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寮国邪降——一个三流私家侦探的域外探险奇谭》
第8节

作者: 十兔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虫蛊和毒蛊一般常见于比较偏远的穷乡荒野之地。至于术蛊,则主要流传于汉地。施行这种蛊术的人,往往都是一些通晓邪法左道的术士。他们往往会以特殊方法练就的木偶、草偶或纸偶为法器,来施法诅咒受害者。西汉武帝时期就曾发生过这样一起大案——朝中有人以桐木人偶为蛊来诅咒武帝早死,事情败露后辗转牵连到当时的太子身上。遭受不白之冤的太子不甘束手就擒,竟于京城起兵造反,最后兵败身死。而把自己儿子活活逼死的汉武帝也为之追悔莫及,遗憾终生。追根究底,造成如此惨剧的,便是这个传说中的术蛊。

  在今天看来,往往会把正史中的术蛊视为民间所说的钉小人、扎纸人。只会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实际上,这里面没有流传下来的真实记载却极为凶险可怕。像前面太爷爷的故事中所提到的“五鬼纸孆大法”,其实也就是术蛊的一种。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将施行巫蛊之术看作十恶不赦的大罪。比如在宋代的时候,还专门由朝廷制定法律管制和处罚养蛊和放蛊二人。宋太祖乾德二年的时候,就曾经下令将永州(今天的湖南省零陵县)三百二十六户养蛊之人迁移到荒郊僻壤居住,严格禁止他们进入城里或集市所在。

  另外,虽说虫蛊和毒蛊常常见于那些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而术蛊多见于中原汉地。然而这其中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其实,有史料可考的发生在汉地的虫蛊或毒蛊案例也屡见不鲜。在清朝的道光年间,江西省兴国县便发生过一起震动乡里的大案:
  日期:2012-3-12 16:51:00
  这起案子的缘由是这样的——当时一位叫赵如瞻的客家人从福建长汀迁来兴国居住。不久便在此开了一家油店,并雇用了曾起周等五人做帮工。这赵如瞻的用工待遇开具得很是诱人——除了可以在年底领取丰厚的酬劳花红外,还包下了曾起周等人的午饭。曾等五人自然是大喜过望,从此就在赵家住了下来。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曾起周等人慢慢感到腹痛难忍。不得已找到本县医生诊治,医生告诉他们这只不过是普通的腹泻。然而按方服药之后似乎并没有多少好转,整个人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对曾起周等人的病情,东主赵如瞻也是关心备至,曾起周自也深为感激,只怨自己福薄命歹,才找到一份好工作却又遇上这样的怪病。

  曾起周曾与赵家的老佣人吴老六相善,向他借过一笔数额不小的银钱,一天,吴老六找上曾起周催还钱款。曾起周叹息道:“我这病眼看不是了局,却哪有多余的银钱还你?除非我命大不死,自然慢慢的会做工挣钱还你便是”
  吴老六皱皱眉,思付了半天,最后说道:“你的病,却只有杨老六会医。他是跟着赵老板从长汀过来的,赵老板最亲信他。他有办法治你的病!但若是治好了你,你却莫要声张,莫要让其他人知晓!”
  后来吴老六果然从杨老六那里讨要来了解药交给曾起周。曾服下解药后,没过多久竟在解大手时解出一种怪虫来。这虫长约半寸,通体灰白。然而口部却是青色,就像细针一样。见此情景,曾起周大惊失色,待病情稍有起色之后,便向当地县令举报赵如瞻暗地里放蛊害人,一时群情大哗。一位叫做陈锡卿的医生闻听此事后,主动找到其他身中蛊毒的佣工用药延治,这才将其余七人的蛊毒尽数从肚中排出。

