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评传(以最现实的眼光解读)》
第27节作者:
李云翊 日期:2011-01-24 23:46:45
继续更新:
衙役们见一个浑身是血提刀提头的女子闯进,大惊失色,奔往后堂去拉正在吟诗作对的官爷。
此地的长官名叫尹嘉,娥亲的阵势把他也惊的不轻,他整整衣冠,升堂问罪。
娥亲将原委细细道出,一班人等听的目瞪口呆,尹嘉的脸色由白转红,激动地一掌就拍碎了惊堂木。
“奇女子,奇女子,咂咂,,,不得了,不得了。”
娥亲说:李贼狗头在此,人证物证俱全,请大人判草民杀人之罪吧。
这却难坏了尹嘉,娥亲一家的悲惨遭遇与弱女子娥亲的英雄气概深深打动了这位官员的心,杀人之罪法不容纵,现在又是犯人自己找上门来,还拿来了物证,他当官多年,是见过白痴,但还从没见过这样白的痴!
尹嘉遗憾地摆了摆手,娥亲就在一纸罪状上画了押,徐徐步入了监牢。
尹嘉退堂,甚为不乐,吩咐牢头好生伺候娥亲。
当夜尹嘉不能入眠,起身于凉亭独酌,一轮圆月将清辉撒入了酒杯,他多年为官,早已看清了朝廷的腐败无能盘剥士民,早已看清了地方豪强的欺压忠良贪赃枉法,他自己本打算随波逐流,老此一生,却不曾想半路上杀出个弱女子娥亲,让他心不自安。
平日里的美酒今晚却变得苦涩无比,他最终将那酒杯摔得粉碎,杯里的一轮圆月瞬间即无。
他要私放杀人重犯!
他明白若是朝廷追究下来,自己劫数难逃。唯有弃官逃走,终身隐匿,此一路可取。
他将决定告诉了夫人,夫人不乐,说:你读了半辈子圣贤之书,不就是盼着个除官为仕,光耀门楣嘛,今日一弃,终身尽废,你须思量个周全。
尹嘉叹曰:我虽做着个芝麻小官,整日里啃食百姓,在任多年毫无建树,可我既读圣贤之书,尚有一丝怜悯在心,尚且知羞知耻,为保乌纱而残害忠良,这官不做也罢。
他唤来县尉,索走了娥亲卷宗,一焚而灭,说:此女子气节动天,并非杀人越货的恶人,我们今日若不救她,羞为男人,还有何面目立于世间。你拿着我的手令,明日便放她回家。
第二天一早,衙役们惊讶地发现,官爷一家已无影踪,大印悬于堂中,一页纸平铺于案上。
纸上十四个大字:当官不为民做主,还是回家卖豆腐。
标标准准的汉隶,刚劲有力,笔法洒脱。
审案审跑了一个官,这又难坏了县尉和众衙役。这人放还是不放?是个问题。
犯人已被带到了堂上,县尉集合一班衙役简短茶话了一下,决定救这个女子。
却说娥亲提刀提头,穿市而过,一时乡人惊起,连日来观者无数,堂前若市。
看客们中间有拿着馒头等着浸血的就焦急不已,有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就摇头摆尾地发酸,也有笑的,也有哭的,还有恨的,有嗟叹的,有慷慨的。
县尉不敢依照官爷的命令公然放人,她密语娥亲,从后门走出,让娥亲好生隐匿,保命活口。
娥亲一听,当堂大喝曰:枉法逃死,非我所愿,今仇人已死,我心愿已了,只求伏法,以全国体,若要我贪生而毁国家法度,誓不为此。
人群为此一阵骚动,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哦”。
县尉愣住了,干了几十年丨警丨察,还是头一回碰到邪的。面对外面黑压压的人群,他更是心虚,犹豫不决。
娥亲又说话了:草民虽然卑微,尚知国法,杀人之罪,法不容纵,今既犯之,义不可逃,只求一死,以明王道。
她辞气慷慨,面无惧色。
娥亲啊娥亲,你是想要害死我咋的,罢了罢了,死则死矣,连个弱女子都不惧死,我又怕什么。
县尉吩咐众衙役,大家七手八脚,强行将娥亲载车送回了家。
烈女子的事迹一时间传遍千里,朝廷特赦了她的杀人之罪,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文班一起上表朝廷,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海内闻者,莫不改容赞善,高大其义。”有很多高官为她作传,大学者皇甫谧更是将她录入了《列女传》。
娥亲之子庞淯,在曹魏时以义烈闻名,颇有母风,官至中散大夫。
