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24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05 21:27:00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我写到李清照的孤独与悲苦时,忽然翻到了席慕蓉这首曾经非常熟悉的诗,心情有种异样的感动。爱是需要宽容和理解的,同时也是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

  我相信,做李清照的丈夫肯定是不容易的。李清照的才华太耀眼了,时人称“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足以将赵明诚淹没。这种家有名妻的压力肯定让他活得不是特别轻松。他曾经怀着不服气的比试心理,连夜一气赶写五十多首词,并将妻子的词也混入其中,交给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品读再三,居然说只有三句可取,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是妻子李清照所作。也许,从这一刻开始,他对妻子除了爱,大概还隐隐怀有一种敬畏。

  而李清照的个性也非凡人可比。她是那样自负:“此花不与群花比”,“自是花中第一流”。她也那样好胜好强:“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在她写就的《词论》中,居然对当时一流的词人苏轼、欧阳修、曾巩、黄庭坚、柳永等多有微辞,引起了不少非议。也许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李清照的天才禀赋似乎表现在一切方面,连对历史和时势的看法也似乎高过了自己。她十五六岁就写下了一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表达了对大唐安史之乱的看法。眼光独到,见解精辟,传颂一时。后人称这两首诗:“奇气纵横,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脯矣!”可见,这样一位奇女子,这样一位名妻的眼光似乎与寻常人家的小家碧玉也大为不同。那些寻常女子多只关注身边琐事、家长里短,而李清照却始终对天下兴亡、国家社稷存有一份关注和热情,每每在诗文中有所题咏。有人曾经非议:“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此外,李清照还有一点也不同于一般寻常女子,那就是她对于爱情有着深切的体验,有着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与赵明诚结婚后,她几乎得到了夫君全身心的爱,赵明诚那样娇宠着她、惯着她。她在赵明诚心中的地位不亚于一个尊贵骄傲的小公主。而她也深深依恋着夫君。赵明诚的一笑一颦,他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李清照敏感的心。我们还看到,李清照甚至因为丈夫也爱上了金石字画。那个时候,夫妻俩一旦稍有离别就感到寝食难安。她就忍不住拿起笔为夫君作诗赋词。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意境优美的词作,其实不过是她写给丈夫的两地情书,不过是对夫君一片痴情深爱的副产品而已。

  这种源自生命底蕴的爱原本是不可分享的。但在那个时代,宦游在外、长期与妻子分离的赵明诚终于未能免俗,被别的、更年轻的美丽侍妾或其他女孩子所吸引。然而,那些莺莺燕燕最终只是让寂寞中的赵明诚一时迷惑。值得称幸的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妻子身边。
日期:2011-04-07 16:12:38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风停了,帘外落花遍地,深红与雪白堆积。这正是暮春时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五代词人薛昭蕴的《谒金门》:“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落花时节,种种昔日的记忆涌上心头。李清照对海棠花也是情有独钟的。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花开时如霞似雪,秾丽娇娆。她的《如梦令》中就有此花:“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正是她待字闺中时的漠漠春愁、少女情怀。海棠对她而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寓意,是她青春与生命的某种象征,带着她青春时代的记忆与体验,带着她生命的个性气息和体温。大风过后的帘外落花,让她想起了当年绿肥红瘦的海棠,当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正所谓:“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红颜是一天天老去,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酒已残,歌已尽,杯中已空空如也,眼前只有那灯影忽明忽暗,如梦似幻。即使在睡梦中,心头也会幽怨难释。醒来时,窗外一声鵜鴂的凄凉悲啼,更令人心中怅然若失。
  这是一幅深闺春暮图,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置身于如此环境氛围中,心情之凄怆尽在不言之中。
  词的意境是徐徐铺开的。
  风的停息,使帘内帘外一片静谧。静谧之中,落花缤纷、拥红堆雪的景象令人陷入深深的惆怅。想起胭脂红色的海棠花开花落,令人倍感流光无情,黯然神伤。哪怕饮酒高歌,也有曲终、酒残、人散的时候。醉眼朦胧中,那灯光明明灭灭,幽昧无常。

  人呵,已经不堪幽怨与寂寞,幽暗明灭的昏昏灯火中,却听到窗外传来一声凄绝的鵜鴂啼叫,直教人柔肠寸断!
  所以,词中具有丰厚情感体验积淀的意象出现也呈现一个明显的转换、加深过程,意象背后的情感累积也缓缓不断推高。最后两句“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将原本淡静幽缓的意境顿然打破,不啻是词人内心积累多时的某种激情与哀怨诉诸于听觉,最后借这“一声啼鴂”猛然释放,成为全词高丨潮丨,凄怆警人,余味激荡。
  真是一鸣惊人!
  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空阔寂寥中,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声,更增愁意,更添凄凉。这种以鸟叫声来作为诗词的结尾,常常有言尽而余韵悠悠的感觉。
  辛弃疾在《贺新郎》词中也有:“绿树听鵜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当然,不同的鸟叫声给人的感受和寓意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氛围和人的主观情绪下,它们的情感色彩也有差别。稼轩词里的鵜鴂自有男儿悲慨。
  如屈原《离骚》中所言:“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的叫声常在暮春时听到,那时百花开始凋落。有如一声声好景不再、大幕将落的伴奏。所以,李清照这句“更一声啼鴂”,强烈地呼应了开篇“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的感受。凄绝的鴂啼声和纷纭的落花形成听觉和视觉意象的交相激荡,薰染和刺激着我们的心理审美感受。
  又想起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
  尽管那是一部我很不感冒、很“搞”的电影,但吴宇森再次运用了“飞翔的鸽子”这一形象,在两个壁垒森严的阵营之间穿行高飞,使传统三国戏有了一种新的审美表达。
  再俗一点来说,在《射雕英雄传》剧里,感觉导演对大雕的意象运用很让人欣赏。那是一种草原文化的象征,也是主人公命运的象征。它常常从大漠出现在江南,其实也象征了主人公闯荡江湖、搏击风雨的人生;象征了来自草原上的爱情。当然,也含有成吉思汗作为射雕英雄的寓意。
  雕鸣声声里,江湖儿女的英风侠骨之外,也透出缕缕似水柔情,令人悄然动容。
  大象无形,大道相通。
  各种艺术其实也是相通的。那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美术音乐,电影雕塑,无非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甚至是触觉和嗅觉,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