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十分感激游牧民族的入侵,他认为:草原民族“维持中华文明,一直坚持到与西方文明相遇。”“元朝蒙古民族。。。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影响和输血,再一次使华夏民族振作起来。”“如果没有满清残存的狼性格,那么到清朝末期的中国就连东三省、伊犁,甚至整个新疆和西藏都保不住。”
反驳:游牧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接受农耕文化,悖行其道则势必灭亡。
证据:高教版历史系列教材《世界古代史》总序。
请看原文:“公元3世纪及稍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拔诸民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当他们有了铁器,知道农耕”,才能“向与他们临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相反,不接受农耕文化是死路一条:“元代蒙古贵族几乎无人谙熟汉文”,“虽然皇帝中亦不乏人提倡儒术,但由于蒙古贵族坚持游牧民族的落后观念,所以他们没有快速吸收汉族的先进文明”,最后,“统治不足百年的偌大元帝国,由是灭亡。”(第21章)
《世界古代史》总序上还讲:游牧民族三次冲击农耕民族,“三次移徙、冲击浪潮的结果,是游牧世界的缩小,农耕世界的扩大。”文明战胜野蛮,到底是谁同化了谁?又是谁在给谁“输血”?不是一目了然吗?
三,姜戎祖宗问题之研究。
姜戎认为:“炎黄部族本身带有凶猛强悍的狼性格和狼性血液。”“我们汉人实际上都是西北游牧民族的后代。后来汉族鄙视游牧民族,那真是忘本忘祖。”
把“生产方式”和“祖宗”随意混淆,在人类思维中确实罕见。如白人殖民者,他们的祖先和土著都是原始人,但不能说白人歧视土著是“忘本忘祖”吧。
四,儒家有狼图腾精神吗?
姜戎发了瘟,说话张口就来,他写道:“汉文化儒学中也具有早期儒学遗留下来的强悍进取的游牧精神,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强健不屈的精神也颇合草原民族性格和狼图腾精神”。
姜戎见过活猴吗?所谓“猴子吃杂拌,尽拣好的”,我们把窝头、菜帮子和水果放在盘子里,猴子准挑水果吃。只要有利于自己的材料,姜戎就顺手拿来。“威武不能屈”是孟子的话,他是山东邹县人,就算那里有狼群,不知姜戎有确凿的考据没有?
《柏杨谄媚录》
台湾作家柏杨有个下贱的癖好:谄媚侵略者。谁打过他,他就孝敬谁。满清侵略中国,他感谢,洋人侵略中国,他也感谢。。。贱人吐不出象牙来,让我们看看他的悖论:
一,关外土地是满清的嫁妆吗?
在《中国人史纲》中,柏杨说:“(黑龙江)直到十四世纪才跟中国接触,十七世纪才随着满洲人建立的清王朝的入主中国,像嫁妆一样并入中国版图。”
这类观点,汪精卫的老婆,大汉奸陈璧君也说过。翻阅《民国轶闻》(李白沙等著)第六节,发现陈有如下奇谈:“其实中国以前何尝有东三省?奉天是满清带来的嫁妆。他们现在不过是把自己的嫁妆带回去而已,有什么理由反对呢?”这是胡说八道。
唐朝时期,唐高宗于668年(总章元年)设立安东都护府,此外,唐朝还设立了渤海、室韦、黑水都护府,其中包括黑龙江。明朝时,东北已在中国版图内,奴尔干都司设于1409年(永乐7年),看看资料就知道了。
陈璧君疑似历史盲,无疑是汉奸,柏杨属于文化人,究竟算哪道呀?
二,没有清朝,中国将永不复国吗?
对于明朝的灭亡,柏杨无耻的宣称:“我们庆幸它的覆亡。”因为,明朝疆域“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华民族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人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
柏杨忽略了三件事:
1,罗马才是个永不复国的国家,他于1453年被突厥人消灭,罗马人和柏杨都信奉基督。
2,宋朝1279年灭亡,明朝于1368年恢复中华,历经89年。
3,公元前586年,犹太人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亡国,1948年复国,历经2534年。
总之,柏杨,玩儿蛋去!
三,清朝疆域比明朝大几倍?
柏杨为了捧清朝,大耍臭不要脸,他说:“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也就是说,明朝的领土只有380万平方公里。按他的说法,清朝功劳大啦!
打开明朝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东临大海,西面包括西藏,北到奴儿干都司以北,跨过黑龙江还有一大片土地,并占有库页岛,南至海南岛,西北到新疆哈密一带。青海72.23万平方公里,甘肃45.5万平方公里,西藏120余万平方公里,贵州17。62万,四川48.5万,云南39万,两广+海南岛45万,这就已经达到了387.85万平方公里。再加上长江、黄河、黑龙江三大流域的其余大片土地,柏杨愣没看见呀?吹捧侵略者到了这种地步,你柏杨学过“娼妇学”没有?
四,蒙古首领没那么神。
柏杨吹捧蒙古首领说:“俺答杀够了中国人,抢够了中国人的财产之后,满载而归。”他“几乎每年都要攻破长城,南下大大地劫掠一次。俺答死后,三娘子掌握大权。”“她发现跟中国和解,接受中国的封号所得到的赏赐,要比劫掠得到的还要多,所以她始终臣服中国,作为中国的屏藩。”
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起先,俺答想获得明朝册封,经营边境贸易。“当俺答关于互市的请求被拒绝时,他便入侵。”(《剑桥中国明代史》第8章)后来,俺达和明朝和谈。被册封为顺义王,双方开展贸易活动,史称“俺答封贡”。
当时明朝在和约中规定:“蕃以金银、牛马、皮张、马尾等物,商贩以绸缎、布疋、釜锅等物。开市日,来者以三百人驻边处,我兵五百驻市场,期尽一月。”日后,三娘子还被册封为忠顺夫人。北方边境恢复了和平,贸易尤其发达。清代思想家魏源说:“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熔,且为本朝汗二百年之太平。” 和谈的主要意义,不是中国“被讹诈”,而是保持了边境的安宁和商业往来。
五,关于“感谢清军入关”一事。
柏杨认为:清朝时期,中国“疆土汹涌地膨胀”,因此,“中华人必须永远感谢这个一度被詈为侵略者‘鞑子’的满洲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