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评传(以最现实的眼光解读)》
第30节

作者: 李云翊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2-16 20:06:51

  朝中此起彼伏的大事很快就将蔡邕的事件冲淡,蔡邕在集中营整理了以前受命所写的续汉书十篇,上奏给了桓帝,桓帝触物伤情,仅仅九个月,就亲手否决了以前“终身不得赦免”的圣意,完全赦免了蔡邕的罪行。
  返乡在即,当地的太守王智前来送行,这是另一个太监王甫的弟弟,其中也包含着刺探与拉拢的两种意图吧。
  众人酒酣,王智起身跳了一段广播体操,为蔡邕助兴,蔡邕心想我也不会跳这玩意儿啊,就不以为然,没有以舞会友。王智素来娇贵惯了,在众人面前顿时大惭,骂曰:汝每日言礼,却不以为礼,岂敢轻视我。
  蔡邕拂袖而去,两厢不欢而散。

  那边消息立即就到了朝廷,太监们跑到桓帝那告状:这臭文人蹲在牛棚里还不老实改造,整日里怨恨朝廷,诽谤皇上您啊,看来这次罪不容赦了。
  这边蔡邕风过酒醒,也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不能慷慨赴死,再也不敢返乡,向南一路狂奔,一口气就跑到了吴地的太山,这地方好啊,有山有水,再也没有该死的朝廷来骚扰,他敲响了一家人的大门,这家人姓羊,就是吴地的豪族羊氏,也就是出了个羊祜的那个羊家。此后的整整十二年,蔡邕一直就依附在这个家族。
  直到董卓进京为乱,不知道他哪根筋不对,竟然也想起了蔡邕,他可没兴趣听音乐,他要请来蔡邕当国师,一纸征书送至,蔡邕说我不去,这么远你能把我咋滴。
  董卓大怒,稍来了一句话:我想让谁初一死,他就没命到初二,你试试看。
  蔡邕一害怕,又按十二年前的老路心酸北上,来到了东汉政权的中心。

  亲眼看到董卓的杀虐,他心惊肉跳,急得团团转,挖空心思想找个比太山还偏僻的地方再次逃官。
  弟弟蔡谷叹曰:天下谁人不识兄?哥哥你惨就惨在太出众了,亏就亏在有文化了,你一直走在时尚的最前沿,平日里一出门,粉丝就堵得车子没法行路,天下哪里没有人?你又能藏到哪里去呢?别再瞎费劲了。
  蔡邕这才打消了再次逃官的念头,诚惶诚恐地接受着董卓的真情蜜意。三日之间,官升三次,终于左中郎将。大家既不屑又羡慕。
  董卓这贼子虽然狂妄却心虚,凡是在礼制上想越位,必先征求蔡邕。
  他自比太公,想称尚父,求教与蔡邕:蔡学士啊,尚父这身行头,我穿上你看还合身吗?
  蔡邕想了想认真地回答:恩公恩德盖世,百年难遇,功劳跟太公比只差那么一点点了,若是能平定关东,想必就能顺天应人了。到时再称尚父不迟啊。
  董卓私自逾越制度,改乘金华青盖车,当时刚好赶上地震,求教于蔡邕,蔡邕回答:地震乃是大臣有逾礼制而发,应该是老天爷认为恩公的车子不合时宜啊。

  于是董卓又改乘皂盖车。
  董卓终于伏诛,大家聚集而欢,举杯高呼胜利,蔡邕这时却轻轻一叹,身旁王允手中的酒杯就停于空中,他不明白这个人到底为什么伤怀。
  其实这也实在不怪王允,文人的伤怀常常莫名其妙,连自己可能都说不清楚缘由。这一叹很复杂,我想其间当然也包含着单纯的知遇之恩,对于生命脆弱的感叹,蔡邕是个史学家,那就更包含了对于东汉历史的叹息。
  但不管他叹什么,死罪是难免了。先把蔡邕下了狱。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王允开始大搞三反五反,其间牵扯了很多无辜者,所以有辜的蔡邕不管满朝文武如何求情,王允就是倔强地黑着个脸。
  王允的三反五反终于逼反了人,那帮人从西面跑来,打到了司令部,在城门口贴了张大字报:拳打王司徒。
  此时蔡邕还在狱中,王允没来得及杀,也没来得及放,他就虚弱地自己死了。
  蔡邕死时六十一岁。天下士子莫不流涕。
  千里之外很快也要去赴死的另一个大文人郑玄,闻听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
日期:2011-02-16 20:24:51

