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1-07 11:37:06
咱莱芜,终于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我每去一个城市,有三个地方必去。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历史街区,一个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博物馆看历史积淀,历史街区立体地看城市历史遗存,看其保存状况以及这个城市对古迹的重视程度,商业街看其现代发展。其中,博物馆,是首先去看的。
我们莱芜建地级市较晚,从前,以我的这三个标准来观,基本上都谈不上。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发展,面貌大为改观,其中,博物馆的建设,就是一个缩影。“五馆一院”的竣工和即将投入使用,使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咱莱芜,也有了自己的博物馆了。
由于工作的关系,对于咱莱芜的博物馆建设之路,我多多少少有点了解或参与,此文,我仅就我所知道的和参与的一点,来说个大概,肯定不全面,权当从我的位置为大家提供一个视角吧。
2002年底,我从山东大学考古系毕业到文化局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刚一工作,就接到了一个大的工作任务,撰写《关于建设“中国莱芜矿冶博物馆”的调研分析报告》。说实话,这对我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为,我的专业学习,从来没有接触到古代矿冶业这个领域,我本人对此也不是很感兴趣,加上里面的一些技术层面上的东西,对我来说,难度很大。当时在单位赵正堂副主任(赵主任一直是博物馆以及后来“五馆一院”筹建小组的成员)的具体指导下,可以说是迎难而上,几易其稿,午饭都由家人送到单位,加班加点,终于完成了3万字的调研报告。后来,经过局领导的审阅删减,最后整合成一万五千字左右的成稿打印成册,由局领导带至北京,找相关单位进行审批。
当时,会展中心尚未建成,博物馆初步的选址在我现在的单位大楼即文化中心的大楼上。其实,当时这个大楼的建设,就是以博物馆的规格来建造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最终没能真正去实施。
接下来的几年,其实市里一直没有放弃要建设博物馆的准备工作,由市里的领导苏文德同志带队,筹建小组奔赴全国各地去参观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搜集资料,思考咱们博物馆的建设风格。前文提到的赵主任也在其中,我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些信息。
后来,于书记到来后,博物馆的建设又重新正式被提到日程上来。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文化局陈局长要我去搜集了全国同类博物馆的一些信息,要我将其详细情况,包括建筑风格、建筑面积、陈列方式等方面全都整理出来。随后,于书记在一个快要下班的下午,召见了文化局陈局长还有我们单位的宋主任、郭主任和我。就博物馆的建设问计问策。我们就要建综合博物馆、钢铁博物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交流,于书记还就长勺之战的研究与下一步建设长勺之战博物馆的可能性等问题跟我们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我主要汇报了一下长勺氏与长勺氏生活遗址的具体情况,从考古学上论证了长勺之战发生在莱芜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是在这次汇报会上,于书记说陈局长汇报的长勺鼓乐大赛这个创意很好,要抓紧落实。
随后,我主要就领导视察长勺之战遗址与长勺氏生活遗址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后来,我们就没再参与博物馆的具体设计与建设,但我们单位为设计方积极提供了一些藏品的基本资料,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配合工作。今年的航空节、钢博会以及省委姜书记视察期间,我们单位有两次博物馆借展的工作。一次是古字画,一次是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等馆藏文物。我主要参与了后一次的文物借展工作。
从我们的文物库房打包,到装车,到卸车,到运到展厅,拆包,然后是一一摆放到橱窗,然后是贴标签,撤展的时候亦经过这些流程。这些馆藏文物都是非常珍贵的,很不担是非,青铜器箱子的沉重自不必说,关键是陶器在装箱与搬运的过程中,需要万分小心,一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损坏。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冶宋代烘范窑出土的铁鼎陶范,非常沉重,也非常娇贵,很容易受到损坏。按说能不搬动最好,但是这个代表着我们莱芜宋代冶炼的一个很高的水平,也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实物,应该展示。我们就克服了种种困难,将其固定在一块大木版上,然后用纸将其包裹,用绳子牢固固定,搬运中更是两抬一扶,做到了万无一失。
说实话,那几天很是辛苦,沉重的器物箱搬运到三层楼上,很累。那些大铁器,用编织袋去背,也很累。但我们感觉很值得。这些东西如此珍贵,是不能请搬运工来做的。
我还具体负责了将器物摆放到相应位置的任务,当我脱了鞋子,从同事的手中一一接过那些珍贵的器物,摆放到玻璃柜里面的展板上时,内心里充满了虔诚和敬意,以前在博物馆里都是隔着橱窗玻璃看那些藏品,而今,我不仅能亲手去触摸这些远古的器物,而且更是亲自参与了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心里非常自豪。
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利民工程,博物馆应该很快就会完成正式布展向市民开放了。相信中国钢铁博物馆将会在提升我市文化品位,宣传我市历史文化内涵方面,无论是对我们莱芜市民,还是对于外来客商朋友,都是一个非常立体全面的展示空间。从此,我们也可以向外地的朋友骄傲地说上一句:抽空来我们莱芜,看看我们的中国钢铁博物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