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的林场资源满足了秦国国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更为重要的是其广阔的平原自然禀赋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完善了秦国的第一产业体系。秦国在将其纳地为郡后,拥有了天然的马场和优良的马匹,创建了强大的骑兵方阵,这是与秦国重视自身的畜牧业有莫大的关系。畜牧业的繁兴,直接给秦国这台战争机器的心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日期:2010-08-27 17:45:07
●无处不在的标准流程作业(SOP)
大家来看下面的一个记录: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有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秦弩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在战场上,甚至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不单是秦弩,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相隔40多年异地出土的两把青铜戟,形制却几乎一模一样。
秦军每个人使用的武器仿佛是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事实,已说明了秦国的兵器生产已普遍使用模具,而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强制性地按照以秦国法令规定的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来进行生产。
而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另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而且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
在标准化制造和严密的军工管理制度下,秦国实现了兵器的工业化大生产,以此满足秦国60万大军的兵械的供应,塑造了“武装到了牙齿”的秦国铁军,大大提高了秦国战争绞肉机的杀人效率。
再看另一条记录:在云梦县出土的竹简,这些记载的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 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在关乎国民命脉的农业生产上,秦国也同样用法律来保证所有的农户都用统一的方法来种植庄稼。而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国家对耕作的宏观管理,更是具体到了数字化。
农业采取数字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是要保证粮食生产的效率,在全国推广的标准化管理而使得耕作的收益达到最大化。标准化越精确越严苛,就越体现出秦国的国家意志,彰显出秦国开垦农业的决心,
秦国通过在工农业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经验总结,制定下了一套标准,用精确的数字固定下来,强制在全国推广,对全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置于国家强有力的监控下。
统筹经济在秦国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它是为了有效的降低民间无序化生产和分散化经营所带来的产能损耗,以国家组织社会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进行集约化生产(集约化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从而在国民生产领域形成规模经济。
经济学中,规模经济是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反之,则称为规模不经济。
秦国的标准化管理及量产的能力,在企业管理上领域,即被称之为这叫标准流程作业。
集约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效应把秦国极力打造成了一个高效而庞大的生产组织—大农场和大军工厂集成体,源源不断的为秦国日益壮大的经济躯体造血,贯彻着商鞅的农战这个铁血政策的意志。
史书上还记载:秦军选择战马的第一个条件是马的高度必须达到5尺8寸,5尺8寸正好是今天的133厘米。
书上也有所记载,说秦马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说:“探前蹶后”。前蹄子往前一拔就是探前,后蹄子往后一蹬,就是蹶后,“探前蹶后,蹄间二寻者不可胜数也”就是前蹄子和后蹄子之间,一纵一丈六,一纵一丈六,这样的马多得很,数都数不清。
前面提到,马匹是骑兵的第二生命。如果骑兵是机械化装甲集团,那么马匹就是装甲车,马匹的高度和腰围决定了装甲车的性能。
规定下马匹的饲养标准,也就确保了机械化装甲集团的硬件标准。这样,由这些马所组成的方队就可以在战场上前进时保持强大一致的冲击力与后退时可以保持步调稳和,确保队伍方阵的整体划一,更是为了增强了号令一发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锐气和战斗力。
有性能优异的装甲车组建的强大方阵,加上秦人打立国起在西北边陲和犬戎过招练就的一手砍菜瓜的过硬本领,还有军工爵起的打鸡血的效应,再配备数十万经过标准质量认证的齐刷刷的秦弩,想想秦国铁骑在战国的战场上黑旗蔽日,乱箭齐发,冲锋陷阵的场景,轮到一直以来把秦国视作蛮夷的东方六国悲剧了。
秦国到了秦昭襄王时期,雄居在山东六国人心中“最能统一战国的国家”排行榜上首位。在流行“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六国士子中,掀起了跑去秦国的打工潮。卫国有个商人则通过一个旁人匪夷所思、今人叹为观止的方式当上了秦国的打工皇帝
日期:2010-08-27 17:46:29
●无处不在的标准流程作业(SOP)
大家来看下面的一个记录: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有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秦弩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在战场上,甚至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不单是秦弩,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相隔40多年异地出土的两把青铜戟,形制却几乎一模一样。
秦军每个人使用的武器仿佛是由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事实,已说明了秦国的兵器生产已普遍使用模具,而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强制性地按照以秦国法令规定的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来进行生产。
而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
另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而且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
在标准化制造和严密的军工管理制度下,秦国实现了兵器的工业化大生产,以此满足秦国60万大军的兵械的供应,塑造了“武装到了牙齿”的秦国铁军,大大提高了秦国战争绞肉机的杀人效率。
再看另一条记录:在云梦县出土的竹简,这些记载的法律条文清清楚楚地显示:2000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农业的。 播种的时候,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和麦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亩撒的种子可以适当减少一些。
在关乎国民命脉的农业生产上,秦国也同样用法律来保证所有的农户都用统一的方法来种植庄稼。而在一个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国家对耕作的宏观管理,更是具体到了数字化。
农业采取数字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是要保证粮食生产的效率,在全国推广的标准化管理而使得耕作的收益达到最大化。标准化越精确越严苛,就越体现出秦国的国家意志,彰显出秦国开垦农业的决心,
秦国通过在工农业长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中进行了经验总结,制定下了一套标准,用精确的数字固定下来,强制在全国推广,对全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置于国家强有力的监控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