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十四岁时刘繇就已经病死,他在这时为父亲守丧就能恪尽礼节,举措得当,他的表现深为人称道。当时刘繇的门生故吏前来奔丧,多给以丰厚的馈赠,但刘基一概不受,由此更是美名远播。家道中落,刘基从小遭到许多不测之难,但他默默忍受,不以为愁,独立支撑家事。他与众兄弟同住,不离不弃,经常晚睡早起,连妻妾也很少见到他。以致他的弟弟们都很尊敬畏惧他,事他如父。刘基严于自律,从不滥交朋友,门下从没有不三不四的杂客,这些都使他得到人们的敬重。
刘基为人如此,才能出众,又生得相貌俊美,气质高逸,却是孙权喜爱他的真正原因。群臣之中没有人能超过他跟孙权的关系,这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宴饮,雷雨忽然大至,孙权急命人取来伞盖遮护,但令刘基与他同立伞下,其他人包括那些功勋重臣也无此福。刘基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当时才敢于出来劝阻。
虞翻得刘基保护,得以不死,孙权此后也颇为自责,因此下令:从今以后,若他在酒后杀人,一律不得执行,但是孙权内心里却已为虞翻留下了伏笔。
关注楼主
收藏
转发至天涯微博
日期:2010-12-28 15:58:23
虞翻不能接受教训,终于最后一次触怒了孙权。某一日,孙权正在与张昭谈论神仙之事,这本与虞翻无关,可是虞翻听到后立刻指着张昭道:“他自己都是死人,还谈什么神仙,这世上哪有什么神仙!”完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孙权当即震怒,立刻以侮辱大臣,亵渎神明,目无君主之罪将虞翻再次流放,流放到了蛮荒之地交州。
虞翻一去十多年,六十岁时也曾后悔,想到自己渐渐形貌憔悴,齿落发白,终将远离繁华文明,死在海角天涯,将尸骸弃于边城,不胜悲戚。他自己曾有一次对人说道:“我自恨不拘礼节,不会逢迎献媚,冒犯君主,以致获罪。生时无知己之人可以谈心,死后将唯有青蝇来为我吊唁,何其不幸也!我罪该长久流落到天涯海角,可是如果天下能有一知己者,我就没什么遗憾了。”其心悲悔,可似乎仍是目无余子。
虞翻但也没闲着,他在百无聊赖之时,也只有读书讲学,治理经典为业,他的书都流传于世,他的门生弟子也常常多达好几百人。但虞翻终究最热望的还是重返家乡,因此他在交州常常给孙权上书,提出建议,请求原谅,可他还是批评的时候更多,所以孙权始终难以被打动。
虞翻是改不了他的脾气的,他上书是为自己,可也是为了国家,他无法置身事外。在交州,他又一次听说孙权要跟魏国属地辽东结好,觉得大为失策,因此他忍不住又要上书。可是多次上书的教训,使他对孙权又不能不感到畏惧,他只得把他的意思写信告诉镇南将军吕岱,请他转达。
他已经年老,不能再冒昧顶撞孙权了,他希望死前能够回去,他也得为子孙们考虑一下。虞翻终于有一次回到了现实,人间。
或者是意见不同,或者是不肯冒犯孙权,也或者为保护虞翻,总之吕岱没有为虞翻转达这封信的意思,他把它按下了。然而虞翻的政敌太多,很多人都想置他于死地,因此虞翻的信的内容还是很快就被告密者送到了吕壹那里,以整人为职责的吕壹自然立即就将它呈送到了孙权面前。
日期:2010-12-29 09:36:48
十一辽东之事
辽东向为苦寒荒凉之地,自汉末以来就为公孙氏据有,至今已经三代。第一代为公孙度,此人本就是辽东郡襄平人士,起家时为玄菟郡一个小吏,却是得同郡之人董卓的中郎将徐荣推荐而成为辽东太守的。公孙度颇有武略,他料知大汉命运将要终结,因此就东征高句丽,西击乌桓部,内外整治,很快就扩展出一片很大的局面,开始称王称霸,以期建立一个独立王国。
公孙度成了一定的气候之后,就不再接受汉朝任命,他自立为辽东侯,平洲牧,并设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二祖之庙以祭祀,行皇帝之礼在老家襄平县城南郊外堆土为坛,除地为墠,以祭祀天地,举行籍田仪式。他亲自指挥训练军队,出行时乘帝王鸾车,打九旒圣旗,羽林骑兵披发在前作为先驱。当初曹操鞭长莫及,只好行羁縻之术请朝廷下诏任命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然而公孙度嗤之以鼻,他说:“我称王辽东,永宁算得什么?”反把官印藏于武库拒不接受。