  蔡邕一生,大多数时光都在逃官中度过,他的倍受青睐,就是封建社会最大的秘密,这个观念甚至还延伸到了当朝,在郭沫若身上有所体现,但作用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士心。
  儒教发展到东汉的核心技术就是“君权神授”,你可别以为权倾朝野就能很轻松地称皇,那还得“神授”,谁能帮神给你授?那就是国教---儒教的教皇帮你授,教皇就是鸿儒,执政者必须从鸿儒那里取得自己执政的合法地位与权威的理论支持。曹操称魏公、魏王,曹丕禅让,司马炎禅让等等,都是有当代大儒为其加冕。
  蔡邕就是个很有权威的鸿儒,既能代表儒家精神,又能代表天下士人,所以他半生不得安宁,被人挣来抢去,都想以正己位。王允的最后杀他,也并非是出于真心,只是这个文人太过虚弱,来不及放就死了。
  这个人虽然重要,但重要的只是个象征,却无多大实利,所以执政者虽然对他敬重有加,却只是圈养在朝里,不会真正用其才。
  蔡邕的屡次逃官,大概也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他越逃,名气就越大,别人就追的越急。他上朝为官吧,又太过于率真,根本连保护自己的任何力量都没有,聪明绝伦却根本不懂为官之道,这位在各大权力集团的胁迫下,一生颠沛流离的文人,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无论在多艰苦的岁月从未让我们看到奴颜婢膝。
  蔡邕与司马迁均是前后两个朝代文化的代表,两个人的才华命运非常想象,胸有华章千千万,却最拙于做官,司马迁因不合时宜地替人辩护差点丢命,恳求宫刑苟活,以著《史记》,蔡邕不知轻重地轻轻一叹,也面临死亡,他也恳求王允将自己刺面断足,以续后汉史,却不可得。
  两人又都各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司马迁的女儿终身悉心保护《史记》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一窥无韵之离骚,蔡邕的女儿更是继承了父亲身上最精华最生动的文化,成为了中华历史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诗人、音乐家。
  我们今天在祖宗的遗产继承问题上难过的要死,因为分不清楚哪里是古琴哪里是烟枪,对于蔡邕来说,他的书法、音乐和文章,绝对是古琴无疑。
  蔡邕与钟繇、梁鹄(曹魏宫室所有题匾均出自其手)等人的隶书为汉隶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其中以蔡邕最为出名。
  蔡邕并未留下美妙的曲谱,但用心聆听,仍能感受到那悦耳的动听,他在逃亡到吴地的时候,有人焚烧桐木做饭,蔡邕闻火烈之声,知是良木,扑灭火焰裁木为琴,果然是天下难得的美音,此琴就是那名垂千古的“焦尾琴”。

  有一次邻居请蔡邕赴宴,刚走到门口,听见有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在门后潜听了一会,自语:唉,想拿美酒骗我来杀我,为何呢?不进而返。客人追出忙问何故,蔡邕回答:琴声中有杀意。客人笑曰:我刚刚弹琴的时候看见螳螂在一旁捕蝉,岂有杀君之理。相为欢笑。
  蔡邕一生的最大志向就是续写汉书,但终未完成,写好的四十二篇又偏偏被历史给弄丢了,所著文章也大部分泯灭,但好在还有那一丝琴弦,惊动的东汉末年白雪红梅漫天纷飞,也有那几块隶书残碑石破天惊突兀而来,我想,这也许就是中华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大写意了吧。
  文治武功都灰飞烟灭,却有这璀璨生动绵延而来,浸透着我们的血液。
  巍巍中华,吾等最爱。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