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隋唐——李世民是怎样走向权力巅峰的》
第2节作者:
钓雪人 公元613年(即位第9年),当杨广第二次大举出军,讨伐高丽的时候,一位叫做杨玄感的人(其父亲杨素被杨广逼死)在后方趁虚起兵。由于起事地点位于中原,叛军很快就攻到了东都洛阳,差点就把这座正住着百官家属的大城市打下。
好在隋军回撤及时,才算力挽狂澜。但杨广没料到的是,杨玄感的叛乱只是噩梦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隋军的精力差不多有大半都放在剿灭“反贼”,四处灭火上。但由于盲目扩张的国策未变,“反贼”哪里剿的干净?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杨广仍不思反悔,又在公元614年(即位第10年)发动了第三次针对高丽的讨伐。但由于后院着火,有不少军队甚至因为“反贼”挡道而没有到齐。结果,这次讨伐又以惨败而告终。
公元616年(即位第12年),杨广不顾中原已经大乱的现状,又心血来潮的想坐龙舟沿京杭大运河而下,到扬州去游玩散心。
当然,也不是没有忠臣反对,但下场都很惨。右候卫大将军(上将军衔)赵才因当场反对,被拘留十天。建节尉任宗因为上书反对,被杖击至死。奉信郎崔民因为上书谏诤,被砍掉下巴后,再行斩首。自此,没人敢再劝了。
公元617年初,也就是杨广到扬州后不久,一位叫做李密的没落贵族率部攻下了邻近洛阳的大粮仓——洛口仓。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队伍发展到号称百万之众。除洛阳之外,中原几乎全部被其占领。炀帝回首都长安的路就此被阻断。
为了拯救中原局势,炀帝派出手下最能打仗的统帅王世充领着各路精兵前往洛阳救急。但王世充根本不是李密对手,几番较量下来,二十多万的军队就被打残的所剩无几。
李密更是领着三十余万大军,将洛阳围得水泄不通,希望让城中隋军因粮食耗尽而不战自降。而手中兵力已不多的杨广只能看着洛阳干着急。
这还不是最坏的。同年,杨广的表哥——唐国公李渊也率着太原的兵马,从山西一直打到了长安,关中全部沦陷。进入首都之后,李渊自封为大丞相,并拥立代王杨侑为新的皇帝,改称杨广为太上皇。
除了河南被没落贵族李密占据,山西、陕西被皇亲李渊占据之外。河北活跃着叛军罗艺、土匪窦建德等势力,甘肃则被地方豪强薛举与李轨瓜分,湖北成为六朝后人萧铣的大本营。天下完全大乱,杨广能够掌控的,只是东南巴掌大一块地方。手中的机动部队也只剩下区区十余万人,且军粮供应还比较紧张。
这时候的杨广方才恍然醒悟,自己已经铸成了大错。不过,他的性格属于偏激型,现实对他的打击又太大,所以就从自我膨胀转为了自我压抑。每天想的都是“谁会来砍我的头”这类非常消极的问题,几乎已得上了抑郁症。
在国策方面,他也再没有信心奢谈收复祖国大好河山。索性放弃了长江以北,一心一心的偏安江南。为了让新国策得以贯彻,少人反对,杨广又大力提拔江南籍本土人士。而跟随他到扬州的原北方籍大臣则多半坐上了冷板凳。
关中是隋王朝的大本营,自然驻有大量的隋朝官员、军队、家眷。当李渊猛攻关中时,隋王朝的公务员们除少数人以身殉国之外,大部分人都顺应形势,改拿了李渊的工资。
闻之此讯后,远在扬州的杨广暴跳如雷,下了一道手令:在扬州的任何人,只要家中有人投降了李渊的,格杀勿论。
法家管理提高违法成本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惩罚本身,而在于警示。警示人们不要去以身试法。而杨广的手令则是在关中已经沦陷,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做出的。其目的不在于警示,而在于泄愤。
由于扬州的官员、驻军有很大部分是从关中来的。杨广手令一下,就打击了一大片。很多人想,与其留在扬州被炀帝杀死,倒不如跑回关中去与家人团圆。因此,很多人就不辞而别,当了逃兵。甚至连宫廷禁卫军的最高统帅之一——窦贤也带着一帮麾下跑了。
但杨广早有防备,又派人专抓逃兵。抓到一个杀一个。即便连窦贤这样抱团逃跑的人,也被抓回来干掉了。
