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第57节作者:
枉了冲冠发 日期:2010-08-04 09:02:40
未济卦:每件事都不是生活或者事业的终点
六十四卦以《乾卦》开始,鼓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未济卦》终,告诫人们:“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未济,也就是未完成的意思:大业未济,谨慎行事。
公元 23 年,因为昆阳(今河南叶县)一战歼灭了王莽军队的主力,刘演、刘秀兄弟威名大震,更始皇帝刘玄感到刘演兄弟是榻旁之虎,须尽快除掉,于是,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大会诸将,打算借机诛杀刘演。但当刘演将防身宝剑解下来给刘玄看时,刘玄害怕刘演徒手攻击自己,不敢下令动手,计划于是失败。事后不久,刘玄再一次决心除掉刘演。他利用刘稷对自己的不满,故意羞辱刘稷,只等刘稷当众发作,立即龙颜大怒,令人将“抗命不遵”的刘稷推出去斩首。果然,刘演上了圈套,站出来为刘稷分辩。刘玄身边早已安排好的近臣朱鲔于是按照原计划,指责刘演与刘稷合谋,对皇帝不忠,应该同罪处斩。就这样,刘演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族兄的刀下。
当时,刘秀领兵在外作战,听说兄长被杀,满怀悲痛,不敢为兄长发丧,还像罪犯一样立即赶回宛城,向刘玄请罪,声称他的哥哥刘演大逆不道,罪该斩首。他在哥哥死后,当竭尽全力,以补兄长之过,从而取得了刘玄的信任,被任命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持节出巡黄河以北。刘秀到了黄河北岸,自行招兵买马、招降纳叛,成立了自己的军队。刘玄看出刘秀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命令他停止作战返回洛阳。刘秀以黄河以北尚未平定为由,公开违抗刘玄的命令,不仅没有回长安,而且逼降铜马、高湖等义军,兵力由数千人发展到十余万人,在黄河以北地区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将那一带定为自己的根据地。建武元年(公元25 年)六月己未日,刘秀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
而那时的长安,时局却十分混乱。刘玄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为帝后沉湎于宫廷生活。群臣见状,非常生气,说:“成败还未可知,就这样放纵!”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重要将领。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刘玄先是单骑逃亡,后投降赤眉,将玺绶送给赤眉拥立的皇帝刘盆子,在刘盆子手下当了两个月的长沙王,即被赤眉军将领张昂派来的人缢死。
刘秀即位后,封刘玄为淮阳王,将其葬于霸陵,谥号淮阳武顺王;封刘玄的三个儿子刘求为襄邑侯、刘歆为谷孰侯、刘鲤为寿光侯。
自然万物的各种属性都周而复始地存在着,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周存”。与此相通,《易经》六十四卦的《未济卦》,“火在水上”,水和火所处的位置都不当,为了使他们各得其所,还要周而复始地做很多努力。
据史书记载,刘演被杀那年,刘秀只有三十二岁,正值年轻气盛。丧兄之痛不可谓不大,但刘秀却能忍此大悲,强装笑颜,不露丝毫痕迹。因为他明白,假使他当时发一时之怒,非但不能为惨死的兄长报仇,反而会白白搭上自己的一条性命。所以,他选择了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用《未济卦》来解释刘秀当时的行为,就是深藏不露,对真实感情所采取的态度是掩饰而不是扼杀,是为了保全自己而不是苟全性命,于是,他的“未济”是暂时的。
而刘玄虽然已经称帝,但当时天下大乱,所以他也依然处于“未济”状态。不过,他不知道“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连臣子们都说他:“成败还未可知,就这样放纵!”其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每一件事都不可能是我们生活或者事业的终点,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意识到“未济”,要努力做到“以慎辨物居方”,审慎地辨别事物的性质,使他们各得其所,这就是《易经》为什么以《未济卦》作为最后一卦的道理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