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事》
第51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天夜里郭淮胡遵在阳遂外围正与蜀军相遇,两军随后展开厮杀,互有死伤,然而蜀军终究没有得手,只得再次退回五丈原。
  日期:2011-01-15 19:50:03
  第一期的较量诸葛亮每次行动都为敌方所料,毫无所得,自此魏蜀两国军队在渭水岸边又一次相持起来。坚壁据守,这是魏军的制胜法宝,也是诸葛亮最为头疼的杀手锏,胶着状态如何改变如今再次成了诸葛亮最大的难题。
  或许,这也是所有进攻方最难以回避的大问题,它的关键就在于强攻不能奏效,你唯有设法对对方造成最大的杀伤力,以对方的大量消耗作为取胜的基础。
  也许这一次的情况不同,这一次诸葛亮事先联系了东吴共同出兵,他在年前派出费祎促成此事之后,又在二月份将出之时另派使者再次出使吴国,与孙权商定了各自的出兵时间,因此诸葛亮这一次完全没有必要如上次那么急切。他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大可暂时寄期望于东吴大军的出动,借此打破这里的僵局——司马懿面对蜀吴两国的合攻难道仍能够稳如泰山,一无破绽吗?于是诸葛亮暂时没有再采取任何大的行动,他甚至有时间有心情在此时给大哥诸葛瑾写了一封家信。

  诸葛亮在信中提到了他的儿子诸葛瞻,他说道:“瞻儿今年八岁了,他聪明可爱,只是因为成熟得太早,恐怕他将来难以成为大器。”信中表露出来的拳拳父爱非常感人。
  诸葛亮四十多岁才有了这个儿子,那种心情是难以表述的,但是他这个儿子长大后他并没有见过几次,长年的军旅生涯使他根本不得其便。这不能不使人感到遗憾。他对于儿子的认识目前几乎全是来自于家信,他对儿子寄予了厚望,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他不久就将永远看不到他了。
  诸葛亮早先因为没有儿子曾过继了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他也曾对这个儿子倾注了全部的父爱,然而很不幸,诸葛乔仅仅在二十五岁时就去世了,那一次的打击对诸葛亮非常之大。
  诸葛亮当初把诸葛乔带在身边,全力栽培,但是要求也极为严格,他当时的很多做法都使蜀国人感佩万分。诸葛乔是建兴六年去世的,那一年正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的时间,在前一年诸葛乔就以驸马都尉的身份跟随诸葛亮到了汉中,当时诸葛亮全军动员,所有的将领子弟都参与了军资运输,而诸葛乔也身在其中,没有任何特殊。
  逝去的儿子和几年未见的儿子都使诸葛亮思念不已,但是他的这类情绪却也只能对大哥说说,一代天骄身负军国重担,所幸还有温暖的亲情可以维系寄托他的世俗诸念,使他不至于显得太过孤独僵硬。

  日期:2011-01-16 08:28:16
  四形同虚设的联合作战
  五月份吴国军队出动了。
  就在本年正月,孙权曾发布了一个诏书,下令宽免百姓拖欠的赋税,不准各地官员再催促征收,其理由虽说是“连年征战不断,赋役过重百姓困苦”,但也未必不是出于稳定的目的,为这次战争所作的准备。夏五月,孙权命陆逊诸葛瑾等率军驻扎于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进军广陵、淮阳,自己则率领大军又一次包围向合肥新城。
  吴军号称十万,来势汹汹,魏征东将军满宠立即下令召集沿线各部紧急增援,殄夷将军田豫接到调令后说:“敌人大举来犯,不只是贪图一点小利,他们正要以新城为钓饵引诱我们大军。应该任凭他们攻城以挫伤他们的锐气,却不应该与他们争锋。敌人攻城不下,必然疲惫,待他们疲惫之时再攻打他们,才可获得大胜。如果敌人看出这一计策,必不再攻城,形势也将发生变化,现在我们进军,正好是中了敌人奸计。两军对阵,应该让对方难以了解我军的情况,而不该暴露在外。”于是田豫就将自己的建议上奏了朝廷,明帝完全赞同。

