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23封青春遗书——写给80后和其他青春将死的人们》
第35节

作者: 坐桶观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08 15:24:19

  毛毛哥在3M,平时基本六点到家,表嫂就在家工作,所以自打进了LODO我就成了到家最晚的人。为了不耽误大家晚饭,晚上我并没有在地铁站耽搁,而是揣着打印的layout直接下班回家,第二天一早,我才特意早起了半个钟,八点半就到了锦江乐园站。
  一般公司朝九晚五,不像LODO可以九点半甚至十点到班,所以早上八点半正是地铁最高峰的时段。站在站台上,手里拿着打印好的layout,看着身周各式通勤男女,虽然大家都安静的站在那里,我一时却不知该向谁询问,如何开口。
  看头顶大屏幕的报站显示,下一班列车还有六分钟进站,六分钟,我又犹豫了一下,大屏幕上就显示还有五分钟了,看不远处一位文员打扮的女孩儿挺面善,又带着几分学生气,想可能和我差不多,也刚参加工作不久,头皮一硬,我径直走向前去。

  “哎,您好!”走到女孩儿面前大约一米处,我便停下脚步,一边跟她打招呼,一边观察她的反应。
  对于陌生人的突然招呼,她没有回应,也没有后退,只是用审慎的眼神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见她没有立刻把我当成推销男或者地铁痴汉的意思,我赶紧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您好,我是广告公司的创意人,这是我的广告创意草稿,”我一边解释一边给她看我手中的layout,“现在我们不是很清楚消费者能不能看懂我们的意思,所以我想请您帮我看一下,看您能不能理解这支广告创意?”

  “哦?”我发现当听到我是广告创意人特别是看我拿出创意作品的时候女孩儿的眼神明显柔和了很多,这说明她对广告创意这个行当还是有几分好感的,她又上下打量了我两眼,终于把眼光转移到了我手中的layout上面,“呃……这是宣传的芬雅的造型产品吧。”
  “嗯,对的!”
  “哦……”女孩儿的眼光又从layout移到我脸上,她似乎还不太明白我想让她明白什么。
  “您能看出这上面画的轨道线路图吗?”我指着layout上的两条线。
  “嗯?轨道线路图……”她从我手中接过layout,又仔细看了看,“你一说我倒看出来了,但刚刚我还真没看出来。”
  她这样讲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仍然让我有点失望,“那您感觉是哪里不太像轨道线路图呢?”
  “呃……我也说不太清楚。”

  “你再仔细看看。”
  她低头看着画面,一幅认真思考的样子,此刻,她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到了layout上来,“呃……这个线路的颜色不太对,你看地铁站里挂的轨道线路都是粉红色的,不是黄色。”她一边说一边指着不远处墙上的一幅轨道线路图给我看。
  “嗯,对啊!”顺着她的指引,我看了看挂在墙上的轨道线路图,果然如她所说,就大声的赞同她,“还有吗?”
  “这上面的产品感觉太大了,产品名称也大,地铁线不太明显。”
  “嗯!对!还有吗?”
  她看着手中的layout,又仔细的想了一会儿,终于抬起头,冲我摇了摇,“没有了,反正我想不出了。”
  看着她的眼睛,我很认真的对她说:“嗯!好!谢谢你!”
  她也看着我,还微微笑了笑,“不客气”。
日期:2011-05-08 16:38:46

  有了这个极好的开头,我很受鼓舞,很快又找到一位中年女子,她的反应让我很兴奋,接过layout第一句话就是“这上面画的是不是轨道线路图啊……”。
  她是那种悟性很高的女子,基本不用我解释就能看明白layout的想法,也能理解我的意思,访谈过程很顺利。地铁进站了,我就向她道谢,却没有跟她一同上去,而是在站台上继续寻找合适的目标询问。三个班次的工夫,我找到了五位年纪在二十至四十岁上下的女子,她们看起来差不多都是芬雅的目标受众,问到后来,旁边一位看热闹的中年男士居然也主动凑了过来,指点着layout,说他的想法。

