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魂----中华历史深处还有这么一个脉络》
第18节

作者: 愤怒的秃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看来我引经据典已经在他们脑中落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我即兴胡扯的东西都可能相信。
  日期:2011-2-21 19:35:00
  志得意满后,餐桌上抓了两个剩下的包子,“走,出发!”
  想到今天又是一整天枯燥的古籍排查,不免有点泄气。坐到车子里,大家都没了刚才的心情。“王经理,像你们做销售的收入很高吧?”小文打破了沉默。

  “那是,他们销售的嘴巴里能吐出莲花来,你说他收入能少吗?”连凯接了话。
  “我看你嘴巴能吐出牡丹!你的水平要是做销售,你都能把梳子卖给和尚。”跟连凯斗嘴我从来没输过。
  “我要是做销售,指不定是比你强。可惜我没你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就说你,赚那么多钱了,上次路上有聋哑人乞讨,你摇下玻璃只给别人一块钢镚。为富不仁啊!像对困难的人,应该多捐点款。”连凯不服气,接着跟我拌嘴。
  “这些聋哑人可都是装的,你没看后面车子一声喇叭,他躲的老快!”
  “行,就你有道理!。。。。”连凯还不依不饶,我突然想到一件事,拍了下连凯大腿,他从喋喋不休中停了下来,看着我。

  “诶,你们还记得那个什么寺着火,姜于良捐了多少?”我回过头看看后排座的老张、小文。
  “我记得是一千两,等等我看看。”小文说着翻她随身的本子。“是一千两。”
  “有问题,我们要去查查那什么寺。”我口气严肃的说。“行觉寺。”小文补充道。
  按照人民币和清代银子的购买力算的话,有人推断一两白银折合人民币两百六十块,有人说是两百三十块。按照最保守的算法,怎么的也是一比两百。那一千两白银,最少也是两百万!如果我们不去注意姜于良,那他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埋没在历史中的普通人,是什么原因让他能花两百万捐给一个寺庙?
  日期:2011-2-21 20:34:00
  “你知道行觉寺在哪吗?”我问连凯,连凯翻了一下白眼,“第一,你是宁波人,第二,你是佛教徒,第三,你懂典故。你还来问我?”

  这个倒是有道理,想来那个行觉寺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者是个不起眼的小寺庙,而且改过名字。
  “那你再发挥一下呗,跟天一阁管理员套套近乎,让你再去查查电子档。”我又怂恿连凯去干那事。
  “查不了了。”连凯摆了一下头,让我把脑袋凑过去,小声说:“昨天你不是让我查那个谁,然后把搜索记录删掉。结果我按错了,把他们的电子档存书的文件夹都给删了,而且是SHIFT加DELETE。”我一边遗憾不能再偷懒使用现成的数据库,一边替天一阁的人扼腕痛惜。
  “你们悄悄说什么呐?”小文从后排座伸出脑袋,可能凑太近的缘故,连凯一回头,就和小文脸对脸的碰上了,车子里一下多了两个番茄。我说:“连凯讲管理员是个小姑娘,昨天连凯答应牺牲色相,恳求管理员让他用用电脑,结果用完了却耍赖了,所以今天他要去查,肯定先得把昨天的赊账给清掉。”
  “你就编吧,以后不吃销售这碗饭,还可以写小说混日子。小文,别听他的,他最擅长严肃的板起脸来说很些荒诞的故事。”

  “确实是,王经理讲话有时候真是真假难辨。”小文还应和着。
  日期:2011-2-21 21:24:00
  “等等,我看我抄的行觉寺那段,说行觉寺‘毗东海,处伏龙山之巅’”小文说完这话,有点自觉得意。
  “你哪抄的?”我有点困惑,小文怎么会抄有行觉寺资料。
  “王经理,我看你是有点糊涂了。”老张带着笑的说。