日期:2011-01-24 23:48:19
东汉末年,地主阶层对于土地的兼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引发了各阶层之间激烈的对抗,这一对抗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
地主阶层的贪婪永无止境,他们通过强取豪夺的手段,疯狂兼并自耕农的土地,由于战乱,瘟疫,饥荒,人民大量死亡,百里无鸡鸣,但你千万别以为随便找块闲田就能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正如小区里的空楼很多,不可乱住;大街上的美女很多,不可乱上一样,这些闲置的无数土地全都掌握在贵族地主、官僚地主、豪族地主的手中。“地广而不得耕”是当时最为奇特的写照。
自耕农的土地被夺走并不意味着就要立即去死,地主阶层早就给你想好了办法,你可以把自己卖掉,称为“自卖人”,也叫“部曲”,这样就成为了丧失自由,依附于地主的劳动机器。
黄巾起义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爆发。
地主阶层一边疯狂兼并土地,一边多行不义。
风暴一旦刮起,就愈演愈烈,自耕农的财产和生命在风暴中脆弱如枯叶,这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让我们在拆迁征地风暴中触目惊心。
娥亲的父亲---赵安,就是死于这一场土地兼并的风暴之中。
他的死寂静无声,人们早已习惯了这一常态。
赵安的死于非命与乡民们的苟且偷生,就是贫民阶层在东汉末年最真实的历史表述。
娥亲身处当时最弱小的一个阶层,又是这个阶层中最弱小受伤最深的一个个体,而她所对立的,是当时最强大阶层中最邪恶的个体,面对父亲被杀,她并未屈服于恶势力,复仇的火焰支撑着她弱小的身体,弱小的正义最终战胜了强大的邪恶。这就是娥亲为何被传诵千古的原因。
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未能搞清的,那就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人的气质越来越衰弱?
草民们愁眉苦脸地逆来顺受,精英们低声下气地牵强附势,难道仅仅是因为国家机器的威慑吗?
我认为不完全是,还可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是隐藏在文化里的那个“毒”让我们今日如此谦恭,我们越知书达理,越倍感虚弱。那个“毒”软化了我们的脊椎和膝盖,使得我们不得不弯腰屈膝。
娥亲之事,秒就秒在她是个草民,她只知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报之以快,方法还既简单又直接,气概决心之大,令邪恶不寒而栗。
但遗憾的是,娥亲竟然也未能摆脱那个“毒”的侵袭,那个王法的制定标准本来就与她无关,而且那个王法早早地就背叛了她,更从未保护过她的一丁点利益,法已不法,又何必依法,她却哭着喊着非要把那个罗网往自己身上罩,她未曾读过圣贤之书,何曾来这迂腐之论?想必是草民的惯性使然吧,遵纪守法的观念早已深入草民之心,他们早已将王法看成了个圣洁无暇的宝物,即使杀父仇人逍遥法外,都不能动摇自己伏法的决心。其刚烈之风,令男子汗颜,其伏法的固执,又是多么的可怜与悲哀。
历史总是何其相像,距离了东汉末年一千多年的今天,除了物质的革新之外,我们的思想又何其有一丝改变,变了的只是朝廷成了代表,地主成了开发商,草民成了屁民,佃奴成了房奴,强拆强征的风暴中,我们的麻木不仁与逆来顺受想必一定会被一千多年前的小女子娥亲所耻笑。
有一点令我惊讶,古时的官吏尚且良心未泯,尚存一丝羞耻之心,娥亲因此而活命,真是万幸。
至于当时的朝廷还为其刊石立碑,放在今天来看,何其怪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