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一堑,你长一智——一个80后MM米国留学血泪汇集的经验之谈》
第25节作者:
杀过木马翻过围墙 日期:2011-01-15 01:06:53
美国亲友团
在美国,我们成了老美眼里正宗的“老外”。黄皮肤,黑头发,带着口音的英语,这些让我们在老美中间,显得异常突出。 开学不久,大家都忙着开始四处交际,试图让自己挤进老美的圈子。学校里都设有专门负责国际学生事务的办公室, 各学校名称大同小异, 一般都为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 center (ISSC)。ISSC处理国际学生的签证,身份 I-20等重要文档,负责留学生的大小事务,整个一美国版的国际学生“派出所兼居委会”。我学校的“居委会”办的风生水起,不仅仅完成既定任务,还增加许多“牵线搭桥”的增值免费服务。英语不好的同学可以去“居委会”填表,寻找“language partner”。您教小美半小时中文,小美教您半小时英文。美国玉米地里的人民也很淳朴善良,不少自告奋勇去“居委会”登记 ,通过host family program“认领”外国小孩。
或许刚来的小孩对ISSC搞得任何活动都会反应积极,俺也相应号召,在“居委会”留下了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待“认领”。一个多星期后,一个陌生找我的电话在寝室响起,
“你好,我是Debra!” 电话那头传来热情的美国南部口音。
“你好....,我是君君,你有何贵干?” 我没有料想到美国“居委会”办事效率如此之高。
“我们是通过ISSC看到你的资料,我们希望成为你的友谊家庭。你的英语挺不错的。” Debra给我第一印象是真诚而又直接。
“我们很喜欢中国人, 也特别爱吃中国的food。 中国人总是很懂礼貌,也很体贴。你是我们第二个中国小孩。我们通过ISSC已经有一个中国儿子。这次Mike和我商量,我们想要一个读 engineering的中国女孩,于是我们找到了你。”Debra的热情让我有些受宠若惊。老美对比之下都相当“博爱”,深谙孔老夫子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道理。是否亲生一点都不重要,投缘就是一家人。
Debra阿姨和我老娘相似,那是相当的健谈,还没等我插上一句话,便自顾自的继续介绍:她老公姓甚名谁,多大年纪在哪里工作,性格如何,她做什么职业,家里有几个小孩,几个孙子孙女,养了几条狗几只猫,家住在哪条街,老家是哪里的,blar,blar....。一晃一刻钟快过去了,Debra 似乎刻意的停顿了一下,
“你多大岁数了?” 她问,
“哦,我21了” 我脑袋里冒出一个小问号,暗想英语老师曾经铮铮教育我们在美国年纪是个敏感问题,不要轻易询问。那这是咋回事?
“你有男朋友吗?”这个问题让我脑袋里的问号一瞬间放大了n倍,英语老师不是说美国人很注重他人隐私吗?
接下来的问题更是细致又具体,Debra阿姨如同人口普查员一般,把俺的家事也一一问过。虽然很多中国的地名,人名,职业,她丝毫没有概念,可是能感觉到,她很是认真的在努力理解我。一小时之后,我和Debra阿姨结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会谈,并约定下个周末在她的中国儿子家见面。
和老美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不再那么紧张,拘泥于所谓的文化差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都是大致相同,没有国界。老美所说的隐私只是对于不熟的人之间而言。八卦是universal的 ,嘘寒问暖也是没有国籍的。混熟了的老美就和邻居家的范阿姨,巷子口的刘叔叔差不多,见面少不了一番家长里短,寒暄叙旧。
日期:2011-01-26 01:50:28
一个星期之后,我见到周末过来聚餐的Debby和Mike。 Debby比我老娘年纪稍长,是个非常典型的美国玉米地中产家庭妇女。粉红色的t shirt,宽松的牛仔裤,人和在电话里一样热情,一见面就给我一个结实的拥抱。后面跟着她的丈夫 Mike,大概有1米9的个头,瘦瘦高高,一副美国牛仔打扮,带着标志性的牛仔帽。相对于Debra的自然熟,Mike显得十分的害羞,安静的坐在沙发上,小声的和我聊起我的专业。Debra带着准备好的菜肴,还带来了给她中国孙子Andrew织的小毯子。Debra招呼我坐下,立马从“儿子”手里抱过不到一岁的Andrew,一边摇,一边亲,眉开眼笑,就像是一个溺爱孙子的奶奶一样。看得出来,肤色语言饮食习惯,是否有血缘关系,这些都没有影响这个幸福和睦的家庭。
虽然Mike话不多,可是他对和自己一样是理工专业的我一见如故。没多久,Mike让Debby邀请我去他们家过周末。Mike的家在城市的郊区,四周都是草地和牧场,最近的邻居也有十几分钟的车程。 美国地广人稀,在中部的玉米地更是如此,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别墅。这块地是几年去Mike开车偶然路过看上的,于是便买了下来,自己雇人把木头房子造好,用大吊车直接吊到买的土地上,没有无良中介,没有房产公司,甚至没有建筑队,一切都是DIY,圈地建房,如同小孩在玩大富翁和搭积木。我不由感慨美国人民真自由,个个都像农村的大土财主。Mike把我领到车库, 那里停着一辆在老电影里才出现的跑车。当中国人民还在努力啃老攒钱买新车的阶段时,老美们早就玩腻了,开始收集古董,把60,70 年代的废铜烂铁车架子低价收购,去车市场淘林林总总的配件,加上新发动机,改装性能,换车座,喷上新漆,化腐朽为神奇。美国是个车文化的国家,对于改装好的老跑车,老美异常的狂热,车市场的老爷车价值远远在新车之上。这辆73年的福特野马便是Mike两年辛辛苦苦劳动的成果,价值是新车的两倍,平时过年过节或是参加车展才开上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