  糊涂?哪里糊涂?哦。。。那姜于良的资料不就是从《宁波府佛寺道观略记》里找出来的嘛,那本书不就是记载佛寺的!我看来这两天陷进故纸堆里太深,有点绕晕了。
  “毗东海,处伏龙山之巅。。。毗东海,处伏龙山之巅。。。伏龙山?那不就伏龙禅寺嘛,怎么叫行觉寺!”那个伏龙寺我还去过,没听说以前叫行觉寺啊?难道还有第二座寺庙?
  日期:2011-2-21 22:01:00
  “老张、小文,要么我和连凯去伏龙山看看,也许有什么线索,我们把你们带到天一阁,你们先查着,好吗?”我提议分队行事,毕竟时间紧,能早一天找到线索、找到那配方,就早一天完成这个项目。
  “爸,我也要去!”小文显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这样的年纪谁会扛得住连续几天呆在一个小屋里看线装书,况且听起来去伏龙山可能是个不寻常之旅。
  到了天一阁,我们就把老张放下,驱车直奔伏龙山。

  伏龙山位于宁波的慈溪,如果以那次抗英的大宝山和宁波市区当坐标的话,伏龙山位于市区正北,位于大宝山东北。伏龙山再往北就是杭州湾、东海。
  说起伏龙山,可能正宗的宁波人都没几个了解它的历史,当初伏龙山还是个海岛时,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就奉李世民之旨在这建伏龙寺,到了宋代,变法失败贬职后在宁波当县令王安石,经常独驾一叶扁舟,到寺内与主持品茗对弈,排解心中苦闷,而大明名将戚继光曾在这里布防倭寇,伏龙山还养育了民国一代枭雄:中国第一个私营银行四明银行的实际创办人、抗战时后防生命线滇缅公路的运营者--虞洽卿,至今虞洽卿的墓仍在伏龙山之上,而最吸引我这个佛教徒上山的原因是,伏龙寺曾经让弘一法师不远万里二度上山,一次是在五磊寺与方丈为俗事争论,到了伏龙寺调节心境,另一次是在福建南蛮之地感染重疾,回伏龙寺疗养。。。可见不管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大师都把伏龙寺当做修养的第一选择,伏龙山的玄妙至此。

  我不止一次的庆幸,余秋雨还不知道这个伏龙山,要是他知道,非得写成一个哭哭啼啼的悲情散文。
  日期:2011-2-21 22:32:00
  小文到了伏龙寺后,补充了我一句,不单要庆幸余秋雨还不知道,还要庆幸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否则这么一个风景秀丽、素雅宁静、关键还有传奇历史的寺庙,肯定要搞个景区收门票了。
  可问题是,书中记载的姜于良捐款的那个行觉寺在哪里?伏龙山就这么一个小山,除了这个山顶,没有别的地方可容纳建寺。“还是分头找吧,连凯,你跟小文一组,我跟我自己一组,发现什么打个电话告诉一下。”分配完我就觉得有点异样,什么时候我可以分派他们了,没人规定我是他们的头啊,再说我这辈子没当过领导,什么时候变这个样子了。不过看他们听话的样子,我想也许是年龄的关系他们才听我的吧。

  清末记载的东西,应该距今不远,就算是乾隆年间焚毁殆尽,地基遗留总还是有的。所以我分配他们两个去别的地方看看,是不是有遗迹。而我,就进到这个伏龙寺,看看有没有曾经改过名的可能。
  日期:2011-2-21 23:12:00
  我内心希望进去后就能发现一个石碑,记载着伏龙寺的历史沿革,最好直接刻着“伏龙寺,清乾隆元年后更名行觉寺”。进去后,果然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的空地上立着一个碑,别的我不关心,就盯着改名的历史看:“北宋熙宁年间,更名寿圣禅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刺史柳公武奏请,改寺额为广福禅寺”,遗憾的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改名的信息。眼看着姜于良这条线索即将就此中断,这时手机响起,一看是连凯的。

  “你找到了?”我突然变的兴奋起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