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魂----中华历史深处还有这么一个脉络》
第7节作者:
愤怒的秃子 “以前是正经士大夫的藏书楼,现在最多的是地方志和家谱这些玩意,最不值钱,随便哪个村里都能翻出一大把,家谱、地方志像现在机关里的人民日报一样,古时候多的很。”
“那你有没有看到姜姓的家谱?”我一说,小文也有所反应,从副驾驶座上往后探过来。
“那个倒没注意,一直在找列传、文集了,那玩意倒是归了档,整理别的书籍的时候,都摘出来了。”我们一开始没跟小刘说613工程有姜氏家谱这茬,他到现在也没在意。
“我们随便吃点。。。,回去。。。找家谱。”老张被挤得呼吸一顿一顿的。
日期:2011-2-16 10:24:00
草草吃了点快餐,一行人马上折回天一阁。吃饭时小刘已经在电话里安排工作人员把家谱都摆到房间去,我们一进去就分了组查看。
小文和连凯一组,我和老张一组,老张和连凯负责把家谱带姜的找出来,我和小文能看懂点古书,负责核对确认。大概花了几个小时,总共找出了5本姜氏的家谱,分别是天水、敦睦、崇本、敬义、敦本等五个堂号,其中天水堂后人多在广东福建等南方地区,敦睦堂分布在山东莱阳等地,崇本堂则是宁波土著姜氏,分布在余姚慈溪鄞县,敬义堂分布则非常广,从四川到湖北到浙江,敦本堂在江西婺源。
小刘给我们大致分析了一下,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简单说都随妈姓,妈姓什么,子女也姓什么,姚、姜、姬、姒这些带女字旁的,都是姓,都是母系氏族的遗留,而到了春秋时期,开始在姓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出了氏,氏就是父系氏族的标志了。氏可以是姓的延续,也可以是封国名称、官职、居住地名字什么的来命名。而姜这个姓氏,是从炎帝就开始的,炎帝就姓姜。后来的姜子牙也是姜氏的一脉,但姜子牙辅佐的文王姓姬,属于异姓,所以分封到了东夷,大概是怕异姓谋反,支的比较远。那个敦睦堂应该就是山东齐国的后裔。而天水是姜姓发源地,陕西甘肃那边,后来战乱才分别迁移到了广东福建,敦本堂是江西那脉,从家谱里面看,属于后期改姓改成姓姜的。最应该注意的是崇本堂和敬义堂,崇本堂的姜姓在宁波时间不长,是敬义堂的分支,时间大概是乾隆时期才迁移到宁波,而且这个崇本堂的家谱编例最完整,似乎是有意让后人查脉络的,而敬义堂别看脉络分散,但源头在四川。
日期:2011-2-16 11:00:00
“连凯,你翻什么呢?”小刘停下来看着连凯自顾自的在书堆里淘着。
“我看看姓连的是哪里的。你说我这个姓吧,我从小就觉得怪异,还没见过别人姓这个,哦,有个台湾的连战,今天趁这个机会看看有没有连姓的家谱。”
我开他玩笑:“连啊,又不是官职又不是封国,大概是你祖上干了亏心事,改的姓吧。”
“滚!”连凯有点生气。
“王经理说的对,连还真是改的姓。”
“嘿嘿嘿。”我一脸坏笑。
“相传连姓祖先姓苏,后来逃避仇家追杀,钻进了河塘里面,在荷花叶下面才躲过劫难,后世就都以莲为姓,最终成了你这个连字。”
连凯瞪着我,我还是忍不住笑出来。
日期:2011-2-16 11:11:00
小刘这么一讲,连凯满脸的郁闷,也不翻那些家谱了,找了个椅子一屁股坐了下去。“我还盼着祖上有什么风光的伟绩可以拿去炫耀一下,没想到是这个德行。”
小刘还是安慰他一下:“这个说法是连姓自己的说法,我在《左传》里读到过 齐国有个大夫叫连称,也是姜姓的后代,荷花池下避难的说法,大概是个民间传说,考证的东西才是确切的。”
