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玻利瓦尔创建的委内瑞拉第一、第二共和国被西班牙颠覆。海地的杜桑·卢维杜尔被法军逮捕杀害。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加里波第战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詹西女王被杀。秘鲁反殖民起义失败,阿马鲁二世被杀。难道,这些战争都打错了?
第二次英美战争时期,美国尚为农业国。英国侵略军曾攻占华盛顿,火烧白宫和国会大厦。时间为1814年8月25日。袁伟时若在当天,可会批评“美国抵抗英国的战争打错了”,“火烧白宫可以避免”,并奉劝麦迪逊总统要先“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
其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倘有失败,就是打错了吗?
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英国首相张伯伦仅表示了谴责。同年,他又同法西斯签定了《慕尼黑协定》。1939年9月,二战还是爆发了。历史证明:纳粹对欧洲的侵略,是不可以用“不反抗”来避免的。中国历经《马关条约》、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对日本一忍再忍。但是,日本还是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937年11月,国民党在淞沪会战中失利,日军占领上海。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开始。按照袁伟时的逻辑,难道日本入侵可以避免,抗日战争打错了吗?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袁伟时和大汉奸陈公博的观点很像,陈也讲过“弱国不能反抗强国”的理论。1940年,他写了一段话:“中国还是一个产业落后的国家”,“国家的经济,人民的教育,交通的脉络,都要和武器相副的”,“何况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些机械化武器。”因此,“抗战无望,只有提倡和平来救中国”。要命的是,陈公博的这段话,是写给他13岁的儿子陈干的——恐怕只有汉奸不懂事的儿子,才信这种理论。
反侵略战争失败了,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但不代表反侵略本身是错的。义和团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华沙起义的抗暴精神,都应获得历史的肯定和赞誉。中国没有必要等到特别强大,再去争取主权。亚、非、拉反殖民运动早已取得成功,埃塞俄比亚都独立了,弱智学者的理论早该休矣。
日期:2011-05-18 18:44:15
《郑和下西洋是不求利吗?》
对于郑和下西洋一事,很多人褒贬不一。学者袁伟时认为:“600年前——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首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为什么他没有成为中国的哥伦布?很简单,他的活动不求利,远航是为了宣扬国威,全部经费都靠财政拨款,数额太大,支撑不下去,被迫停止。”“当时正值所谓‘地理大发现’时期,航海和远洋贸易推动世界前进;这一次机会中国丧失掉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
袁伟时批评明朝没有“地理大发现”,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郑和与哥伦布都是自东向西走,如果郑和发现新大陆,至少要绕地球半圈,哥伦布渡过相对狭窄的大西洋就行了。
再说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根据《剑桥中国明代史》:永乐皇帝派郑和航海的理由,包括“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也包括“了解帖木儿的和其他西亚蒙古人的计划”,郑和航海不仅为了“显示中国的兵力”,还“在于增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在于保护华人的利益”,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完全否定。
书中还说:“他们的目的当然都已实现,尽管明朝政府此后没有继续实现这些目的而充分加以利用。”注意,是明朝日后的政策出现了问题,而非郑和“不求利”。哥伦布比郑和有影响,关键在于:中国统治者逐渐开始闭关锁国,而西方统治者对新市场进行了开发、利用。这是统治者——而不是两位航海家所决定的。
《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郑和的探险性远航把最重要的东南亚诸国划入了明朝政治势力范围之内。”“外国响应这些主动行动,这不但因为它们担心拒绝会遭到军事报复,而且因为它们看到了与中国建立关系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书中还讲:“马六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位于香料贸易路线上。”“在与爪洼的关系方面,永乐帝设法阻止它向马六甲内部扩张,和保持南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贸易畅通。”“在1408至1409年郑和第二次远航期间”,他手下被西爪王杀害,“从而迫使郑和进行军事干涉。中国人接受了赔偿和道歉,并恢复了外交关系,但中国人利用连续的几次航行,把爪洼置于监视之下。”白纸黑字,郑和下西洋岂能用“不求利”三个字全面概括?“从1405至1421年的十多年中郑和巨大舰队的威严的阵容,在整个这一区域中扩大了强大的中国的形象,并给贸易和外交带来了持久的影响。”这些历史是抹杀不了的。
再者,东南亚地区海盗猖獗,海贼陈祖义战船近百艘,聚众千万人,横行于南海、印度洋一带。“凡有经过客人船只,辙便劫夺财物”(《瀛涯胜览旧港记》),最后被郑和击败,陈祖义于1407年被处斩。暹罗国欺压满剌加,后者告知于明朝,1409年,郑和出面调停,终至双方和睦相处。在当今世界,打击海盗、调停国际矛盾乃是公认的正义之举,又岂能用“宣扬国威”加以概括。
还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因此意义不大。这一说法并不确切,“他们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 ”。(《剑桥中国明代史》)
袁伟时强调:郑和航海消费“数额太大,支撑不下去,被迫停止。”却不知道,“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来象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 如此看来,哥伦布又该如何评价?“世界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伦布至死还确信,他已抵达亚洲。”“西班牙君主明智地拒绝进一步支持他。”最终,哥伦布“满怀怨恨,于1506年死去。” (《全球通史》下第6章)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历史贡献,对郑和也需持同样的态度。
《中国落后不是文化问题,是文化交流问题》
如今,一些学者和闲汉认为:中国落后是“文化问题”,他们不仅要“反封建”,还认为中国的宗教、文字、语言、哲学、艺术都不如西方,要全盘西化,什么都要照抄西方,有疯狂者甚至鼓吹改变华人的人种——这种理论有点市场,但稍一思考,却觉得狗屁不通。
按照他们的说法,疑问就会随之而来:既然中国落后是文化问题,我们何以有1000多年的领先呢?倘或真是文化问题,汉朝、唐朝的辉煌就不存在,欧洲中世纪的落后也不存在,欧洲将自希腊、罗马以来一直领先,中国将自殷商、周朝以来一直落后。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无脑哲学根本就不起推敲。
中国落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以为正确的答案是:人类的进步在于交流!交流与否才是进步、落后根本原因。让我们举例为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