“夜寒幽梦飞来”词名《龙吟曲》;
无名氏“洞天景色常春”一首,名之为《水龙吟令》;
无名氏“玉皇金闕长春”一首,则名《水龙吟慢》;
《词律》卷十六,另记一名《海天阔处》,然,宋无存词。
万树在《词律》中认为:《啸余》又另收《庄桩岁》一调,解方叔词;大家却不知就是《水龙吟》的别称。大慨是解词末句是:“伴庄桩岁”之故,遂巧立此名。
这个词牌辛弃疾填得不少,皆算得佳作。个人却不大喜欢。较为喜欢的还是苏轼的那首: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词大约是宋神宗元佑四年(公元1081年)春,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章质夫:名楶,(jié),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当时正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苏词向来以豪放著称,所以他偶然为之的婉约词在我心里总觉得比其他人多了一份柔软,颇有些张飞说情话的错觉。“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杨花落水为浮萍”这份意境用在抒情词里,总给人以离情袅袅的韵味。
日期:2010-10-22 17:58:11
这个是补昨天下午的~~
------------------------------
35、定风波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
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是“千余年来未睹之秘籍”。主要是唐代(兼有五代)的燕乐曲子歌辞(简称曲子),为当时社会民间所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情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更有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之壮烈歌声”。
《定风波》一名,就是来源于敦煌曲子词中的一首词: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
手持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 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 定风波?
很明显,那时的《定风波》还是儒生渴望上战场平定风云的本意,表达了作者在边塞战争紧张之时,自愿投笔从戎,为国家勇定风波的爱国激情。算是一曲激励思想的曲子词,与杨炯名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自古多名将,《定风波》这样的教坊曲在晚唐仍然时时在教坊中演唱,只是它不再有初唐盛唐时候的赫赫声威和刚烈豪气。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因而出了一本流传千古的词选集—《花间集》供歌伎伶人演唱。《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每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
而为《花间集》作序的人,便是当时的词坛巨匠欧阳炯。《花间集》中收录其十七首。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少事前蜀王衍为中书舍人。前蜀亡,随王衍至洛阳。补秦州从事。孟知祥镇蜀,炯复回成都。知祥称帝,任中书舍人。后主孟昶广政三年(940)四月,官武德军节度判官,为赵崇祚编《花间集》作序。十二年(949)拜翰林学士。次年,知贡举,判太常寺。后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二十四年(961)五月,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宋乾德三年(965)元月,后蜀亡,炯随昶至汴京。六月宋除炯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转左散骑常侍。后分司西京。开宝四年(971)卒。年七十六。《宋史》卷四七九、《十国春秋》卷五六有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