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孔子说的是:女子“与”小人,并未说:女子“等于”小人。孔子还说过:上等的智慧“与”下等的愚昧不可改变(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并非说聪明人“等于”傻子。“与”和“等于”概念不同,而“偷换概念”属于常见的诡辩术。
有些人误认为:“中国没有产生民主思想”——
对于此事,一些人还煞有介事的进行讨论,讨论之后,不是“叹气”就是“惭愧”。其实,黄宗羲就是民主启蒙思想家。他在《原君》中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还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明确的指出废除君主制,用“学校”这种机构管理国家。《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任继愈编)第四册的目录就是“黄宗羲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和民主性的政治思想”。
此外,顾炎武也有民主启蒙思想,他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提出了“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张。
西方人的民主,古典源于希腊,近现代源于英国,其余国家,多无民主独创。我们要是动辄“惭愧”,欧洲没有独创民主的那些民族,岂不都要去上吊?现代民主体质好,拿来学习、改进就是了。就好比洋人觉得中国火药、指南针好,拿来学习、改进就是了,动不动“惭愧”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必自卑,更不必怕洋人。
有人认为:儒家轻视商业——
这种说法很让人纳闷。都说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怎么轻商成了儒家的本质?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用“清朝轻视商业”混淆“所有儒家帝国轻商”。
《中国哲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记载:孟子的思想包括“发展商业,主张‘人政’首在振兴经济。”孟子说:“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其次,《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唐朝“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特别是商业的兴盛上。”“外国商人,只要不违反唐法律,贸易往来,完全自由。中国商人到外国通商,也很发达。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唐时商业多至二百余行,每行总有较大的商店。”此外,汉朝、宋朝时中国也大力发展商业。汉武帝时期,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全球通史》上第12章)
那么,反对商业之说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中一种反商思想,出发点竟是善意的。《剑桥中国秦汉史》记载:汉朝时,“改造派也设法阻止商人积累巨额财产”,“他们希望阻止富商对农民的经济压迫。”然而,“商人势力越来越大。”“政府的反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日后明、清继续锁国,商业逐渐衰落,那就是后话了。我们不能相信一种无赖哲学:“轻商是儒家文化造成的,重商与儒家文化无关。”那是哄鬼,反复灌输才能欺骗正常人。
日期:2011-05-19 11:47:41
有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使人对外妥协,对内残忍”——
这些闲汉提出这一观点,“论证”手段却相当低劣。他们不提中国的扩张史与和平史,却搜集“内战记录+投降记录”,然后大肆煽情,用这种“对内残忍”的手段,论述中国人“对内残忍”,这是一种纯粹24K的胡乱王八手段。
试想:如果不提英国的扩张史,只提他们被丹麦人、诺曼人统治的历史和内战记录,就可以轻易的论述“英国人对外妥协,对内残忍。”如果不提俄国的兴盛史,只提他们被留里克人、蒙古人统治的历史和内战记录,就可以论述“俄国人对外妥协,对内残忍。” 如果不提波斯的兴盛史,只提他们被马其顿人、蒙古人统治的历史和内战记录,就可以证明“伊朗人对外妥协,对内残忍。”然而,这又算什么“论证”?充其量是陷害。
无论是内乱史和被异族统治的历史,中国的时间比率都相对短。我在《洋奴第二定律》中已经出示数据,就不必重复了。
有人说:“克己复礼”是复辟言论——
“复”指的是符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亦指出,“复”的本意是指“合”。他说:“孔门第一大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称‘克己复(合)礼为仁’”。
有人说;“三纲”是孔子的反动言论——
公元79年,汉朝于白虎观整理出《白虎通德论》,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和孔子无关。
有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是愚民——
《论语集注》解释:“ 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孔子并非不想让人求知,而是没有足够的能力让人们都知道。孔子若想愚民,开办学堂干吗?
有人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反动言论——
如果不断章取义的话,这段话应该这样念:“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抚式”是官方礼仪,手搭车上横木,身体稍微前倾。这段话的意思是:国君行礼,大夫还礼。大夫行礼,士还礼,官方礼仪不要用于百姓。身为大夫,不会被加以刑罚。被加以刑罚的人,就不能留在国君身边——如今领导接见下属,说:“同志们好。”下属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种官方礼节,不必用在老百姓身上,这有什么错?做官的不能被捕,要先免除职务,如“摘去顶戴花翎”、“撕去领章肩章”。被捕的人就不能做官,这又有什么错?
有人说:儒家愚孝——
“愚孝”只是后来社会的产物,孔子反对愚孝。
《礼记·内则》上讲:父母有错,要和蔼的劝说。不听,也得孝顺,还要接着劝说。倘若还不听,与其得罪了乡党州闾,还要继续劝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为父母指出过失,坚持劝谏,不怕得罪众人,是愚孝吗?
有人说“儒家吃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