  前命遭到否决,满宠又有表章奏到,原来此时东部魏军正轮番休假,边防实力不足,满宠要求取消休假,征召休假将士及中军兵集中力量驰赴迎战。明帝召集群臣商议,散骑常侍广平人刘劭认为:“敌军新到,人多势众,满宠以少数兵力据守攻击,未必能挡住敌军。满宠现在请求增援,说明新城未失,臣建议可先增派步兵五千,精骑三千,作为先头部队,一路上扬言将数道进发,以虚张声势。骑兵到达合肥之后,应疏散队列,多布旌旗,多擂战鼓,在城下展示兵力,然后带领部队从敌人背后出现,占其退路,扼其粮道,如此敌人必震惊而逃,不战自破。”明帝接受了他的建议。

  日期:2011-01-16 10:35:00
  新城保卫战在六月份打响,其后信来信往,调兵遣将,转眼间时间已过去了月余,七月初援兵派出不久,满宠又来信请示,要求转移新城军队,引敌人至寿春决战,明帝心知这是满宠据守艰难,意欲放弃新城,因此断然否决。退守寿春,虽然仍可达到疲惫吴军的目的,然而寿春频临淮水,吴军仍占优势,一旦寿春再出现状况,势必动摇大局,于是明帝下诏说:“从前汉光武派遣部队占据略阳,终于攻破隗嚣。先帝在东方设置合肥,在南方把守襄阳,在西方固守祁山,贼兵一来就在这三城之下被击败,其原因正是因为它们处于必争之地。纵使孙权全力打攻新城,朕料他肯定不能攻下,即命令诸将各自坚守,朕将亲自前往征讨。到那时,孙权恐已经逃走。”

  明帝欲御驾亲征,光禄大夫卫臻劝阻道:“孙权表面上响应诸葛亮,内心其实尚存观望。况且合肥城池坚固,不足为虑。车驾用不着亲征,可省六军费用。”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其父卫兹是汉末名士,据称为人有大节,不事诡诈,不落流俗,明虑渊深,规略宏远,卫臻有其父之风。
  卫兹曾数次被车骑将军何苗和司徒杨彪征召,当时董卓作乱,汉室倾荡,卫兹不能从命。后来曹操来到陈留,与卫兹相见,卫兹一见曹操,立刻断言:“平定天下的,必是此人。”因而使曹操大为惊奇。一番交谈之下,两人对国家废兴大事所见略同,于是卫兹召集起三千人马跟随曹操入了荥阳,却不幸在这里与敌激战整整一天后失利阵亡。

  日期:2011-01-16 14:27:56
  曹操对卫兹之死深为痛惜,因此此后一旦经过陈留,必派人去卫兹宗祠拜祭,他爱屋及乌,由此将卫兹的儿子卫臻收归到麾下,十分照顾。当初东郡朱越造反,曾拉拢卫臻,后来朱越造谣说卫兹是他同谋,但曹操根本不信,他不但举荐卫臻做了丞相参军,不久后还追录卫兹的前功,为卫臻获取了一个关内侯的爵位,由此可知,卫臻与曹氏的关系不仅厚重,而且渊源颇深。

  卫臻为人循礼持正,多有善策贡献于魏国,不久前,他还有一个出色的表现。就在诸葛亮初出斜谷的时候,征南大将军上报说:“吴将朱然率军已过荆州。”当时大臣都深感不安,只有卫臻认为:“朱然是东吴骁将,必定要服从孙权统一安排,况且他这是为了应付形势而南征,可以无忧。”其后果然如卫臻所料,孙权不久就召回朱然进入居巢,一同攻往合肥。卫臻见识每每不差,但这次明帝却不能听从,他笑道:“你所说的朕并非不知,只是孙权之外,尚有强寇蜀国,朕实在不能掉以轻心,时久则恐有乱。现在唯有尽快消去东部隐患,方可全力对付蜀国,吴去则蜀独力难支,司马懿就不会疲于用命了。”

  明帝遂一面命令征蜀护军秦朗率步骑兵二万人驰援司马懿,以确保关中安全,同时一再嘱咐司马懿“一定要坚壁据守,不得交战”,一面于七月十九日乘坐龙舟,率领水军,亲迎孙权东征而去。
  日期:2011-01-16 16:49:1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