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秘辛——一位老记者的临终自述》
第6节

作者: 逍遥于津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让他站在这替我发信号不就行了。还是我陪你下去,保护你别再遇到什么危险。”徐卫东很坚持。
  “徐排长,我没有别的意思。一来您那套军用手势信号我们都不会,您就是现把唐通讯教会了,我估计他一时也记不牢靠,别回头把我们都给害了;二来就是万一下面真有什么情况,您和我都被困在了下面,咱们上头可就群龙无首了。所以,上头必须留一个能稳得住局面的人,组织剩下的同志们或求助或进行再次的救援,下面被困住的人才能有生还的希望。您看唐增他和我一样,都这么年轻,哪里能掌控什么局面,到时候还得靠您这样的人坐镇才行。”沈芳华耐心地分析道。

  我估计沈芳华这番话是早就想好了,说得那叫一个流畅,又是损我又是暗捧徐卫东。我心说你个小丫头不就是想让我跟你一起下去嘛,还非得借着话挖苦我一通?
  徐卫东听沈芳华说完,似乎也无法反驳她,有些犹豫地说道:“沈大夫,听你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个理,不过人家唐通讯不见得是这么想的。你看,要不我派另外一个战士和你……”说着瞟了我一眼。
  我一见徐卫东的眼神,气就不打一处来。他那意思明显是说唐增这个人胆子小怕危险,不见得会答应和你一起下去,沈芳华你找错对象了。
  咱大小伙子可丢不起这个人,何况是在一个姑娘面前。我赶忙截住徐卫东的话,说:“徐排长,沈大夫她说的很有道理。您就在上面坐镇指挥同志们,我和沈大夫一起下去,看看黄明、郑志他们出了什么事。”
  我要是知道后来会在地下经历那么诡异恐怖的事,现在打死我也不充这个面子。

  徐卫东看我如此表态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他做手势命令下面的战士把绳子拉上来,准备放我和沈芳华下去。绳子被完全拉出来后,我松了一口气,因为绳子的末端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浸满鲜血、挂着残肢的那种情景,绳子还和原来完全一样。
  这是我的亲历记录,并不是什么小说。所以各位,不会什么时候都出现那种极端戏剧化的场面。
  简短节说,徐卫东教了我们打悬挂结的专门方法和一些必要的灯语,指导我和沈芳华各自在腰间系好了绳子。我的装备原本就是一个手电筒和那架身上的军用照相机,当时相机可是极为贵重的公物,所以我还是把它挂在了脖子上,没想到后来它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是后话了。沈芳华带的就是她的那个急救箱和一支手电筒。但由于有了前车之鉴,为了保险,徐卫东还把队里唯一的矿灯给了我,又从战士手里拿了一支上膛的步枪让我背在身上。

  准备停当后,徐卫东大手一挥。我和沈芳华便一前一后地从裂缝处开始缓缓下降,直奔漆黑幽深的地下。
  日期:2011-4-27 4:42:00
  第六章 青铜窨井
  我和沈芳华下降伊始就遇到了麻烦。因为裂缝很窄,两边又都是参差的青砖,所以为了不被凸出的砖块挂住,我们必须尽量保持身体的垂直,侧身向下降。而我们身上都只有一根绳子,所以要保持这样的动作,就必须完全依靠上臂和腰背的力量。这对于经常锻炼的战士们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文职工作的人来说可确实是一个考验。好在当时我还年轻,平常还总打打球、游游泳什么的,身体还算不错。即便如此,在坚持强行挺直身体一会儿之后,后背还是被汗水湿透了。

  我有点儿担心沈芳华撑不撑得住,抬头问她:“沈大夫,你没问题吧?没挂到青砖上吧?”我一个大小伙子,自然是打头阵,沈芳华在我后面。当然,由于我们是往下降,她此刻就是在我头上。
  “没问题呀。你放心,这青石堆不算高,等我们降到地平面以下,就算裂缝还是那么窄,也不会有这么多凸出的东西阻碍咱们了,咱们也就不用那么绷着身子了。”沈芳华对我说道。
  这几句话她说得连口大气都没喘,看来她的身体素质也是了得。我以前就听说医生们都很在意保养身体,看起来还真不是瞎说。
  果然,一会儿工夫之后,我觉得身体周围一松,被砖块挤蹭的感觉一下子消失了,应该是像沈芳华说的那样,已经来到了地面之下了。
  暗淡的月光已经无法照到这里,我打开了手里的矿灯。灯光一亮,我发现周围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泥土或是岩层,我的四周竟然都是锈迹斑斑、青黑颜色的金属,而且上面还刻满了很多样式奇异的纹路和沟槽。
  “不会吧?这是青铜窨井!”沈芳华惊诧的声音在我头上响起。她也借着灯光和手里的电筒看到了周围的环境。
  “青铜窨井?沈大夫你是说咱们现在是在一口青铜做的井里面?”我问道。
  沈芳华又挥着手电仔细地四处照了照,说:“应该是这样。”

  我有点怀疑,于是左手拿住矿灯握紧绳索,右手伸直向边上摸去。当我的指尖碰到井壁的一刹那,一股金属特有的寒意就传了过来,而且其中还有一种莫名的阴冷。我又用手指敲了敲,果然是金属的声音。看来确实是一口直径两米左右的圆形青铜井。
  “沈大夫,您怎么知道这是青铜?”我问沈芳华。
  “你看这井壁上的花纹,它们应该是饕餮纹还有云雷纹,这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铁制品呢。”沈芳华答道。
  “沈大夫还真是博学啊,别看我和您年纪差不多,跟您比我还真是差远了。”我这回是由衷地佩服这个小姑娘。不过我有点奇怪,一个年轻女医生知道那么多别的玩意儿,这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啊。
  后来我才了解到,中国内地考古界对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工作是在著名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被发现之后才全面展开的,那是两年之后一九七八年的事了。而沈芳华现在就能如数家珍脱口而出,再次说明她决非等闲。

  “那沈大夫,您说古人为什么用青铜做井呢?那岂不是容易长锈么?还有这井壁上挺深的沟槽是干什么用的?”我接着问道,反正多长点学问没坏处。
  “我说了,这个是青铜窨井,不是水井,两者完全不是一种东西,下面肯定不是水,否则第一次下井的那两个战士肯定会先回来报告情况的。至于这个窨井还有上面沟槽的用途,我一时也不太清楚,你问我也不知道。我是医生,又不是文物处的。还有——唐增,你别总‘您、您’的,好像我是长辈岁数多大似的,我比你还小呢。”沈芳华没好气地说。

  “是是是。我说‘您’不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尊重嘛,绝对没有别的意思。你不乐意听,我不用敬词不就结了。咱这前路未卜的,可得团结,你可别生气。万一我遇到什么情况受了伤,还指着你沈大夫救命呢。”女孩子的小姐脾气一上来,必须得顺着她,否则没有好果子吃,这是我的经验。
  果然,只听沈芳华“扑哧”一声,用脚踩了一下我的脑袋,笑道:“唐增,没想到你这个人还挺贫的。”她语气一转,“别说不吉利的话,就算真遇到特殊情况,我也能处理的……”
  似乎这话里有话,我总感觉她说的“特殊情况”并不只是仅仅指有人受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