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尚晓燕是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的,迷迷糊糊间拿起电话一看,顿时精神了!是新闻部主任助理王强。
“晓燕!快点来报社!咱有活干了!大新闻!”王强说得异常兴奋!
“什么新闻啊!主任?”尚晓燕问。
“到报社就知道了!”王强说完撂了电话。
尚晓燕放下电话,顾不得洗漱,赶紧穿好衣服,打车去单位。这个月自己还正在未完不成任务发愁,这下有了大新闻,要是能参与发个稿,评个奖这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尚晓燕一边想着一边拿出湿纸巾把脸擦了又擦,在出租车上化起妆来。
等晓燕到了报社,已经开会了,新闻部张主任正在布置任务,原来是起突发案件,案情大概是这样的:本市的西郊有一大片棚户区,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区,也是治安案件多发区,上周由于当地发生多起抢盗案件,当地民警在挨户排查中,在一六十二岁宫姓男子租住的出租屋内发现了四具风干女尸,而六十二岁宫姓男子被怀疑是嫌疑犯。
本来这种事件一般新闻单位都是要慎重报道的,但是这次不同,因为这四具风干女尸,其中一具尸体后来经过鉴定,被证明是失踪近十年的香港女游客郑某,而当年这名香港女游客郑某得莫名奇妙的消失确是一时轰动全城,成为街头巷尾的大案。当时,虽然警方更是对公众宣称要尽全力限期调查清楚,而当时全市各大媒体大张旗鼓地跟踪报道,可过了两个月,此事调查一点进展也没有,成了无头悬案,媒体也不得不慌忙偃旗息鼓。此事无疑扇了警方和媒体一人一记耳光。而现在歪打正着,陈年旧案水落石出,不妨让警方和媒体都有种一口恶气终得出的感觉。
新闻部这次要出篇大报道,人人都分配了任务,尚晓燕被分配负责写这篇报道的背景资料,要做两件事,一是去资料室查以往的报道,二是去采访当年此案的负责警官刘其峰,现在他已经从警界退出,成了天津某大学的心理系副教授。
上午,尚晓燕一头扎进报社大楼地下室的资料室,找了半天,总算翻到了当年的报纸存档,关于这个案件的报道一共持续了两个多月,稿件近五十篇,看完这些稿件,尚晓燕对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突然想到以前一个王强和自己说过,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未刊的稿件比登出来的信息量更大,更接近事实真相。想到这里,尚晓燕忽然想去看看当年那些被裁下去的稿件了,她又在另一间装满报社日常事务的档案室内找了半天,终于在”未刊稿存档“中发现了一叠这一报道的未刊稿,未刊稿并不多,不到十份,其中很多都做了未刊理由,大多是报道重复或条理不清,只有一篇未刊稿,没有注明未刊的原因:
稿件是这样子的:
来津少女游客神秘失踪后续:
带团导游已被发现,专家鉴定导游已精神失常
本报讯(记者 张轩),昨日零时,来津失踪的少女游客所在旅行团的带团导游万某被一出租车司机在本市郊区一平房里发现,已被警方带走。据附近居民目击者称,万某丨警丨察带走时,衣冠不整,两眼红肿。据警方专家称,导游万某已经精神失常,但不排除其有可能杀害女游客王某的作案动机,和作案后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失常可能性。
今天我们联系了发现万某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据张师傅讲,是万某是他的一个老客户,是主动和他联系的,当时给他打来电话时,言语十分紧张,并叮嘱张师傅:“千万别惹那些人,咱们惹不起!”据张师傅讲,万某见到他时说自己自从事情发生后已经四天没有睡觉。其后还断断续续叙述了游客王某的失踪过程,据万某说,事发当晚,游客王某回到酒店后又自行离团出门,要看看城市夜景,当晚十点多,便给万某打来电话,说是自己迷路了,当万某问她在哪里时,她说自己在一座很大的寺院里,寺院里晚上人也很多,很乱。当问到寺院具体名称时,女游客说是“海光寺”。此后万某还说了很多,但司机表示他没有听明白,但自己当时已经可以判定万某精神已经失常。本市很多老居民都知道,海光寺不过是天津的一处地名,但据天津地方志研究中心温主任讲,海光寺作为一座寺院确实存在过,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毁于1900年的炮火,现在改建为血液研究所……
看完稿件,尚晓燕觉得这篇报道与刚才读到的大不相同,起码游客失踪地点并不像很多报纸写的是某某酒店,而是一座已经消失了近一百年的寺院,这个和刚才张主任说的当时坊间关于此案的谣言更为相似,为什么没有在未刊理由上注明“报道非属实”,而是不注明原因呢?她又想起了王强的话,往往未刊的稿件比登出来的信息量更大,更接近事实真相。
到底哪个才是现实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