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道:在黄河采金时的诡异经历》
第17节作者:
菡萏暮霭 2011-5-6 12:20:00
淘金的方法很简单,最简单的莫过于弄个平底锅,上面堆满河泥流沙,将平底锅在水中来回震荡,水将较轻的沙子泥土淘空了,剩下的就是金沙,这些金沙大多只有针尖、糠皮大小,就是金末而已,不值钱。
运气好的能淘到米粒大小的金粒子,叫米粒金。《西游记》中如来佛祖说:“众比丘尼圣僧下山,曾将经书在舍卫国赵长者家给他诵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这里说的米粒黄金,就是沙金中的米粒金。
当然了,要是运气更好的话,还能淘到状如玉米粒大小的玉米金,还有龙眼金,还有传说中的金蛇,金蟾蜍,甚至是狗头金。
这些沙金根据含金量的不同,颜色也有区别,最好的金沙是赤黄色,黄金含量能占到九层,然后是淡黄色,青黄色的金沙差不多有七成的黄金。
当然了,这些从水中淘出来的金沙还不是纯金,需要进一步提纯,一般是用唯一可以溶解黄金的王水反复提纯,也有加入一定比例的白银用高温提纯,也有其他一些古怪方法甚至是中药方法提纯的,总之一个比一个古怪,就不多提了。
这些所谓的淘金,说白了,就是碰运气,逮着了就发财,逮不着就落魄了,好多人就在一年年重复的劳动中冻死饿死了。
我这里说的寻金是一种古老的点金走脉之法,和大家了解的淘金不是一回事。
听我这么一说,猴子便拍手说道:“哎呀妈呀,我的老白同志呀!我还真看不出来,感情您还是个翻江倒海的高人呀,你快说,你潜伏我这里这么久了,是不是想绑架了我?!”
我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去,去,去,谁有空跟你逗乐!”
猴子说:“我说老白,既然你们家传那手艺那么能捞钱,你就重操祖业,咱们也别做黄河打渔人了,咱们就在这黄河上淘金算了!”
我白了他一眼,说:“你小子以为黄河手艺人好做呀,告诉你,那才是学问!”
我跟他说,黄河采金人可不是谁都能当,谁都能当好的,黄河规矩多,采金人在黄河上讨生活,“规矩”更多,采金时不准说“倒”、“死”、 寻金时打的洞叫“槽子”,不能在槽子里倒背手, “槽子”里也不能进女人,“槽子”里要用砖搭起“老爷府”,供奉着“马小三灵位”。
2011-5-6 19:12:00
除此之外,采金人还有一套专业术语,和江湖黑话一样,外人往往不知所云,寻金时打的洞叫“槽子”,打洞的伙计叫“马尾子”, 斧子要叫“开山子”,石头要叫“金嘎垃”,挖到金子叫“挖红了”,天黑叫“夜了”;落土叫“掉毛”;塌方叫“扯棚”;水叫“灰”;油灯叫“红碗子”;小便叫“吊线子”;大便叫“泻瓤子”;金多叫“红滩”简称“红了”。金少叫“口稀”,无金称“麻了”,“拖滩”,“打老鸹”,采金人遇上了,就要按这个行话说,不然就是犯了忌讳,犯了忌讳后,轻者要放鞭炮道歉,重者要被逐出金门。
不仅如此,采金人既然自称是手艺人,自然也要像手艺人一样拜祖师爷,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小偷的祖师爷是时迁,挖参行的祖师爷是孙良,这金门一派的祖师爷是马小三马师爷。马小三是一个天生的金客,使一手寻金点脉之法,无论是金门还是普通淘金客,都对马师爷毕恭毕敬,在桦甸和辉南一带的金坑、金矿处,到处都能看到“马小三灵位”的供牌。
寻金之事,古已有之,要是认真算起来,这门行业存在几千年了。几乎在黄金成为货币的时候,采金就偷偷发展起来了,不过点金这行虽然富贵,但所谓财不外露,又跟巫、娼、大神 、剃头匠、戏子一样是下九流的行业,所以一直都是低调行事,外人多不知。
采金最开始是官府征集手艺人采金,后来这些手艺秘密传下来,就逐渐发展成了水金、山金、渊金,云金四脉,形成了独特的金门一派,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也有了特定的口诀和秘法,有观金山,分金水,寻金线,走金脉,炼金汁一说,后演变成“河、山、渊、云”四脉。
这四脉分别叫做“分水”、“观山”、“探渊”、“凌云”,每一脉有一脉的规矩,也有各自的地盘,“分水”的绝不会去“观山”,同样的,“探渊”也绝不会去找“凌云”的麻烦,这这些都是祖上传下来规矩,子午丑牛都有个说法,后辈们当然不能乱来。
这“河、山、渊、云”听起来很神,说白了就是金客各自划分的地盘,有的专门找水金,有人专门寻山金,有人专门探洞金,有的专门找天金,省的以后为了抢地盘打架。那其他三脉都很好理解,不过这天金一脉特别神秘,我一直也搞不明白,按说水里山里找金子都好理解,这天上去哪找金子呀。
不过我问这些的时候,我爷爷确是一脸严肃,仿佛这一点都不好笑,而是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所以我当时也没敢问,待我后来敢问了,也想问了,我爷爷却又不在了,我就只好自个在黄河上摸索着,摸爬滚打,历经这就是所谓的人生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