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于某习武旧事0品中国武术实战的纠结》
第38节作者:
黑人黑马黑骡子 日期:2010-11-30 16:51:15
八十一:
传统兵器用法,须依兵器之形制、特点而用。无论哪种兵器,有其长处、优点,必有其短处、缺点。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优点之威力和回避其弱点之不利因素。无论怎么发力,均不能对用兵器者自身造成威胁与伤害。
短兵之用,贵在于巧,其形制多于刀、剑、为主。观古传刀剑之相及遗痕,或汉环首刀,或明单刀,或清单刀,或民国抗战大刀,或渭华起义大刀;或汉剑,或明剑,或清剑,或民国用剑,其规格大约如下:
刀一边为刃、一面平楞之带尖短兵。其长约在二尺至三尺其间,重约在三斤左右,其重心均在刀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剑两边均为刃之带尖短兵。分为单手剑与双手剑。单手剑长约在二尺半左右,重约在斤半一下至一斤,其重心亦在剑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双手剑长约在三尺余至四尺,重约在三斤上下,其重心还在剑长之偏手把处三分之一左右。
依古传之法,单手操之,无论刀之劈暫磕刺,还是剑之刺撩圈点,于发力变化中,趁手自如,不掘手腕,不拉手臂。刀剑刃部几乎完整无损,刀背多处有磕碰痕迹,剑之平面处有摩擦痕迹、剑档之前亦有磕碰痕迹。其迎刃而碰之劲力、方向、角度、部位依稀辨别的出。刀剑把柄凹楞处、夹缝处之血锈清晰可见。
由此而知,古人用刀剑,其劲力、方向、角度、部位之把握精准,非力大势猛,大开大合,所能为之。唯见其巧矣。
日期:2010-11-30 16:53:48
十二:
师曰:短兵之用,全在双手对短兵之操控能力耳。须得以周身之动答五问。
其一,短兵一动,必分阴阳。化发之力,可否同步而为?
其二,短兵一动,迎面一击。身之进退,可否安然无恙?
其三,短兵一动,接身成力。直横奔袭,可否形漏与外?
其四,短兵一动,触力即变。迂回周旋,可否随人伸缩?
其五,短兵一动,凭刃冲撞。力点处理,可否刚柔如意?
此五问以周身之动答多少,短兵即能用得多少,一分不差。
师又曰:短兵之巧,在于身法,身法之妙,在于步法,步法之精义,而在于陪形矣。能于动中陪住对手发力者,则其杀伤范围,一动,力点均在我控制之内,于随动之时,或抢身夺位,或一着而过,起手必杀。此为巧矣。
巧劲非偷劲。不知其变,单凭视角空档而入为偷劲。遇无知而偷,遇贪则偷尚可,若遇知形体变化者而偷,是为送死。
刀如野猪狂奔,全凭牙口锋利,身子亦皮实。无论何种打法,不管哪样兵刃,起手刀背磕碰,且以身相随。刀头认定对头而去,回手刀刃劈砍,亦不惜力。一起一落,一气呵成,名曰:快刀。
剑如燕子入林,全凭身法敏捷,形曲却力直。遇力而形曲,唯在力点处理之时,不与其硬碰硬撞,剑尖走刃,惜如眼珠,随遇而变,却紧盯端的而去。若剑风飘来,琢磨不定,起手拨点尺余即可,行刃劫杀数寸亦足,名曰:神剑。
若能如此知用短兵,则随手一木棍、竹竿亦能御敌矣。
日期:2010-11-30 16:56:05
八十三:
长兵之用,便于使力,亦尚巧。其形制多于棍,枪,大刀为主。然长兵之杆,多以或木,或藤制得,易腐烂,不易久传。与曾多方联络亲朋好友,师门子弟,二十余载一道寻倪古传原装长兵,每闻不得。最早仅有民国内战时期,渭华起义时,民用站岗放哨之用的原装长矛一根。虽有历史记忆,却无实战痕迹。
然却得见清之制式枪头与透甲锥若透甲锥长二尺左右干。枪头长一尺至一尺半,刃宽二寸至三寸,套筒长三寸至四寸,重一斤左右。,重一斤半左右。依古法所传,制作木杆铁枪。枪长丈二者,重心居中,其重七八斤不等。枪长丈八者,重心偏手把三分之一处,其重九斤有余,十斤不到。
夫丈二枪,上下周身一体,坚硬不曲。双手操枪,合掌发力,掌有多少力,则枪之每一处即作用多少力,易于传力。而受力时亦如此,使得接劲之时,与手腕不利。每遇重力击打硬物,双手镇麻,瞬间如何变化焉?看来操枪使巧,莽撞孟浪不得,亦是此枪必备之法。
丈八大枪,前三分之一处,柔韧微晃,枪把合力摇动,枪头摆动不止。其与硬物重击,手不觉镇。日常中八磅大锤之手把,柔韧之用,亦同此理。然合掌发力时,虽劲力亦能通达,松紧自如,却于接劲碰力之时枪头正偏,一戳即空,待枪头回转归正,目标对手在与不在,就不得而知了。碰劲不能直刺激发,必丧失发力之最佳时机。此等不足,当以身形步法弥补,也是此枪必备之法矣。
长兵之杀伤范围,仅在其尖忍钩挂之活动区域,若一味扩大其杀伤范围,必然导致大开大合,使己之防御门户大开。长兵远战最佳,最忌压迫贴身而战。其中制式形状,长短缘由不在于秘本规矩、歌诀说法,而在于用之便捷、趁手耳
日期:2010-11-30 16:57:45
八十四:
长兵神威,既是双手合力翻转,吞吐变化之动,唯中平势一扎透身耳。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丈余之处。其若得近身迫战,是我步法太死,力距控制欠佳,不能随势而动矣。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力起之时。其若得三番多次发力,是我不知一动,同动调节不畅,不能随动直发矣。
就此一扎,须得制敌于两力碰撞之时。其若得力杀我身,是我触力感觉尤欠空灵,力点处理迟缓,不能随力化发矣。
眼观枪头,繁花乱点,眼花缭乱,不知其落于何处;眼观枪杆,龙蛇飞舞,首尾难顾,不知其串向何方。既是枪有百头,劲力千条,变化万种,九曲回环,六面突击,其根均系于掌中木杆,力透于一点耳。若能把握其掌中合力之形,控制其手上吞吐之变,这长枪大矛、重刀沉戟就反成累赘之物了。
长兵连环抽扎,其快在于枪尖,其缓必在于前手,舍身击手,一击而中。
长兵连环拨打,其快在于枪杆,其缓必在于其身,见空扑身,一扫而中。
长兵连环劈砍,其快在于杆稍,其缓必在于中腰,随起而入,一撞必中。
长兵连环点戳,其快在于发力,其缓必在于步变,迎上击下,一圈必中。
长兵连环不足惧,有其所长,必有所短。避长击虚,长兵要则。能将掌中长兵,在一碰之间,分出化发之力来,则摸准长兵出神入化之门径。
长兵力点,不唯其形制。人兵合一,心动兵动,有感而变。处处可虚可实,处处可化可发。四肢身躯,单击连环,各有规范,却辩证统一。其在于随势而论,在于见机而行,强制不得。单击制劲嫩,连环杀力老。劲力嫩老不辨,单击连环不知。陪形迂回而动,鬼煞神手无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