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观察一个例子:东非的无毛鼹鼠跟欧洲鼹鼠一样,过着地底的生活,只是无毛鼹鼠演化得更彻底,不仅毛发脱除尽净,而且瞎眼,体型像腊肠,完全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它们以家族为单位群居,挖掘地道也是整体进行。最前面的一只,用它暴露的门牙疯狂挖土,将土抛到后面一只的脸上,后面那只再将泥土聚在后腿间,踢到更后面一只的脸上……,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将所有泥土抛出洞口为止。很显然,这是一种合作行为,它比一只只鼹鼠单独挖掘要快速而省事得多。
这种行为其实跟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搬砖头”很相似。人们搬砖头时,一般不会各自为战,而是大家排成队,一块块地往下传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如果各自为战,则每个人搬砖时要走很多来回路,空耗很多体力,并且,人来人往,也挤占了空间。而如果大家合作,排成队进行接力,则既节省了路程(体力),又避免了拥堵,确实快速而省事。
是的,大家聚集在一起没有合作,群体能量不过是各部分的简单叠加即1+1=2而已,但如果展开合作,则是1+1〉2了。
可不要小觑了“〉”这个符号,其里面所蕴含的能量却是无穷无尽的。又以海里的鱼群为例:它们一会儿游东,一会儿游西,表面上看根本没有合作的迹象,但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后发现,前排鱼在向前游动时会带动身后的水也往前流动,这样后排的鱼就正好置身在这股水流当中,身体会随着水流而自然向前,于是它们只需消耗极少的能量,便可以与前排鱼保持相同的游速了。同样道理,第三排、第四排……的鱼都可以借助前排鱼产生的水流前冲之力轻轻松松往前游。而每隔一段时间,前后排的鱼就会主动调换位置,使大家都有省力游动的机会。科学家们估计,整个鱼群有一半以上的鱼是在同伴帮助下采用这种省力方法游动的。可不要小瞧了鱼群这简简单单的合作行为,如果没有这种合作行为,许许多多需要长距离洄游的鱼儿,如带鱼、黄鱼等,根本就不可能游完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旅程。
所以人与人进行频繁交往主要目的是为了合作,因为,合作蕴含着1+1〉2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那么,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该怎样借助这1+1〉2的无穷无尽的合作能量,为自己生存服务呢?
作者说,当前,总有一些人,总想靠一己之力去拼搏,打天下,不依靠其他人(有这种想法的人还真不少)。这样做不是不可以,是太辛苦,费了很大力气,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能很远。而聪明的人,往往能借助他人的力量,为自己的生存服务。他们能利用别人来帮助自己,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借力使力,是一种高超的生存智慧。
于是作者便提出了一个理念——无论怎么谋变,以能够借助他人力量为准绳!
作者还提供了四种借力途径:借助父母的力量、借助朋友的力量、借助婚姻以及攀附权贵。
陈世钊的目光反复扫瞄这四种借力途径,进行评估。他的眼睛紧紧盯在“攀附权贵”这四个字上。他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父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来海南后,一直挣扎在社会底层,没有什么朋友的力量可以借助;妻子李幼萍家道还算殷实,经济上也资助自己不少,但她父母不是政商人士,对自己事业帮助不大。他惟一能够借助的,只有权贵们的力量。
日期:2012-05-12 17:42:26
人在生存过程中要不要攀附权贵?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他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作者在书中写道,社会生活中,常遇到两类人:一类人性情耿直、率真,他们做事由着性子,抱着凡事不求人的态度,不向世俗低头,藐视权贵,不向五斗米折腰。这类人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人们赞美的对象,人们往往用极尽煽动性的笔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酣畅淋漓的渲染。然而现实中,这类人却往往生存得步履艰辛(多数人生活得不尽如人意)。还有一类人,他们好拍马屁,精于阿谀谄媚,对权贵曲意逢迎,极尽巴结之能事。这类人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极力丑化,人们往往用讽刺、嘲笑的笔墨,矮化、抹黑他们。然而现实中,这类人却往往活得丰衣足食(多数人混得很风光)。这种现象是发人深省的。
其实“权贵”之所以是权贵,就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力、有财富,掌握着大量的生存资源。他们只要轻轻拉人一把,就能够极大地改善这个人的生存状态;随便一开口,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好好加以珍惜,岂不可惜吗?
书中提到了两个人物。
第一个人物是朱元璋。一个小小和尚,赤贫如洗,为何最终做成了皇帝?最关键的一环,是他投奔了当时的“权贵”——郭子兴。史书记载,朱元璋是通过抽签占卜的方式作出这一决定的(到底是不是呢?只有天晓得)。但不管如何,当上郭子兴的亲兵,使他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飞越,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人生舞台。紧接着,他又娶到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他的“事业”更有了坚强的后盾,从此更上一层楼(为了攀附权贵,竟然押上了自己的婚姻)。这次婚娶虽由郭子兴定夺,但无疑朱元璋获益最大。正是靠着这层婚姻关系,朱元璋才得以组建自己的队伍,最终创建了大明江山。
第二个人物是国学大师章太炎。近现代学人中,真正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寥若晨星,而章太炎无疑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一位。鲁迅称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胡适称他为“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许寿裳在《章太炎传》中这样评价章太炎:“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批判文化,独具慧眼,凡古今政俗之消息,社会文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莫不察其利病,识其流变,观其会通,穷其指归。‘千载之秘,睹于一曙。’”他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可这样一位学界泰斗,却与上海滩流氓大亨杜月笙建立起了“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交情,并以自己的如椽巨笔极尽阿谀之能事。
原来,章太炎晚年居住苏州讲学,经济并不宽裕。有一次章的侄子在上海法租界与一位有来头的人物起了房产纠纷,向章求助。章无奈,亲笔写信给杜月笙请求帮忙。杜接信后,立即调动关系把事情摆平,并亲自到苏州造访。看到他经济拮据,又赠两千银元以示关心。此后还每月接济他的生活。这令章太炎深为感动,为了回报杜月笙的盛情,他凭依才学与名气,为杜月笙改名。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因生于农历七月十五得名),章太炎便引经据典为其改名杜镛,号月笙(语出《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他还亲笔为杜月笙修订家谱,根据杜的自述“祖先由浙江海宁迁来”,考证出“杜之先出于帝尧”,“直系祖先为山阴杜衍”,让出身贫寒、父母双亡、近族寥落的杜月笙跻身帝王之系,名门之后。
当然,章太炎因房产纠纷之事求助杜月笙仅是传说而已,无法考证,但他攀附杜月笙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后人对章太炎此举诟病颇多,认为他没有骨气。可是,他骂过袁世凯、骂过孙中山、骂过蒋介石、骂过汪精卫,七度被捕,三次入狱,“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无第二人。”能说他没有骨气吗?他晚年之所以如此,正是看透了世态人情,对他那所谓的“有骨气”的行为做的修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