  而这一头,吴老六和杨老六二人也在公堂上招认出这蛊就是东家赵如瞻所养,其目的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害死曾起周等佣工,以便省下一大笔银钱开支。据杨老六说,赵如瞻养的蛊,共有瓜蛊、蛇蛊和虫蛊等三种。瓜蛊就是瓜虫,因形状像瓜而得名,大小如一枚枣子。而蛇蛊顾名思义则是形似毒蛇。至于虫蛊,又要比虫蛊小上一号。曾起周等八人中的蛊毒便是虫蛊,是用一种叫做“鸡脊柴”的水草所练就的。

  那么,陈锡卿怎么又懂得医治蛊毒的法门呢?原来,他年轻时也在福建长汀县中过蛊毒。幸好遇到一位得道高僧相救才捡回一条性命。那位高僧听闻陈锡卿也是医生,在留下一副方剂后便飘然离去。而陈锡卿也正是靠这服方药才救回了曾起周等人的性命。据方药中所记载,要解这种蛊,须得以独脚莲、透骨硝和白头翁以水酒调和,与鸡一同蒸煮。再用捣碎的巴豆以酒蒸熟合成药丸。使用时先服下前一剂药,这时人会痛得腹如刀绞,甚至晕死过去。接着再赶紧灌下第二味丸药,就能将蛊虫杀死,从腹中排出。这桩奇案至此才终于真相大白。

  日期:2012-3-13 15:33:00
  其实,这起案件中所提到的瓜蛊、蛇蛊和虫蛊都统属于“虫蛊”一类。由此可见,养蛊放蛊并不像人们惯常以为的那样,一定是苗家人的专利。天南海北,到处都有懂得这些秘术的人。他们为着种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施以害人,使大家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
  有了蛊,自然也就有了医蛊之人。在传说中,蛊术须得由施蛊者才能解开。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只要知道了各种蛊的原理和相生相克之道,便能迎刃而解。当然,这句话说起来轻松,但若是没有极高的天资悟性,又无缘得遇真正的名师,那也是只能望洋兴叹。若贸然施救,十之八九还有性命之虞。正因如此,通晓禁蛊术的人在江湖上实在是少之又少,以至于在史料和传说中都无法觅得他们的声影。

  而侄爷爷也不知早年是得了什么缘法,竟也成了这少数人之一。这么多年来他走南闯北,很是救下了不少为蛊所害之人的性命。最难得的是,侄爷爷回乡之后,对自己这段神秘的往事竟是绝口不提。用村里人的话来说,侄爷爷这辈子真是积下了莫大的阴德。
  当然,这些经历跟前面太爷爷的故事一样,也是传说。只不过是年头更近一些而已。至少在我听到这些传说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去找侄爷爷求证了——那个时候,下海经商之风愈演愈烈。老实巴交的村民们头脑也活泛起来,纷纷抛下土地,靠着自己祖传的道术或北上,或南下,想在那花花世界中找一口饭吃。侄爷爷也是其中之一。我读高中的时候,侄爷爷的儿女都已经在村里成了家。他便又丢下老婆和孩子一个人踏上了云游之路。据村里人说,侄爷爷往往一两年才回村一次,回来也不过住上十天半月,便又匆匆离开。故而我始终没有机会能够再见上侄爷爷一面。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我竟然会极其意外的再次见到侄爷爷。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我的人生就此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日期:2012-3-14 10:14:00
  我还清晰的记得,遇到侄爷爷的那一年,我正在湖南某政法学校读大三。那个时候,刚跟初恋女友分手不久的我成日里郁郁寡欢、群居离索,每天都过着一种另类的三点一线式生活:要么就是旷课睡觉,要么就是埋头看书——我那时候不知怎么的,对历史和传统文化里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诸如周易八卦、河图洛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可能这也跟小时候在张家庄所受到的潜移默化有关系吧。再不然,就是在周末的时候一个人背上背包,也不去寻访什么名山大川、人文胜景。而是独自流连于那些远离尘世人烟的乡间山水之中。似乎只有这样不停地看,不停地走,才能暂时忘却心里那种挥之不去的烦闷与迷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