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水浒:九百年前的那场山寨盛世(笑死算自杀)》
第54节

作者: 暗黑山老妖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这事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
  北宋有祖制,每个级别的武将都要有一定的军功。
  强行提拔不是不可以,但是容易引起众怒。

  登基伊始,赵佶不想惹这种麻烦。
  于是君臣二人就好象两个福建人在计算移民积分一样,拼命给高俅找立功机会。
  高俅去西夏前线监军的事就是这样的。
  不过高俅在前线没有捞到功劳——西军的老大童贯不满他这个空降兵干部来争功,一句好话都没替他说。

  对于这个结果,赵佶也无可奈何。
  说实话,对于当不当殿帅,高俅一开始并不着急——这么高的职位,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然而时间久了,高俅的想法却发生了变化。
  因为他忽然没有了安全感。

  原因很简单,赵佶当了皇帝,再也不是那个每天形影不离的半主半友的家伙了。
  另外高俅清楚的感觉到,虽然自己殿帅还没当成,但是上升速度过快,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他心里清楚,如果再不思进取,爬不上去,自己重回街头也不是不可能。
2012-6-4 15:44: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39

  建中靖国元年,垂帘听政的向太后病逝了。
  哀乐响彻大宋的每个角落,百姓被组织起来,站在御街两旁给太后哭丧。
  平心而论,这些哭声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
  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天之后的哭声全是真的。
  因为转过年头来,亲政的赵佶立马就把年号给改了:崇宁。
  “崇宁”这个词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在当时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宁”代表的是“熙宁“,也就是神宗变法的年号。
  要让现代读者明白这个年号的可怕程度,不妨这么类比:
  就好像你有天开车路过天安门,发现城楼上的标语又变成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万岁”一样。
  赵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改着玩的,立刻任命蔡京为相,宣布查禁所有元佑党人的著作。
  这种突然袭击式的改弦易辙引起了极大的骚动。
  京师忽然开始流传一种传言。
  说蔡京弄权,赵佶被架空,因此重新迫害元佑党不是赵佶的责任。
  刁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赵佶明明是个拨乱反正的好皇帝嘛,怎么可能忽然就变坏呢?所以一定是皇帝身边出了坏人。

  现在看来这个传言应该是蔡京的政敌搞出来的,但是它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太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崇宁新政,要求蔡京下台。
  没几天,京城的老百姓也跟着掺和进来,皇城门口每天围着数万人,点评国事,贴大字报。
  北宋末年的第一次太学上书运动拉开了帷幕。
  运动的高丨潮丨是太学生代表得到了徽宗的接见。
  赵佶接过他们跪着送上的万言书,劝慰道:尔等忠心为国,朕一定给你们一个交代!
  研究宋史的都知道,赵宋皇朝的皇帝有个家族遗传病,发作起来就头疼欲裂,胡言乱语。

  我认为老赵家真正可怕的遗传病还不是头疼,而是精神分裂。
  比如说,太宗皇帝前脚保证要跟太祖遗孤共保富贵,后脚就逼死了太祖的亲生儿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八贤王);
  真宗皇帝前脚说寇准是个好宰相,转身就把寇准打成右派;
  哲宗皇帝登基时说要倚重旧党,回头就把这些人全部发配……

  同理,赵佶那天当着十万人说过这是爱国运动,回到宫里呆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把重臣们找来,咬牙切齿地说:群氓乱政,必杀之保数十年之稳定!
  赵佶的这个决定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家觉得学生们不就是要蔡京下台吗?牺牲蔡京就是了,何必杀人呢?
  但是赵佶和蔡京意向非常坚定,大家也就不好明着反对,一个个默不作声。
  死一般的沉寂中,童贯表态说,出兵不是不可以,但是还是稳重为好,首先有个借口。
  平心而论,童贯这个意见不能作为他是奸臣的铁证。
  他的本意是拖一拖,过两天人群也就散了。
  但是偏偏这个意图被蔡京看了出来。
  他当然不同意——哦,你们想搞我就上街,闹够了回家,哪天再想搞我,就再上街?你tm当我下岗女工啊?
  于是这老贼出了个主意:下旨申饬!把这事定义为谋逆!
  这下这些人不得到赦免是不敢走的的,借口也就能找到了!
2012-6-4 15:45:00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40
  赵佶的圣旨一下,外边的暴民们群情激愤,更加认定了蔡京欺君罔上,权压操莽——皇帝明明刚说了我们好得很,怎么可能变卦呢?肯定是受到权奸胁迫。
  大家于是滞留不去。
  这样僵持的时间久了,让赵佶很头疼。

  要知道他虽然贵为天子,用兵也是要花钱的。
  关于大宋禁军的事,还有值得补充的地方。
  前面说过,禁军的战斗兵力只有2000多人,但是皇帝不知道这点——多少年来,兵饷都是按四十万人的数目发下去的。
  这回调动禁军入城,开拨费用自然也是按四十万人算的。

  另外,太祖遗制规定,禁军要轮流戍边。
  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禁军娇生惯养,动辄哗变,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将领拥兵自众。
  然而这个制度造成的实际结果是边疆的将领不敢管禁军,禁军也瞧不起那些土包子外官,于是戍边对禁军来说就成了度假。
  赵佶在检阅禁军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些人一个个膘肥体壮,皮肤被日光浴晒成了古铜色,脖子上挂着墨镜和当地小妞送的纪念品,三五成群地向路边群众抛着飞吻,怎么也看不出会打仗的样子。
  他只好又招来了大宋的王牌主力,西军。
  这样一来,东京城内外,聚集了十几万军队,人马喧哗,旌旗招展;
  好看是好看,但是每天烧钱无数,时间长了财政会崩溃。
  另外西军的武将们十分好斗,求战之心犹切。
  权衡良久,赵佶终于下了决心:没有什么理由就不能杀吗?理由不能事后再编吗?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传来了坏消息:童贯这个死太监忽然病倒,没有了领兵的。
  赵佶明白这厮是不同意用兵,消极怠工。
  不过这一点不好明说。

  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龙椅上挨个打量着群臣。
  看来看去总觉得这些人哪个都不可靠。
  要知道在京城用兵,对暴民和皇帝来说,危险性是差不多的。
  只要总指挥稍有异心,只需大手一挥,就等着被改朝换代吧。
  最终,赵佶看中了高俅,直勾勾的盯着他。
  高俅思想斗争了半天,终于出列跪下:臣愿为官家分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