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道:“适才空智大师言道,贫道的武功得自少林,此言本是不错。
贫道当年服侍觉远大师,得蒙授以‘九阳真经’。这部经书博大精深,只是其时贫道年幼,所学不全,至今深以为憾。其后觉远大师荒山诵经,有幸得闻者共是三人,一位是峨嵋派创派祖师郭女侠,一位是贵派无色掸师,另一人便是贫道。贫道年纪最幼资质最鲁,又无武学根底,三派之中,所得算是最少的了。”
空智冷冷的道:“那也不然,张真人自幼服侍觉远,他岂有不暗中传你之理?今日武当派名扬天下,那便是觉远之功了。”觉远的辈分比空智长了三辈,算来该是“太师叔祖”,但觉远逃出了少林寺被目为弃徒,派中辈名已除,因之空智语气之中也就不存礼貌。
--------
日期:2010-8-23 21:02
这段里,空智的表现让人十分不齿.金庸给他的法号里在空后加个智,显然有讽刺的意味...
不过这一段文字显然不仅仅是骂空智的,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其他的,更有趣的东西来.
1.由空闻说一段话.俨然是将张三丰当成火工头陀的.甚至直言骂他,叛徒.还讽刺他,不把你脚砍了就算是对你不错了.
而张三丰是怎么回答的呢?他用客套话噎空智.他说什么呢?我在你这儿啥玩意儿都没学,光干活了.这是语言上的太极拳...
2.空智突然撕破脸皮.直接骂张三丰偷学武功.这个表面上看,不太符合他的身份.一个资产十亿的富翁和一个资产百亿的富翁见面,不会喊:你当年在我这偷了6毛钱!但是空智并非是全然的脱衣服骂街.
你张三丰当年在少林寺长大,你说你干活了,可你突然武功大进,连何足道都佩服的要死.这功夫是哪来的?
罗汉拳,九阳神功.都是少林功夫.其实空智选择性忽略了一点,就是张三丰本人超人的武学素质和头脑.
可是从少林跑出去的多了,谁叫你混的这么好?这话说的好像是刻薄无聊的大嫂.兄弟当初借了大哥一千块去南方发展,回来的时候挣了几千万.还大哥十万大嫂也嫌少,按照这种想法,出去挣的几千万都得还给我.
3.张三丰心里也没底.
张三丰心里是有数的,他的准备金是少林给的.确切的说,是觉远给的.他有今天,的确是靠着那一点点底子逐渐打拼出来的.
只不过这一点底子给别人,是万万弄不出武当派的.但是人在成功的时候,对当初的滴水之恩,是往往看重的.
日期:2010-8-23 22:00
张三丰面对历史悠久,实力出众的少林,他也有他的筹码.除了他自己天下无敌之外,他还有七个徒弟.
武当七侠
在射雕中的全真七子和倚天里的武当七侠算得上遥相呼应.当然,我对论坛里无休止的比较它们武功的高低是没兴趣的.全真七子的出彩比较少,射雕里戏份比较多的只有丘处机,王处一和马钰.嗯,半道还挂了一个.
相比之下,武当七侠要比全真七子在创作上就成熟很多.
我在这里从小往老了介绍.
莫声谷和殷梨亭.分别排行老七,老六.而他俩几乎是反义词.
莫声谷是个少年老成的主.性格上描述不多,金庸直接用一个词就把他写死了...刚直.莫声谷死于宋青书的暗算,因为他刚强,所以他对宋青书没有虚与委蛇.这样的人,把别人逼到了绝路的同时,也把自己逼到绝路了.
殷梨亭是武当七侠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外刚内柔型的他同时也是幼稚型的.这个人剑法很不错,他在武当的初期,是峨眉的女婿...
一度听说有人认为这段婚姻有政治性质.鄙人政治学智商太低,没分析出来.
殷梨亭的结局是喜剧,莫声谷则是悲剧.这也许说明了牙齿先掉舌头终生的道理.
张翠山是张三丰最喜欢的徒弟.没有之一.其实根据张三丰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有道理认为,张翠山如果没有发生悲剧,是极可能取代宋远桥成为武当掌门的.
原书===================
“师兄弟称觞祝寿之际,恩师忽然大为不欢,说道:‘我七个弟子之中,悟性最高,文武双全,惟有翠山。我原盼他能承受我的衣钵,唉,可惜他福薄,五年来存亡未卜,只怕是凶多吉少。’”
------------------
,“恩师的衣钵传人,负有昌大武学的重任。恩师常自言道,天下如此之大,武当一派是荣是辱,何足道哉?但若能精研武学奥秘,慎择传人,使正人君子的武功,非邪恶小人所能及;再进而相结天下义士,驱除鞑虏,还我河山,这才算是尽了我辈武学之士的本分。因此恩师的衣钵传人,首重心术,次重悟性。说到心术,我师兄弟七人无甚分别,悟性却以你为最高。”
=========================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张三丰是武学泰斗,他肯定是很重视武功的.张翠山的悟性最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的武学前景很可能最好.说难听点,武当第一任掌门天下第一,第二任掌门是个棒槌,那就说不过去.
张翠山的武功其实是不如老大老二的.可是他由张三丰写的一段话悟出一套武功...(疑心侠客行就这原理...)根据他的书法天才和武学修为,这门功夫折服了谢逊.所以张翠山的武学境界其实真的不比老大老二差.
那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张翠山真的没死.武当派将会是什么格局呢?
我们先分析张翠山回来.他回来的时候,对张三丰禀告,说自己找了老婆,还是邪教妖女殷素素.
张三丰说了一句话.
“那有甚么干系?只要媳妇儿人品不错,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们山上,难道不能潜移默化于她么?翠山,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张翠山大喜,想不到自己担了十年的心事,师父只轻轻两句话便揭了过去。张三丰又道:“你那岳父教主我跟他神交已久,很佩服他武功了得,是个慷慨磊落的奇男子,他虽性子偏激,行事乖僻些,可不是卑鄙小人,咱们很可交交这个朋友。”
这句话我们能读出3条信息:
1.张三丰开明而不迂腐.境界比之灭绝师太遇魔即灭,不灭己绝的德行高得多.
2.张三丰风度极高,俨然宗师气质,让人衷心佩服.
3.张三丰对张翠山非常好.很有一些偏心的趋向.
原文提了一嘴:宋远桥等均想:"师父对五弟果然厚爱,爱屋及乌。连他岳父这等大魔头,居然也肯下交。"
提到了谁呢?宋远桥.为什么不提别人呢?因为宋远桥这个念头最重.宋远桥是在武当派中最想当掌门的那个,而武当师兄地位的崇高,也让他助长了当掌门的欲望.
“这几年大哥越来越爱做滥好人,江湖上遇到甚么疑难大事,往往便来请大哥出面”
原书是这样写的.宋远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张翠山当时已经流落荒岛,按理说,没人能和他争位了.他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