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来说说我在澳洲这几年的生活,给后来人提个醒》
第22节作者:
转个圈给爷瞧瞧 日期:2011-04-11 20:28:13
话说隔壁的霓虹人有个朋友经常住在我们家.小男孩也就20岁出头,在这里的大学修政治,十分懂礼貌.每次看见我都主动问好.
无论看见我在厨房做什么,都说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
我在炒菜,他说IT LOOKS GOOD.
我在切菜,他说IT LOOKS GOOD.
我在洗菜,他还是说IT LOOKS GOOD.
男孩子看上去很阳光.和我们家的霓虹人非常要好,经常借住在他的房间.两人到周末就去海边冲浪抓鱼.然后回家后小男孩负责烧菜做饭洗碗.
霓虹人现在正在找工作,博士毕业论文早已经交上去了.他说希望以后能去澳洲的大城市,在小岛上找份正经工作真的太难了,何况他现在还没有正式的身份.不过我看他精神风貌保持得很好,即使国内又是地震海啸又是核污染啥的,照样每天很哈皮的样子.每隔一两个星期,还和其他的日本朋友开个小派对.
日期:2011-04-13 20:21:25
还是来说说自己接触过的背包客.
我们老板,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从事农场中介的卷发披头男,手上有好几辆二手巴士和面包车,专门用来接送打工的学生和背包客,当然,每次的车费会从工资中扣除.
08年初暑假其间,他经常带我们一批死忠到外地做工.有一次半路停车休息,他在小路旁吸烟,一丰满金发女朗主动上前问他借火,两人趁机聊天,短短5分钟,就从陌生的他/她转为雇主关系,老板热情地邀请女朗与我等同行,主动提供工作机会,并寻找借宿旅馆.
这位金发女说自己刚满19岁,来自英国.不得不感慨啊,老外发育得就是好,该挺的地方挺,该翘的地方翘,该细的地方倒还是挺粗的,甚感安慰.
日期:2011-04-13 20:37:27
金发女说自己现今如此丰满是因为之前在澳洲的一面包店打工,眼见身体和吹气球似地鼓起来,她就辞职出来一边找工作一边搞旅游.
19岁其实还是个小女孩,但是已经一个人混出海外,挺不简单的.放在国内,即使没签证限制那回事,家长估计也放不下心.再说,这年纪不是正应该在大学里每天放风嘛.
她性格开朗,干活的时候也挺卖力,后来攒了一段时间钱,就继续她的漂泊之旅了.
日期:2011-04-13 20:52:49
其实开这个贴对我自己也有启发,之前老想着现在的生活怎么怎么无趣,想赶快结束,开始生命的另一段前奏.
可是我嘴里说的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但却并没有说到做到.虽然现在的生活模式自己不喜欢,但以后回去了必定会怀念目前的无忧无虑,无悲无喜.
回国后,亲人朋友近在咫尺,各种各样的繁琐也随之而来,工作,婚姻,子女,社会,环境,关系,哪个不令人心力交瘁.现实就是这个样子,既然选了一面,那无论酸甜苦辣自己都得受下去.哪有完美无缺的生活呢!
所以,趁着现在,不如细细品位暴风雨前的平静,把这段海外生活牢牢刻录在记忆里,以后有空就拿出来咀嚼下.
日期:2011-04-14 19:12:32
再来八八其他背包客.
最让LZ惊艳的是一个德国帅哥.那真是帅到惨绝人寰,风沙走石.感觉五官就像是雕刻出来的.做工的时候,头上经常包着一块头巾,超有真人版网球王子的味道.
周围的女生时不时地就要花痴一下,感叹上天不薄,虽然身处环境恶劣,但至少有点视觉享受了.
德国帅哥是和他另外一个眼睛哥一起来澳洲旅游打工的.看到老板需要人,就直接过来报名.干了几个星期后就走人了.涂留一地花痴心啊!
日期:2011-04-14 19:27:01
要说老外的颜,那有些真是秒杀好莱坞众星.
有一次在大街上等绿灯,看见前面几步远有个金发女生,背对着我,身影曼妙,长发披肩,腰细腿长,光看背影,就能打个90分.可惜红灯一过,她就和身边的男朋友快步离去,让我都来不及一堵美人正颜.
澳洲的美女茂盛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公司所在大楼的门卫之一就是一令人眼前一亮的金发美女.
还有马路从处可见的萝莉正太,青春粉嫩,颜正条顺.当然,TX也不要以为满大街的帅哥美女,只能说在澳洲,美人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地方还是比较高的.不过,色衰得也快.
日期:2011-04-14 19:40:17
我觉得澳大利亚之所以出美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大家都知道澳洲是个移民国家,这人种一混,貌的总体水平就上去了.
2.年轻人普遍热爱户外活动.一大早,穿着紧身运动服在大街上跑步的数不胜数.另外,冲浪,游泳,野营,出海都是这里的紧俏节目.
3.从小习惯挨冻.和日本学生一样,这里的校服也提倡以短为主.小孩子挨冻挨习惯了,长大无论春夏秋冬都一色地夏日避暑装.
4.还有就是西方人五官深刻.在身材比例上确实比东方人更黄金比例.比如以身高为例,西方人多高在下身长,东方人多高在上身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