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梦里的纯真:17岁女孩在美国的堕落,爱情,和成长》
第47节作者:
雅枫凌月 “教育环境嘛,我感觉,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体制让教育系统和运作方式也都迥然不同。但我没法说那个更好一点。中国因为人口众多,竞争大的原因,让教育界变成了淘汰擂台。有限的高端工作,必须对庞大的人群设立高的门槛;相对的,跨越高门槛需要的台阶——高学历,同样需要竞争获得。中国人只能不断地一次又一次跨过独木桥,一波又一波的筛选。淘汰赛从高中就开始。还有很多人初中毕业就辍学或是读职高。这跟保证义务教育至大学的美国完全不同。在美国,就是最差的学生,还可以稳上社区大学,不会因为自身能力问题而失去教育的机会。因此,为了保证竞争性,中国每一轮淘汰赛的门槛会越设越高,独木桥越建越窄。这导致了在中国,学习完全不是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最终的那场过关考试。学东西就是为了做题。所以每个知识点学的都非常深,题目都极其难。而美国教育重视的是真正知识的汲取,而不是去攻题目。举个例子说的话,我刚来美国,数学上的是几何。第一节课竟然学线段,这可是中国小学三四年级的内容,即使这是作为复习前面的教学内容,出现在高中的课本上也未免太可笑了。可是三个月后,我就不笑了,因为我们几何学到了三角函数,即是中国八年级的内容。事实上,几何这一整门课,在美国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学完了,然后是代数,统计,微积分,每个科目学一年。我们学的这么快的原因是,在这里,一般一个知识点学完,留一些作业,过两天立即考试,考完就过,不再回头。我们的考试题目都不是很难,原因是我们只要求把相对的知识掌握理解,并不需要为了应付难题对一个知识点做非常多的研究。回顾在中国的时候,一学期数学才讲那么三五个大章。数起来知识和概念并没学多少,因为我们课上课下大部分时间用来研究各式各样的题型。一个月的课时真正在“学知识”的时间加起来可能不超过一星期,我们的时间都花在把题越做越难的份上。如果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讲的话,我觉得为了攀门槛,为了考试,为了做题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真的没有为了学知识而进行的学习要大。”
“这么说,你是更喜欢美国的教育系统咯?”父亲饶有兴趣地问道。
日期:2011-2-6 17:04
“那倒也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教育讲的是精,美国教育讲的是广。虽然美国的很多学科,在速度上,学的比中国要快多了,知识点迅速跳换,但因为没有对每一个内容进行太深入的研究,学生记得很不牢固。我在中国应试教育题海的磨练下,即使在考试之后会把做题的方法忘掉很多,知识点却深深地映在脑子里。可是在这里,我去年几何拿A结课后,很多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你提到中国教育利于记忆知识点。可是这不讽刺吗?花了比美国学生多几倍的时间去补习,做题,考试,在考试过后,忘掉你所说的‘做题方法’以后,他们和美国学生最后记住的也都只是知识点本身。而另一方面,这个‘知识点本身’对于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父亲的考题还在继续,他似乎很欣赏这种感觉。
“您说的没错,可这是不同社会和人口体制导致的,没有办法。而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本身,说到底,真的没有几个谈得上对将来生活有用的。但除了为了满足竞争体系学习这些之外,学习本身的目的就是‘学习’。在中国,学生在那样大的压力和竞争的学习体制下,得到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能力中的思维能力。经过种种训练,能做出千奇百怪难题的人,头脑是卓越的。我敢说把我们学校第一的白人和中国一个高中的中国人选来一起做智商测验,中国人一定是领先的。事实上,即使是在美国,各种数学竞赛的冠亚军也往往是中国人。但这也不代表美国的教育对于能力培养是失败的。美国教育培养的学习能力,不是思维能力,而是接受能力。在这里,学生应付的不是高深的难题,而是接踵而来庞大的知识量。没有中国的补习和习题训练系统,这里的大部分学生想要生存,必须在仅有的教课书和作业里自己分析考点和重点,在短时间里应付从没见过的考试。在这里,同样的科目,我们的考试不一定有中国的难,但是我们挂科的可能比中国的还要多。这不是因为这里的学生笨,而是因为中国学生在考试前都经过大量应试训练,而这里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真的只能用知识应付考试,而不是例题。因此这里优秀学生的能力是接受知识的能力,在这里,只有把东西学懂,才能过关,而无法像中国学生一样依赖老师布置大量模拟题去迎战测验。 这也是为何到了大学里,真正顶尖的学生还是白人的原因。没有人给大学生补习,能进名校的美国人,相比靠补习和习题册进名校的亚洲人,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速度是要优越的。”
