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的日记》
第60节

作者: 九眼天珠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事知道我请假的事,都说,嘿,小心哪。乡下出殡规矩多着呢,够你烦的。我却担心那棺材在家里放了两个星期才出殡(他们家挑的日子),这么热的天,……不是会很大气味?老公听我这么一讲,也有些担心,后来问了亲人,才知道原来也有土办法。他们把一个类似于冰箱压缩机的东西放在棺材里,接电之后就可以制冷,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对于乡下繁杂的规矩更是一无所知。虽然要求火葬好多年了,但他们那里仍然是土葬。说不定到时真的还要披麻戴孝呢,我该怎么办?我真的有些困惑。我也可以说我请不到假,早早就回来,让他一个人留在乡下办完事再回来。但我想想,又觉得这样不妥。他心情不好,正需要我的安慰,怎么可以此时临阵脱逃?要我做什么都没关系,所谓爱屋及乌,看在他的份儿上,什么可以商量,可以忍受。

  日期:2006-05-03 09:45:53
  (179)
  回到城里,见到他的妹妹和妹夫。说父母都在乡下。我们吃了中饭,稍事休息,就赶往乡下。
  吃饭的时候他心情还不错,大家说说笑笑,挺好的。然而在回家的路上,他的脸色就愈发凝重了。
  下了车就到了门口。看到搭得很高的棚子,门口挂着白色的灯笼。进了门就是一个方桌,放着奶奶的遗相,摆着祭品,屋顶垂下来一块白布,黑色的毛笔字“奠”。

  桌下是一个垫子,给人跪拜的。老公一踏进去,就跪了下来,痛哭失声。他深深的跪着,我看到他的肩膀不停的颤动,他一定很伤心。后来几个亲戚才把他硬拉起来。然后老公示意我过去,拿了块白布搭在我头上,我便也跪在垫子上,拜了一拜。我不知道应该拜几下,站起身,有些犹豫的看着他,他把白布帮我取下,并没有说什么。再看看别的亲戚拜,才知道应该跪着拜三次,站着再拜三次。不过我肯跪拜已经不错了,他哪里还有心情和我计较次数。

  然后我们就到了白布后面的墙边坐着,原来棺材就在白布后面。很大,黑色,很有气派。而且也没有什么异位。老公坐在那儿,眼睛里还含着泪。他的妈妈和他的婶婶一个扶着棺材,一个靠着墙壁,开始放声大哭。我很怀疑她们到底有没有哭,反正都是闭着眼睛,一边哭,一边很大声的说着。因为是方言,而且是边哭边说唱,我只知道她们在反复念叨着“孙子、孙媳妇”,大概是说我们来看她了吧。

  本来看到老公那么伤心,我心里也挺难过的。但看到两个女人这么戏剧化地又哭又说有唱,我竟然觉得很滑稽。低着头,强忍着不让自己笑出来。搞了很久,后来,妹夫过来碰碰婆婆,说,哎,别哭了,别哭了。那口气,仿佛是说,到点了,可以收工了。大概这样的场景他己经看过好多次了吧。
  她们也就收了声,招呼我们进到里院去做。婆婆和婶婶立刻倒茶、递点心,陪着大家聊天,很高兴的样子,一点看不出一分钟前还在扶棺“大哭”。
  老实说,除了老公自己泪眼婆娑的,我倒真的看不出其他有什么人很伤心。或者刚去世那几天已经表示过了吧。不过奶奶都八十多的人了,即使去世,也是“喜丧”,家里儿女成群,应该没有什么遗撼了吧。
  大家坐着聊天,两个妹夫忙着叠纸,说在阳间是纸,烧了,在阴间就是钱啊。我就问,还有什么规矩。他们说,出殡前要做法事,两天两夜。我倒是有些不以为然,觉得,老人家生前对她好一些比什么都强,死后这样大张旗鼓又有什么意思呢。但这些话不能和他说,否则他一定又说我不尊重人家的习俗了。帽子还挺大呢。
  叠纸的时候,一个妹夫问我,不如去厢房里打牌?我知道这里是麻将之乡,也知道他们和我一样都爱打牌。但是这个时候嘛,好像有些不妥。妹夫笑笑说,没什么的。我想想,还是算了。牌什么时候打都可以,但正好老公这么伤心,让他看到总是不好。