  因为访谈对象是年轻女性,而访谈情境又是时间紧张环境嘈杂的通勤时间,所以事先我对访谈效果并不乐观,而实际过程远比想象中顺利,没有纪念品,没有“试用装”,随机挑选的几位访谈对象没有一人拒绝我,并几乎都能认真完整的回答我的问题,后来我想,除了我气质长相比较让女人“放心”外,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态度真诚。
  现在大家几乎都不缺少与营销界人士打交道的经历,因为工作关系,我会对他们比较留意,我发现为数不少的营销人员大概都受过专业培训,但实际沟通效果却仍差强人意。在沟通过程中,他们应用了各种营销教科书般标准的沟通技巧,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演”,而其中很多“表演”甚至会造作到让营销人员自己也感到无所适从。比如,在营销类书籍或者培训中我曾不止一次被告诫过,在沟通过程中适时注视对方眼睛传达自己的关注认同会很好的得到对方的回应,于是我便无数次发现自己的眼睛被营销人员犀利专业的眼神死死盯住了,每当此时,我总是躲闪着并适时回应以“真诚温和的注视”指望他们稍有所感,但每次无不败给他们“强大专业精神下的恒久犀利眼神”。是的,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关注,就像一个犯罪嫌疑人被大瓦数灯泡后面的丨警丨察关注那样。又比如,经常遇到销售人员站在门店门口一见面就“到咱家看看……咱家的**怎样怎样……你在咱们这里能……”我知道,在培训时候老师曾经告诉过你讲“咱们”会比讲“我们你们”更能拉近和顾客的距离,但他有没有告诉过你起码在顾客看清你长相以后再和他们攀亲戚,否则就会让人感觉造作虚伪,难道不是吗,等顾客稍微反应过来开始议价、提出异议时候,你又立刻绷起脸孔,改称“我们”了。我说的这些经常会在营销类书籍、培训中被当作营销技巧提到,但当你把它们真正当成技巧使用时,它们却会使你看起来虚伪不堪,让人感觉是你紧紧盯着我,你却看不到我眼中的需求,你只想挖出我眼中的秘密;你热情的叫住我,我却只听到了甜言蜜语,你不过是要拉开我的荷包,而这一切,不是因为你的演技不够高超,而是因为你的态度缺乏真诚。

  我跟对方打完招呼后,会首先用最简单平实的话告知自己的身份,人家知道我的目的就不会心生疑虑;在访谈开始时我会先称“您”表示尊重,等交流稍为深入,再改称“你”表达亲切,人家感到亲近又不觉突兀;在交流过程中,我只是适时礼貌的注视对方眼睛,人家可以感受到我的真诚、关注却没有压力……在这里我想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懂道理,能沟通,会理解,愿意帮助人的,实现这一切,需要尊重与信任,而赢得尊重与信任,第一就需要真诚。“适时”的“注视”,而不是“一直”的“盯”,是一种自然的表达,人称从“您”到“你”、从“我们”到“咱们”也是自然不刻意的转换,请把它们当做发自本心的流露而不是技巧,这很困难也不困难,当你放弃了“搞定客户”的战意,你就会渐渐寻得“赢得客户”的路径,当你解下了技巧包裹的铠甲,你就会慢慢找回真诚信任的本心。

  九点多,我上了地铁,此时我心里已基本清楚了,经过提示,大家都能理解画面中的意思,但如果没有说明就直接看到则绝大多数人很难一下看出layout上画的是轨道线路图,也就理解不了这支创意。漕宝路站上来了两个女孩儿,站我旁边,时尚漂亮,上海美女如云,但能搭上话的大美女也就周画一个,于是“顺便”我又采访了她们,此刻,我心态平和,言语熟练,问题“展开、深入”了许多,她们也并不排斥,言谈甚欢,若受到我心情的鼓舞,列车似比平日也快了不少,我尚意犹未尽,就已开到了黄陂南路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