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路收到一个通知,由南城文化学会发来的,通知她参加赤水采风活动。还是读研的时侯,导师带朱小路参加过一次南城文化学会的活动,这个学会是一个民间学术组织,后来朱小路就收到学会发来的邀请函,邀请她入会,朱小路没有回复,但是学会默认朱小路入会了,逢到有活动就通知朱小路参加。朱小路去了几次,发现这个学会的人都很好玩,举办的活动也很有意思,朱小路就上心了,有活动总是尽量参加。
这次她找李克成请假,请假前还百般犹豫,不知道是胡编个病假好呢还是实话实说。后来她决定实话实说,没想到李克成很爽快地批了,他还要求朱小路回来写一篇关于赤水的稿子。
收拾行装上到旅行大巴上时,朱小路才发现此行人数过百,从年龄上看老中青都有,职业有教师、记者、作家、摄影家还有五花八门的文化人,地域横跨六省市,大巴前面就挂一条红色条幅:“六省市作家赤水采风团”。车上男女老少一个个喜气洋洋、英姿焕发,朱小路心情也很愉快,不知道这次赤水采风又有什么新鲜趣事发生。
到了赤水,下塌于赤水宾馆,接风晚宴由一个副市长主持,市宣传部长带领属下亲自接待。朱小路正在纳闷学会里什么人这般能耐,听到副市长致的欢迎辞才渐渐琢磨出味儿来。原来他们的此番吃喝玩乐均由政府招待,但是他们必须要向赤水市人民交一份文化作业:旅游散文啦、摄影啦、影视剧本啦等等。朱小路看着这群意气风发的文化同行,再看看面前的精致菜肴,有种啼笑皆非之感,文化与经济的现代联姻却也沿袭了古老的文化传统,酒肉接风与对月当歌相应,文人墨客与市政小吏握手言欢。
第二天就开始了采风,由于赤水景点众多,行程安排得很紧。看到市委宣传部派的接待员忙前忙后,朱小路不由感慨赤水人民的热情与慷慨。浩浩荡荡的中巴车队满载着采风团的人们出发了,朱小路望向窗外,满目青翠扑面而来,突然有人惊呼:“赤水河!”只见一条大河伏于青山之间,河水赤浑,在这乍暖还寒的冬春之交湍湍不息。中巴车又行驶了一会儿方才停住,众人下了车,步行走十来分钟山路,面前突然出现一个宽阔的峡谷,峡谷四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环抱,赤红的河水中间屹立着几块巨石,远远可见几只小船在风中摇摇摆摆,近处有几个大学生摆着画架在写生。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来拍照,朱小路走到画架前看一个女生画画。突然峡谷里涌进几股人流,他们操着重庆话、广东话、四川话,戴着各式旅游帽,空旷的峡谷倏忽间变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原先互相拍照的人们被人流裹挟着不由自主地行动,相机被人群挡住,摆好POSE的人找不到自己的伙伴在哪,几个导游对着喇叭拼命地喊:“大家记住自己的口号!”“请213团的人十分钟后到这里集合!”“不要走散了!”朱小路感觉脑子里乱糟糟的嗡嗡作响,等这些人流转移了,峡谷又突然间恢复宁静了,朱小路突然听到一声叹息,又一声叹息,朱小路回头,发现就在自己身旁,有一个瘦瘦干干的老头儿,面对着河水叹息。“您感叹什么呢?”老头儿并不看朱小路,兀自对着河水说:“我上一次来这里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是多么地幽静,我坐在一个大石头上静静地想心事,一直想到明清时期的盐船与纤夫,什么忧烦都没有了。现在?”他摇摇头,又叹口气说,“我坐过的石头找不见了,幽静也没有了。”朱小路看着他,他脸上的沟沟壑壑与思古之幽情相映,这是个有故事的老头儿,朱小路心想。谁知老头儿突然扭过脸朝朱小路灿烂的一笑,“快走吧,不然你走散了,找不到车回去了。”朱小路心想坏了,来时强调过纪律不许掉队的。朱小路慌忙拔腿就跑,跑了一阵突然听到人说:“别跑了,采风团的人就在前面。”又是这个老头儿,他居然跑得不带喘气的,朱小路一边喘气一边说:“你怎么知道我是采风团的?”老头儿把胸前的牌牌一举,原来他也是采风团的。
日期:2011-01-08 23:38:41
下午去天台山看丹霞地貌,在山脚下导游说:“上了年纪的老师还有身体不太好的老师最好就不要去了。”朱小路正纳闷着,就见人群已经两分:上山和不上山的。朱小路不明就里,心想来了当然要登山。随着人群一路爬来,还没爬多久就眼冒金星、两脚沉如铅,见到前面有几个人顺原路回来了,朱小路一问,原来这座山高一千多米,朱小路正要也跟着他们打退堂鼓,一个声音说:“爬吧,不爬怎么有风景看呢?”又是那个老头儿,他笑嘻嘻地超过朱小路,朱小路一咬牙,爬吧,人家老头儿都能爬,自己反倒不行吗?老头儿脚步轻快,却又沉稳,始终在朱小路前面三五步的位置。“你看你,能入药噢。”“你在这儿呀,现在能看见你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一路上,老头儿不住地对着一些植物说话,朱小路感觉他对于这里的植物好像很熟悉,好在有这老头儿打气,登起山来轻松好多。
终于看到了丹霞绝壁,站在那浩瀚的丹岩绝壁前,抬头见西方落日,又刚刚下过一场小雨,薄雾氤氲,丹霞映日,灵动飘逸似有仙气,朱小路不由暗叹:这趟辛苦可真值得!大家驻足观赏一阵,只见前面跑下两个人,来到跟前是一男一女,分别来自广东与山西的作家,两个人手拉着手,见到绝壁前的人群也不避讳,反而冲过来眉飞色舞地说:“刚才我们看到两个女孩子,手拉着手,穿着布依族的服装,很漂亮!”大家面面相觑,女作家又用手去指又做手势,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她说的是两座山从某个角度看很像两个布依女孩。听了他们的介绍,朱小路才知道这还不是山顶,要去山顶还要爬一阵子。朱小路问女作家还远不远,女作家说还远着呢,我爬不动就叫他陪我下来了,男作家微微点头。朱小路苦笑,大家纷纷动身又向上爬去,朱小路想随女作家下山,看见她和男作家又手挽在一起,朱小路只好随大伙继续爬山。
到了下山时,朱小路才知道原来上山不累下山累,看着一级级的石阶,朱小路两腿发软,不住地抖,几次都想在石阶上一屁股坐下不走了,但看那越来越暗的天色,朱小路又害怕不敢一个人呆着。有个二十多岁的男生给她折了根竹子当拐杖,朱小路看看人家,背着一身摄影器材还哼着歌一脸轻松的样子,再看看那个老头儿虽不是健步如飞但也是身轻如燕,太丢脸了。“你是北方人吧?北方人不惯爬山的,不能怪你。你也哼歌吧,哼歌你就转移注意力,腿就不抖了。我叫许小白,你叫我小白好了。”给她做竹杖的男生说。朱小路试着哼歌,一开始小声,后来干脆放声大唱,这一唱腿果然不抖了,她高兴了,心情一轻松就发现那个老头儿脸上带着笑一直在听她唱歌,朱小路顾不上难为情,还是一路唱下来,期间喝了几次山泉水,嗓子倒是没事。
终于下山了,停车场只有一辆中巴在等,导游小燕从中巴车上下来,“几位老师,山上还有人吗?”老头儿摇摇头,说:“没人了,走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