  吃完晚饭,我们一起回城里。老公说,我们做法事那两天要在乡下住。我说好。想想,说,我们这些天都在城里住,你父母会不会不高兴?他摇摇头,说,不会。乡下你也住不惯的。我说,没什么。为了你,再怎么样我都可以适应。老公笑笑,轻轻拍拍我的脸。
  日期:2006-05-05 22:58:53
  (181)
  网上看了几篇帖子,是说来自城市媳妇和农村丈夫的碰撞,我不由得有些感慨。
  我妈妈说得好,她说,其实以前中国哪有那么多城市人口,大多数也是从农村出来,渐渐成了城里人,祖坟不也是在农村嘛。解放前就在城市里的人,除了是大家族,一般的小市民生活也很可怜的,有什么值得荣耀的?所以,不要看不起乡下人。
  有个同事讲个笑话,说,上海人把除了上海以外的地方都称之为“乡下”。一次两个人两天,上海人就问他的客户,你乡下在哪里。那人回答,我乡下是香港。

  “我的地盘,我作主”。我觉得这句话实在太正确了。很多时候农村、城市的碰撞来自于大家对彼此定位的混乱。比如婆婆到了城市媳妇的家,仍然照搬农村的一套;媳妇回了乡下,也按城市标准衡量生活设施……,这样怎么行呢?我曾经对先生说,回乡下,你们家是主人,我们是客人,条件再艰苦,我都可以适应。但若到我们自己的家,我就是主人,他们是客人,不可以对我发号施令。不知道他有没有转告,但他的亲人来了,确实都很客气。

  这次和他一起回家乡,因为是奶奶去世,很多亲戚朋友都来了,见到了很多人。老公的辈份颇低,跟他差不多年纪的,很多是他爷爷辈的。我偷笑,说他见谁都要叫爷爷、叔叔,他倒没什么,旁边妹夫说,这样也好,说明他家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经常一起吃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饭店里,我看到几乎所有的人吐痰时都毫不避忌,直接向地上就是“呸”的一口。吃瓜子时,也是直接把瓜子皮吐到地上。我真的很吃惊。想想他的父母亲戚到我家里来还没有如此,说明还是有所克制,也是难为他们了。不过这个方面我决不会纵容。老公自己在家里那是多么爱干净、爱整洁的人,难怪他自己也总是说,乡下还是要回去看看的,父母都在嘛,但不能住太长时间,三五天足矣。

  在乡下,要入乡随俗。毕竟有些规矩、风俗是很多年沉淀下来的,无论合理不合理,但它一直存在而且延用至今。就算我不情愿,但如果不影响我个人的自由,在一定限度内,我还是尽量接受。比如到了奶奶的灵堂,要披麻戴孝、要跪拜,做法事我们要跟在一边等等,我都听从他家里的安排。但我也争取了小小的权益,就是我仍住在城里,宁愿每天往乡下跑。至少在城里可以上上网啊。

  我也感觉到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他们乡下的那条街,老公说以前很热闹,但现在明显破败。家境稍好的人都把家搬到县城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有一个人在外面能混出个样子,对很多人都是一种榜样、一种荣耀、一种支持。他们和老公吃饭时,问到老公的职位,都是要问问,那是什么级别的。其实什么级别又有什么关系?讲起这个城市的领导、那个大学的教授、某某企业的老总都是他们一个县的,讲得津津有味好像在说自己的事一样,其实那些人又和他们有多少联系?也有人告诉我们,在我们这个城市里也有某某名人是同乡,仿佛很热切地要介绍我们认识一样。我都觉得好笑。我感觉,越是来自小地方的,越是注意发展老乡关系;反而来自大城市的人,对老乡会之类并不热衷。

  日期:2006-05-09 13:30:31
  (182)
  因为要做法事,所有的亲戚都会来,所以我们提前一晚就在乡下住下了。晚上还没到十点钟,伯父就对着在外面站着的堂弟大声呼喝道,还不去睡觉!我和老公见势不妙,赶快也回到自己的房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