公孙度并没有做上皇帝,他死了之后,将其位传于儿子公孙康,公孙康颇为明智,他自己承袭了其父的爵位,而将永宁乡侯的封号给了弟弟公孙恭,既不负父亲,也不得罪朝廷。曹操此时已威震天下,不久就灭掉袁绍,驱逐袁绍之子袁尚逃到了辽东,公孙康迫于曹操的压力,斩了袁尚,将其首级献给曹操,因此被封为襄平侯,左将军之职。曹操其时却也没能力紧逼掠取,辽东得以保全。
公孙康死后,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年纪尚小,不足以成事,因此众人拥戴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做了辽东太守,魏文帝即位后,又特授他为车骑将军,封为平郭侯。
公孙恭却是先天不举的一个阉人,他羸弱的身体难以承受治事之累,根本挑不起这一重担,所以在魏太和二年,遽然被他已经长大的侄儿公孙渊强行赶下了宝座,回家养老去了。这时的魏明帝也如他祖父父亲一样,管你是谁在位,照样又派使者将公孙渊任命为辽东太守,扬烈将军。
魏国朝廷也只能这么做,辽东远处边地,险峻偏僻,又有群夷混杂,征服既难,得之也不易管理,丢掉不舍,失去似乎却又无关大局,因此只好睁一眼闭一眼,只求它能表面顺从,以地方强势之人镇抚管理,不致生事就行。而大如其祖,怀有野心的公孙渊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因此并不甘心臣服。
日期:2010-12-29 11:36:28
公孙渊的意思也是想建立一个独立王国,自称孤家寡人,而不必向魏国称臣进贡,但他一面又惧怕魏国的势力,因此只好一面礼数不缺,一面暗中结交吴国。
吴国与辽东有大海阻隔,距离也相当遥远,本不足以依恃,但是吴国是魏国的仇敌,一旦有事,却可以在侧面打击魏国,实行援助,而且吴国与辽东互有所需,如果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通过贸易获得财富,补充不足。
这自然也可视为一种试探艺术,如果我跟东吴来往你魏国仍然不管,那我就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你魏国态度激烈,大事不好,那么我又可以立即跟东吴翻脸,求得原谅,反正东吴基本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它鞭长莫及,报复手段微乎其微。在公孙渊看来,魏国不到十二万分是不会大动干戈的,他们讨不到多少好处。
公孙渊低调行事,以臣礼媚于吴国,大投好大喜功的孙权之好,吴国和辽东顿时一拍即合。
日期:2010-12-29 13:29:41
孙权自知一时无能越过长江打败魏国,因此向来有征略海外,以掠取人口,获得财富的打算,现在辽东主动送上门来,他怎能不欣喜若狂?可是他忘了这一点,对于辽东,魏国无能为的事情,他隔海相望更不可能,而且辽东小打小闹也许可以,一旦真有异举,魏国也决不可能坐视不理。狗逼急了还能跳墙,何况辽东真正谋反在政治上也有莫大的影响。因此辽东对于孙权除了贸易上的益处,实际上只能有一些表面上的得到,而贸易往来魏国大概也不可能使他们进行得顺利。
孙权很快派使者打通了这条航线。这条航线曲折不少,困难重重,但富有冒险精神又热望辽东这片土地的孙权,决心要通过这条航线把东吴与辽东连接起来。
英明的吴帝这一次却没看出被人当做了一个左右逢源的棋子,也没有吸取他前年的教训。
在前年,也就是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出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了上万将士乘船深入大海,去寻找夷洲和亶州,结果卫温、诸葛直率军出海达一年之久,因为路途遥远,困难太多非但没有找到亶州,反在海上仅因为士兵染病就死去了十之八九,最后不得不匆匆在夷洲掠得几千夷洲人打道回国。
日期:2010-12-29 16:28:34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