跑又不是,留又不是。扬州的关中籍人士几乎已到走投无路的地步。这就是扬州事变之所以发生的深层原因。
而事变的始作俑者,则是杨广最为宠信的将领——司马德戡。
日期:2011-01-21 14:21:11
2、烫手的山芋
禁卫军(备身府)是一支紧靠皇城驻扎的部队,负责保卫皇宫内外的安全。为了防止有人心生异心,禁卫军设了两支,称为左备身府和右备身府,以便相互牵制。
但发生大规模士兵逃跑现象,特别是连窦贤这样统帅级的人物也逃跑之后,杨广再不敢轻易将掌握着自己身家性命的禁卫军交给不信任的人。因此,他想到了自己在太子时候的亲信,已跟随自己二十多年的老部下——司马德戡。让司马德戡一人独管了左、右备身府两支禁卫军。这就为后者的谋反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作为杨广多年的亲信,司马德戡最初的计划本不是谋反,而是逃跑。他很清楚当时的形势,军队的逃跑不可遏制。即便是紧靠皇宫的禁卫军,也早晚要跑掉大半。到头来,他也难免被杨广治个管理不善之罪。再加上他有亲戚在关中,也担心被喜怒无常的皇帝治罪。因此,他也就动了逃跑了心思。
不过,由于窦贤等人被抓后凄惨的下场,又让司马德戡不敢贸然开跑。所以他难免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到处找人商量,希望能够寻找一个既能够跑,又不会被后面追兵追上的方案。如果说谋反,他一开始的确没这个胆量,也没这个信心。他也就是一个临时管理禁卫军的少将师长,位卑言轻,即便干掉了皇帝,也恐怕无法收拾后面的局面。
就在司马德戡与人密商逃跑方案的时候,一个人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历史可能的局面。此人叫宇文智及,是已故的首席大权臣宇文述的第二个儿子。他告诉司马德戡,不要跑,跑的风险太大了。一旦被抓住,就全完了。与其逃跑,不如干脆把皇帝干掉。宇文智及还向司马德戡等人承诺,如果大家同意一起干,他可以说服自己的大哥宇文化及出面主持大局。
这么一来,局势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宇文化及是宇文述的长子,在朝中不仅是中将军衔,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原大权臣宇文述广泛的人脉资源,这可是一笔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而司马德戡的优势则是掌控了禁卫军的军权,缺点是声望不够。如果司马德戡与宇文家合作,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高政变成功概率。
在宇文智及与司马德戡的密谋下,交易达成了:司马德戡负责推翻杨广,宇文家负责在事后收拾大局。成功后,大家共享天下。这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协定。
略微让人意外的是,当宇文智及将计划告诉其大哥——宇文化及时,后者居然被吓傻了。宇文化及这人比较胆小,知道政变的风险有多大,因此第一反应就是逃避。但过了很久之后,他还是抗拒不住政变成功后的巨大诱惑,又点头同意了。
万事具备,政变发生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山呼海啸般的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为数不多的保皇派一网打尽。惊慌失措的杨广躲到了后宫的一座楼上,被追进去的士兵抓了个正着。
杨广被活捉了,怎么处理他倒是个问题。按当时负责在后宫看守他的叛军核心人物——裴虔通的意思是,怎么着都得来个公开审判,给大家一个交待。但当裴钱通将杨广拉上朝堂时,已经掌控大局的宇文化及却突然怯场了,吓得勃然变色,说不搞公开审判了,快让人将他拉走。
日期:2011-01-21 20:36:27
于是,公开审判变成了秘密审判,地点是后宫的一个房间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