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3-17 09:23:30
在上面,韩信直言不讳地告诉刘邦,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从项羽的个体特征出发,韩信分析了项羽的劣势,指出了项羽失败的个性因素。而项羽的个性因素是改变不了的(除非经历生死的考验和磨练,如韩信一般),所以,项羽的这个劣势是很容易被抓住的。接下来,韩信没有劝刘邦去练武直接和项羽PK(后来两个差点真的对打起来),而是劝刘邦努力练好组织斗争的功夫,这都是从刘项两人的优劣条件出发的。
接着,韩信又从政治局势和天下大局出发,分析了双方的优劣。韩信说,项羽称霸天下,这是他的一大优势。但是,他不占据关中而在彭城建立都城,这就违背了义帝“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从而在政治上失去了号召力。项羽而把自己亲近喜欢的人封为王,而驱逐过去诸侯王,反让他们的曾经的手下为王,这就埋下了祸根。项羽把迁徙义帝(名义上的主子)赶到江南去,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满目疮痍。所以,老百姓虽然表面归附他,但是实际不过是被他的强势所胁迫威逼罢了。他名义上虽然是霸王,但是却不得人心。在分析了项羽的这些劣势之后,韩信郑重地告诉刘邦,项羽确实很强大,这是他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上面的种种原因,项羽的强大也是很容易被削弱。
(韩信分析项羽的原话,大家可以去参考《史记》或《资治通鉴》,赎在下不抄录了)
说完了项羽的优劣之后,韩信又从刘邦的长处出发,分析了刘邦的优势,为其策划了优势竞争的谋略。刘邦的优势是什么呢?只要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刘邦这个人豁达大度,最擅长的就是用人。他的组织功夫在当时是独步天下无出其右的。武功比他高不止高一点点而且高很多的人,他能用且能用好;智慧比他高不止高一点点而且高很多的人,他也能用而且能用好。这种境界恰似海纳百川,千流入海;刘邦驱策天下豪杰,只在翻掌之间。其实,惯于刘邦的这些优点,我们从上文中他任命钻裤裆的胆小鬼韩信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得出来。
日期:2011-03-17 11:07:22
韩信紧扣刘邦的优势,重点告诉了刘邦这么几句话:
第一句:大王,你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武勇猛人士,怎么会平定不了天下呢?这句话提醒刘邦,争夺天下,看似凭士卒,其实靠将领。刘邦反项羽之道而用之,不光自己徒逞匹夫之勇,而是大胆任用那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江山的人精,这样,怎么可能平定不了天下呢?
第二句:大王,你如果能够把天下城邑分给功臣,又有谁不信服你呢?刚才说了,乱世笼络人心,光凭哥们儿感情就让别人给你两肋插刀,这是不现实的。只有靠功名利禄功的手段,才能真正驱策天下豪杰。(刘邦之前就是这么做的,之后更加坚定了这样做的信心,且做得更加滴水不漏)韩信郑重提出了这一点,而这一点恰恰是刘邦的优势所在,今后,这也是刘邦的一个努力方向。
头两句,韩信分析了双方的优劣,指出了刘邦作为领导者,在领导自己团队的时候,硬从个体方面努力的两个重点。在这里,韩信给刘邦做出了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理论推演:要想打天下,就得靠人才;要想用人才,就得给名利。而你刘邦过去最擅长的正是这一点,以后你也要继续发扬光大之;而他项羽缺乏的正是这种眼光这种本领,所以,今后不能在武功上和他拼高低,而要在争夺人才上跟他掰手腕。
第三句:大王,如果您兴义兵,率领那些从东归的士卒作战(刘邦手下士兵大都是东南一带人氏),那么,还有谁的军队能是你的对手?在这里,韩信说完了用将之后,紧接着就谈到了用兵。刘邦的劣势在于兵卒归乡心切,军心不稳;但是,这恰恰也可以在他东征得时候转化为“打回老家去,让我当皇帝”的优势。只要名正言顺,能在道义上站住脚,那么,士兵是一定会卖命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