日期:2011-2-6 17:21
“你不断地提出两个教育体制的各种优劣,并没有表明你的态度嘛。”父亲微笑,可是言辞如刀般锐利。
“叔叔,我倒不是没有表明我的态度,而是我觉得这件事本身就不需要任何‘态度’。本身教育这件事,就是每个国家都一直在内部争论的事情。事实上,每个国家都在呼吁着教育改革:中国不断地提出减负,注重素质教育和创造性培养。而美国也有不少人提出要加大教育难度,向亚洲的思维性教育靠拢。各国有各国的情形,本身就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体制的教育系统。如果问一个普通学生,他大概会偏爱美国教育,因为那看似更轻松——当然,这也不尽然,大家知道,美国的大学以上高等教育其实是比中国的要紧张很多的——但如果客观地去看,我觉得两个教育对于能力的培养做的都是优秀的。而无论在哪个教育体制下,想要生存都要付出一样大的努力。所以我没有任何偏爱。事实上,我觉得,两个教育本身也不需要做出什么壮大的改革。符合国情才是最重要的,一切体制都会随着时间慢慢完善。在最受争议,所谓的‘让笨学生没学上’的中国应试教育下,也在十年内,从2001年的40%初等教育升学率提升到了现在的90%。有句诗说的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觉得大家不必为这件事争论太多,等一等,一切都会明朗。”
日期:2011-2-6 18:10
我父亲即席的一问,他竟能冷静地给出如此有条理的回答,我几乎要站起来膜拜他了。
可是父亲却很淡然,把刀叉缓缓放下,用餐巾擦了擦手,悠然微笑:“恩,你说的很客观。你这个年纪可以这样分析事情的人还真不多。那你再说说生活环境的方面吧?”
Simon微微点头:“其实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环境都也都各有利弊。不知我这么说,您是否又会觉得我态度不明,”父亲和Simon一起笑开,“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首先,从自然环境来说,美国,尤其是我们这里——加州——是绝对占优势的。中国因为近几年工业发展太快,环境污染的十分厉害。我故乡北京那里基本上天都是灰蒙蒙的,晚上看不到星星。哪像这里蓝天白云的……我以前在北京时一到冬天鼻子就堵塞发痒得厉害,还曾确诊过敏性鼻炎,可是一来到加州就全好了——不得不说这是空气质量的问题。另外这里的居住条件也比北京好很多,房价低廉,中产阶级基本上都可以住上别墅。可是人文和商业环境可能就略逊于北京和中国其他的一些城市了。这里可谓地广人稀,公共交通不发达,别说没有地铁,就连公车和计程车也都极少看见。当然,这是因为加州人均收入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车,公共交通根本没有什么市场。但是这对于外地来的旅游客,家庭收入偏低,新移民,以及老年人来说就不是好事了。在这里很多人打个酱油都要开上一两个英里才能到一家超市,不像在国内,想打酱油随便上网找个贴吧就……哈哈,开玩笑的……(看到父亲铁板着的面孔Simon知趣地缩回头去)不过确实在这里没车寸步难行,和中国那种小区楼下就是超市、小卖部、理发店等的集中式居住没法比。另外,人文环境来说,我认为中国那边更温暖一些。我的意思是,中国因为传统文化的关系,加上密集居住的缘故,让人和人之间很亲切,距离很近。邻里之间出了什么事经常互相帮忙,逢年过节也经常凑到一起,而一个小区里的人们,尤其是老人,经常在一起活动,例如一起跳舞,锻炼,打牌等。总之,在那里生活,就是有一种大家挤在一起很暖的感觉。而在这里,我想大部分人住了十几年也没跟旁边房子里住的人说过三句话。每个人都是自扫门前雪,在这里居住给人一种很冷的感觉。尤其是老人们,他们平时本身出门就少;缺少中国的那种社区气氛和条件,他们在美国养老会更憋守在房子里,孤独寂寞。”
父亲听完身子向前欠了欠,缓缓开口:“我觉得你说倒也不尽然。”
日期:2011-2-6 18:37
尽管他还是想唱反调,我可以看出,这次父亲态度明显转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