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迷津之锁龙冢》
第57节

作者: 文山樵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嘿,这对顽固父女,还真是般配!敢情死脑筋也遗传。我气的没语言。鼓着腮帮子生闷气。
  这时夏文海过来说:“小生,没事。我看不可能是丨炸丨药。从墓志铭的文字来看,员道信与李君羡的关系非同一般,而且棺内所藏的必定是对李君羡来说极其重要的东西,不是李君羡所爱之物,就是有关他在沙漠大丘的发现,甚至有可能是和李世民有关的什么秘史、证据之类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员道信不会装丨炸丨药。”
  我摆手道:“海哥,你别安慰我了,我没事,夏老师和小雪不上去的话,我当然也不走。”
  这时邹春取出他听声用的细长玻璃管,一头抵在棺底,一头搁在耳边,用手指轻轻弹着管壁。一见他又开始干活了,我们都闭了嘴。邹春弹了十来下,皱着眉头说:“还真……”。
  我心里咯噔一下,心说还真是丨炸丨弹?邹春却接着展眉笑道:“还真……不是炸子儿!”原来这小子耍哩!

  万山海说:“你估摸准了?”邹春说:“里面有几件东西,都挺重,估计是青铜器。我看不管是李淳风还是员道信,都还没有造精密丨炸丨弹的技术吧?”
  “那好,动手吧。”万山海道。邹春叫上大巴、小林和夏文海,先把木棺从石匣中抬出来,小心地放到地上。我上前一看,果然看到木棺的底部里外高度不一,内浅外深,很像是有夹层的样子。
  邹春和小林把底板的钉子都给起了,再掀起板子来。果然,板下有一个暗槽。槽内尽是水银,内置着一只青铜大盘,盘内有一个三耳簋,一个四面扁盉,一个花花绿绿的鸡冠壶,一个六脚鴞卣,一把铜骹玉矛,一片上有符文的甲骨片,还有一个象首盙。
  “乖乖,这下发达了!”邹春兴奋地直搓手。大巴也咧着缺了门牙的大嘴,边漏着风边笑起来,伸手就想去拿棺内的青铜明器。邹春一把抓住他的手,“别动,里面都有东西!”
  大巴说:“水银只要不碰就不会中毒。”邹春骂道:“谁说水银?我说的是明器里装了东西!”

  万山海说:“是不是装了血糈?”邹春抬头道:“很可能。”
  什么是“血糈”?糈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精米,而“血糈”就是用人的各种器官所充为的祭品。
  万山海对邹春道:“不怕,旁人动不了,我这鬼手能动。”他把焦黑的右手探入棺中,轻轻握住四面青铜盉的鸟型鋬 ,把它拎到棺外。搁到地上后,万山海去揭盉盖,竞揭不开。仔细一看,原来用鲛胶一类的东西粘上了。
  小林抽出一柄很薄的无尖小刀,刀前头是平的,就像个铲子。他把小刀慢慢切入盉盖的缝内,一点点地小心切割,大概费了十来分钟,才把盉盖切好打开。
  盖子一揭开,发出一股刺鼻的怪异腥味。“退后,可能有毒!”夏文海道。

  我们正要后退,小林说:“别怕,不是毒,是人血的味道。”我走近两步,其味浓腥,令人欲呕。
  小林又依法打开三耳簋,六脚鴞卣,象首盙,盙内有一玉瓒(勺形的玉器),雕有羽人图案,十分精美。
  三耳簋中有一把人发,长约二尺,一端用玉管结住。神奇的是,时隔千年竟还乌黑油亮。
  “这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大巴说。
  “应该是女人的。”夏雪说,“虽然古代男女都束发,但男子的发长应该不会超过一尺多。而且这头发很细很顺,一定是经常仔细打理的。”
  长发旁还有一个精巧的小金铃,上镌飞云呼雷,内系玉质铃舌。万山海轻轻拿起金铃,只见铃铛一侧为扉棱,铃头顶上镶有桥形钮,钮身为一条鱼尾龙。
  万山海奇道:“这个玩意儿与头发摆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夏教授说:“给我看看。”万山海递给夏教授,夏教授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道:“这是马铃。”说着用手指触摸着鱼尾龙形钮,“你们看,上镶鱼尾龙。古时马与龙通称,有云:‘马高八尺以为龙。’铃身有飞云图案,再加上这鱼尾龙,其含义是挂此铃的马可上天下水,无所不往。”
  “可放在这儿是为什么?”我说,“也许是李君羡爱马的饰物,可也不至于和女人的头发共置吧?”

  郑楚生说:“也许他爱马如命呢?”我说:“也有可能。‘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嘛,连郁大师都这么说。古人惜色爱马,有不少就把名马和美女等同为同等重要的至爱。吕布不就是嘛?怀中貂禅,胯下赤兔。”
  万山海却不作声,走到簋前,把那束头发拿起,仔细扒拉了一会儿,冷笑道:“什么惜色爱马!这压根儿就不是人发,这是马鬃!”
  “啊?!”我们几个脸色一红,尤其是断定这是“女人头发”的夏雪。
  “是马鬃?不会吧。”郑楚生指着那把“头发”说:“这色泽、这粗细,还能是……马鬃?什么马长毛能长成这样啊,还能是用了洗发香波?”
  万山海没理会畜生的疯话,对夏教授说:“老弟,你说说,这是什么马?”

  夏教授显然也是心里没谱,思忖着说:“没听说过李君羡有什么特殊的名贵马匹……。”
  万山海把马鬃抖了抖,呵呵笑道:“老弟,对你说,要是我老万没看走眼的话,这是‘白蹄乌!’”
  “白蹄乌!”我嘴巴都合不拢了,“那不是昭陵六骏之一吗?”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昭陵北阙的一处浮雕,刻有李世民在战争中乘骑过的六匹宝马,分别是:“什伐赤”、“青骓”、“特勒骠”、“飒露紫”、“拳毛騧”和“白蹄乌”。其中“白蹄乌”又叫“四蹄雪”,是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的坐骑。
  薛仁杲是唐初自称“秦帝”的薛举之子,盘踞在今兰州地界。薛举曾率兵攻唐,欲谋夺取长安,但事未成就病死了。其子薛仁杲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
  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兵力上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立足不稳。此时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趁机大举进攻,想把唐军逐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亲率主力直捣敌后。李世民骑着“白蹄乌”,仅带了两员战将和数名精骑,率先杀入敌阵。结果薛军大乱,兵卒向折(言庶)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溃逃。为了赶尽杀绝,一战功成,李世民又骑着“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星夜追击,一昼夜急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围在折慧城内,最终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

  石刻“白蹄乌”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的末位(由南往北排列)。它呈迎风飞驰状,四蹄全部腾空,鬃鬣飞扬,十分。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我问万山海道,“你怎么能断定这就是‘白蹄乌’的鬃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