连凯没想到他的姓氏竟然也是这次工程里姜姓的一支,顿时来了感觉,可不是,这变成了他的家事。
接下来小刘让我们比对宁波的崇本堂和四川的敬义堂的家谱,看看有什么交集,也许这就是线索之一。
我心想,既然小刘接到的工作是找抗英的历史,家谱工作自然有四川大学方面做,我们还是找抗英的线索才是正事,可想想一来抗英历史埋没在故纸堆中,无异于大海捞针,或许那时根本没有人记录那段历史,或许记录下来已经灰飞烟灭,二来家谱已经理了点头绪出来,干脆就顺着这线索走,也许能发现点什么。
日期:2011-2-16 14:33:00
不多久,小文就在四川敬义堂的家谱里找到一条,写着姜秋源迁浙东,之后这一支就没有笔墨了。姜秋源其父姜平,是当时南宋宝佑年间龙安县令。小刘推算,宝佑年间是蒙古军进军四川的时期,战乱躲避远迁的例子是很多,但为什么非要迁到宁波,就有点费解了。而宁波的家谱是从清朝才开始的,要查这一支,就没有了可能。
小文这时又发现一个情况,就是敬义堂的几支虽然分布在四川、湖北、还有零星的安徽、浙西的余脉,但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家谱临近结束时期大概都是清末民初的时候,都是姜陆某,像是约定好似的,像湖北汉阳一支叫姜陆山,安徽黄山一支叫姜陆亭,四川广汉一支叫姜陆广。
“不单单是那一辈,你往前看看。”小刘拿着凑过头来看了一下小文手里的家谱。原来姜陆山他们的父辈都是竞字辈,再往前,是州字辈、神字辈。。。
小刘拿着笔记录了一下,从后往前是陆、竞、州、神、使、肯、海、于、深、誓、有、中、胸、林、空、啮、虎、饥、行、昼、国、破、哀、鸿、新、送、秋,我拿过这张纸,念到,“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啊,这时郑思肖的《二砺》啊,字辈诗啊。”
连凯又听蒙了,戳了一下我的腰:“什么二砺啊,什么字辈诗啊?”
虽然在科班出身的小刘面前,难免有班门弄斧的感觉,但我还是要卖弄一下我自以为渊博的知识:“字辈诗嘛,一般是一个家族的某个德高望重的祖先,为了后世平安吉祥,而预先定下了以后十几代的辈分字,比如我王家就有这首诗:通宗永远昌,先攀丹桂香,福禄加增寿,世代振朝纲,孝友为国政,仁义安定帮,祖德钟贤才,善承度荣光,诗书启后裔,万年绍芬芳,我父亲是国字辈的,我照道理该排在政字辈,可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爸我伯他们就没把下一代往这个字辈诗上去套,像我就取了个单名。而那个郑思肖时南宋的遗老,对江河沦丧在蒙古人手里痛心疾首,这首《二砺》就是发誓不让神州沦亡的自我励志诗歌。可惜的最终还是亡国了。”
小刘听我一个外行也能讲出这些典故,有点找到知音的感觉,接着说:“龙安县令姜平大概就是为了激励后世能励精图治,维持中华,所以才用这个诗歌做了姜氏的字辈诗吧。”
日期:2011-2-16 14:56:00
“而且你看,这首串起来的字辈诗,四川那一脉是从姜秋源开始就没有叙述了,湖北则从送到破,安徽从破到中,浙西中有到于,宁波从于到陆,看来这一支一直是单脉传承,支系就不用这个字辈诗了,而且从四川到宁波,辗转了27辈人,花费了700多年。”小刘感叹良多。
“你说这姓姜的怎么回事,花700多年,祖祖辈辈就为了赶到宁波,什么目的啊?”连凯在一旁纳闷。其实不单连凯,在场的所有人既惊讶于姜氏祖辈的毅力和壮举,又被这种行为所迷惑,是啊,花了这么大劲头,难道蒙古入川的逃难行动有什么深远的目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