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异传史——讲叙一群海外消失的华人传奇故事》
第19节作者:
豫章博文 日期:2011-04-13 19:49:30
第五十节占兴成
在迊国的精心培育下,兴国一遍泽国,兴成全部被淹没,在南部谷底的70多万人民生活在水深但火不热的世界里,大水淹没了农田与房子,市民与村民都跑到山里去避难,都成为了山民,皇帝都被憋死了。但是,过了近5天,大水仍然没有退去,兴成地方官员王顺倾尽一切力量组织人民北迁惠安谷避难。一共有30多万难民迁走,其他皆被饿死淹死。
惠安也不是什么产粮的地方,当地人民提防着难民,生怕他们前来抢粮。于是难民与居民之间爆发了生死之斗。惠安一方的领导人是原兴国君主之叔袁东萧。难民一方的领导人是王顺。
王顺,兴成府安都县知县,倾尽全力为民效劳,组织人民北上避难,深受爱戴,而且带领的都是一群濒死的饥民。
袁东萧,兴国王爷,自立为兴国皇帝,由于威信不足,被地方官员迫至称王,带领的是安居乐业的公民。
胜负已分,两天后,王顺接替了兴国国主,暂称王监国。他不停协调着难民与当地人的关系,把余粮尽数平分给所有人,但是,这样也支持不了多久,4天后,全国陷入饥荒。幸好,1714年五月,大水退去,迊国把大坝也撤除了,由于陈仁事先做好防洪抗流的准备,分流较好,没引发大水。
王监国命令饥民疏散,并力举向华国高价购粮,华国在高价的引诱下,顾不得迊国的面子,向兴国卖粮。就在难民准备南下回家的时候,迊国出兵2万占领刚退水的兴成,这时的兴成,就像一遍沼泽。迊军马上封住惠安谷口,阻止难民回迁,另一方面控制尚在本地的少数人口,占领矿山。
短短3天之内,兴国再次陷入困境。迊国把粮食发放到难民手中,要求难民归顺迊国。毕竟都是华人,没什么大不了了,难民都归顺了,就这样,迊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占领了半个兴国。
王顺无奈,惠安的问题还没解决,自己根本无法出兵,此后,王顺监国,把惠安带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兴成之事,就此不了了之……
日期:2011-04-13 20:32:21
第五十一节王顺监国
1714年6月,迊国与华国绝交,理由是其向兴国卖粮。
1714年10月,迊国与兴国签订盟约,并以低于华国的粮价售予兴国,兴国与华国绝交。
1715年2月,交国与华国断绝贸易关系(其实也相当于绝交,和平年代主要的外交便是贸易)。
以上事件,不难看出陈仁搞定兴成之后,已经下决心搞华国了。另外,再次期间兴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714年7月,兴国举国支持王顺称帝,被王顺拒绝。王顺是开明人士,自七品芝麻官当起,亲眼看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决心改变这“万恶”的旧社会。来开创河蟹盛世。1715年元月初一,王顺确定,以后所有最高统治者称监国,因为“国”,是全国人的,自己只是负责监视全国人民不要干坏事。王顺的思想似乎很先进,于是,就依照这个思想继续下去,就知道王顺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了——人民的国家。
王监国奉民若父(注:不是爱民如子),引进和国的先进生产流水线,交国的集体农庄,迊国的商业社会化来改善惠安。在王监国的日夜操劳下,全国人民被感动了,于是,整个兴国就像一个大工厂,举国上下齐心协力,为了一样东西——富国强兵。
在当时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与最和谐的社会环境下,两年(1714年10月-1716年8月)之内,兴国完成了五个百日计划,迅速发达。
1714年11月,兴国成了了大兴金石工兵营(差不多算个钢铁厂加石料厂,国有企业)。
1715年秋,兴国粮食完全能够自保,无需进口(而且食物品种居群岛最丰富)。
1715年10月,兴国全民皆兵计划,保证每个15-60岁的非肢体残疾人(太监不算)都接受过军事训练。
1715年11月,兴国训练第一批屯田军,全采用火器冷兵器混合装备,共2万人。
国富了,兵强了,接下来干什么?
人多地少,能干什么?
能干什么就干什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