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回来,另一个角度目睹国内之——“怪”现象》
第5节

作者: 林紫薇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以下文章摘自我以前写的博文:《来美国之前与在美生活之后的真实对比》
  ……(前文略)
  美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印象不是那个人少得像全城得瘟疫市民都流窜没了的机场,也不是那个所谓“市中心”,其实都不及北京一个小区大的“繁华”地段。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看到的第一对美国路人。
  看上去是一对夫妇。感觉上健康挺拔,都穿着休闲装,即T恤牛仔运动鞋。老公带着棒球帽牵着狗,老婆则一副太阳镜,手里握着一杯咖啡,裸露出来的皮肤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着小麦色。两人在悠闲地散步,他们的背景是绿葱葱的草地和湛蓝湛蓝的天空。如果你的目光和他们相遇,他们就会很友好地笑笑,和你问候一声,祝你今天过得愉快。

  ——就是这个场景,很简单很朴实很普遍的场景,它打动了我。因为我当时明白了,这就是我在思考的,我在寻求的,我要看到的东西,而我,终于看到了。
  你能懂我的意思吗。。。
  当然,这只是第一印象。我欣喜于我幻想的东西,美国还真的有。但是随着对生活的深入了解,真实永远不会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来美国之前,我不敢说我对美国有多深刻的了解,但好歹也算得上一般境界的“美国通”吧。而且和很多“GTer”s(GRE托福的奋斗者)一样,我也是资深美剧迷。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工作,从朝廷默许外来片以来,从好莱坞电影到热门美剧,几乎没有什么逃过我的魔爪。和很多美剧迷一样,我也是看过Friends几十遍的,看过SexAndTheCity几百遍的。(插句题外话是,我意外地发现,来美国的大部分留学生不爱美剧也不看美剧;疯狂爱美剧的都困在国内,深深怀揣着美国梦。)

  但是,美剧对我的副作用就是,它让我以为美国该是“那个”样子的;但实际并非如此。
  来美国的第一个月,我一度出现幻觉,好似自己生活在美剧里了。语言啊,人种啊,房子啊,食品啊,甚至猫啊狗啊的,以前只在电视里才看得到,现在竟然活生生在眼前了。甚至一度导致我一遇相似场景,就条件反射蹦出戏里的台词了。好像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很戏剧化的故事。
  还拿那第一对夫妇说事儿吧,我会不自觉地幻想他们有没有什么类似于《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那样戏剧性的情节,是不是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不是有荡气回肠的小区绯闻,甚至是不是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凶杀案……因为那时的我,还沉浸在诸如《幸存者》(Survivor)、《急速前进》(The Amazing Race)、CSI等节目带来的激情澎湃的情绪里。

  可惜在美国待了不到两周后,我就失望地发现:原来美国人民都好普通好朴素,生活平静得像一摊水一样,静得连个涟漪都没有。大家都是在简简单单老实本分地生活着,和祖国人民一样:上班下班吃饭睡觉。甚至更静悄悄一些。
  起初我有点不适应,本是带着满腔的热血准备来美国“大展鸿图”的,结果发现这里怎么比《桃花源记》还世外桃源呢。相对于北京那高节奏强压力的生活,美国的小日子可谓缓慢、惬意,亲近自然。在国内,满世界都是掳起袖子甩开膀子干活的工作狂,加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在一种累得猪狗不如的渲染里。可是在美国,不管平时工作多忙压力多大,一到下班,一到周末——那是雷打不动的休闲时间。没有任何人能对你的私人时间有任何的干涉和质疑。

  记得我第一次在美国找了份兼职工作,当天没有把活做完,我很自然地对老板说:我今晚加班做完吧。老板顿时很惊讶地看着我说:“加班?为什么呢?这都已经下午5点了耶!你应该休息啊。下次上班再做就好了啊。”我听着也愣了几秒,方才顿悟到:哦!这是美国啊。
  另一个故事来自一位在微软总部的朋友。圣诞节前几天他还在忙碌着几个项目,经理路过他办公室“怒斥”到:马上圣诞节了,怎么还在工作?还不赶快回家陪老婆孩子去!——听他讲这事时,我一回想,果然是呢,每次周末去微软总部见朋友,诺大的办公楼,没有一次见过一个人在那加班的。
  ——这是美国和中国很大区别的地方: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永远没有资格剥夺生活。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当我再遇到我的美国朋友抱怨工作强度多大多大,然后周五一下班就撒腿跑去野营划船约会时,我不再惊愕了。
  美国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科技水平上它是领先世界的卓越大国,但在生活上它又能那么返璞归真,让人恍惚间以为自己生活在6、70年代。这是一个非常趣的反差。

  首先说平民科技方面。网络的便捷和覆盖程度远远超过国内。所谓覆盖程度,不单单指区域的普遍,也指群体的普遍性。(汗。我怎么突然觉得自己在写论文……anyway,继续)不管是纽约,洛杉矶之类的大城市,还是某些偏远的小城镇,无线网络几乎是普及到人头的。(在美国看不到拿着网线上网的景象)公共设施区域几乎全都能上网。比如咖啡厅,商店,公司,等等公共场合。在美国随处可见帅哥靓妹往草地上悠哉一躺,抱个笔记本上网。

  手机,例如iPhone才区区199美元——尽管折算成人民币有点小贵,但试想:就算月收入2000美元已经算很中下等水平了吧,但买个iPhone还不绰绰有余?——所以平民百姓用得起“高档货”也丝毫不奇怪。大街上衣衫褴褛的“下等公民”,手持iPhone查个股票,Google个地图,也称不上是反常的场景了。
  不但技术先进,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低物价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优越生活。除去汇率这个因素不考虑,想想看:一两万快钱买部好车,500块钱买个高配置电脑,50块钱买个名牌服装——这样的物价哪个有正常工作的老百姓不能拥有呢?
  这种天然的优越环境和后天完善的保险机制给了美国人民极大的安全感,所以美国人是没有“存钱”这个概念的。他们全是月光一族,甚至是提前消费,买什么都贷款。买个房子贷款理所当然,买个车贷款可以理解,可是他们买个家具也贷款,买个电脑也贷款……他们不怎么担心“明天”,更多是如何享受好“今天”。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