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江湖-讲讲大明初年那迄今鲜为人知的诡秘传闻》
第34节

作者: 柳林醉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1-8-5 19:50:00
  第二章
  第三十二节
  徐寒羽道:

  秘境之说我虽未听过,可我倒是知道江湖曾流传说,鬼谷子先生除了在世间留下了《鬼谷》和《阴苻》两书之外,还在天门山一处密洞之中刻下了一部被称为《鬼谷真经》的玄门秘籍,据说当年这桩传闻一经传出,曾在江湖中掀起轩然大波,不知有多少江湖人物为之疯狂,纷纷前往寻找,可都是空手而归,一无所获,最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李兴明道:
  无论世间有无三大秘境,可这位小王子北上后确实获得了这绝世武学,而且还将其中一部分传于了他两位兄长。
  徐寒羽道:
  不过这小王子还是藏了私心,并未将最深奥的部分传于他们。而且你注意到没有,这殿中的壁画和那些奇异的符号正好是八十一个,而蚩尤不但被誉为战神,也正好有八十一位兄弟,说不定这古老的武学秘籍和他有些关系。
  李兴明道:
  传说蚩尤部落主要活动于南方一带,原先乃是炎帝部属,炎帝被皇帝在逐鹿击败后,蚩尤才起兵复仇,最终战败被杀。也就是说蚩尤极其部落从未踏过黄河流域,而那小王子的武学秘籍却是从遥远的北方获得的,还有一点,从壁画中可以看出,那小王子是在归来后,他的脸上才开始有了那独眼面具,这极有可能他是受到当时北方某个民族风俗的影响,所以才将这独眼面具视为神物般戴在脸上。

  徐寒羽道:
  这事你要是不提,我还险些忘了,苗人从古至今却没有这样的习俗,不过我到想起一事,我在一部古书上看过一些关于一个奇异国度的记载,书上说在远古时期,在中华西北部地区,有一个被称为“鬼国”的神秘国家,国人举止奇特,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人脸上都喜欢带着一个独眼面具,莫非这位小王子曾到过这个国家,受到了鬼国习俗的影响。
  李兴明道:
  你的分析不无道理,关于鬼国的一些故事我师傅也曾对我讲过一些,说不定这位小王子所到之地就是那神秘的鬼国,他就是在那里获得的那武学秘籍。
  徐寒羽道:
  若真是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那古庙中的神像为何会是那般模样,他是将神话了的先祖蚩尤形象与鬼国的习俗结合在了一起,塑造出了那座神像。
  李兴明道:

  想来这位小王子带着这个面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表示自己乃是天神的化身,以此确保族人对他的忠诚和崇拜,而他的兄长受此影响,在和他分道扬镳后也铸造了一个,直到死后也和这位小王子同样一直戴在脸上。
  徐寒羽道:
  如今这三兄弟的墓,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个,另一个却不知在哪里?
  李兴明道:
  就是找到,我想也是大同小异。
  徐寒羽道:
  如今我们对鬼王殿之事虽不能说已然一清二楚,可也基本上弄明白了来龙去脉。这位小王子建立的国家再被其他联盟国家攻破后,率残部逃到了噬人山中,在这里修建了这座古城和地下陵墓,后又将虏来的劳工全部杀死灭口,小王子死后,他的部下便将他葬在这里,其中一些死忠于他的将士被制成人俑陪葬在古城大殿中,其余人便迁移到你所见到的那山谷中成为护陵人,并将小王子所传的部分武学秘籍刻在山洞中,好传承与后代子孙,接着守卫王陵。只是之后却不知何因离弃而去。只是他们作为小王子的忠实护卫者,应不会轻易全部离开才是,这多少有些令人不解。

  李兴明道:
  他们不是离开,应该是相互残杀才导致了村庄的毁灭,而九黎村最早也是一个荒村,我想也是这样造成的。
  徐寒羽道:
  他们都是小王子的忠实追随者,怎会互相残杀,时间这么久远,说不定他们是遇到了天灾等重大灾难,才被迫放弃了村庄,搬离它处,不然怎还会有血魔在此出现,护卫鬼王殿。
  李兴明道:
  这可能与他们习练的这种武学有关,我师傅曾对我说过,这门武学虽然极为厉害,可若无好的内功根基,极易走火入魔,小王子当初很可能用了一种速成的方法,才在短时间内训练成一支无敌的军队,虽然之后攻城掠地,成立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国家,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可能未想到,就在他的帝国建立不久后,他身边的许多将士也已步入魔道,而这也正是上大国不久便因内乱残杀而导致灭亡的原因。

  徐寒羽惊讶道:
  依你的分析,小王子建立的上大国不是因为三兄弟争权夺利而导致灭亡,而是因他手下众将士走火入魔,爆发了大规模互相残杀,进而致使他的国家迅速瓦解,这有些太不可思议了。
  李兴明道:
  也许他那两位兄长也出现了入魔迹象,最终令他们反目成仇,分道扬镳。
  徐寒羽道:
  也就是说,守卫陵墓的这些人最后也是因为走火入魔,出现了相互残杀的情况,才造成了这种情况。
  李兴明道:

  未必是起初的这些人,有可能是他们的后人在盲目练就了这门武学后,变得残忍嗜杀所导致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