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看这个“酉”字,是“尊”字去了字头又去了字尾,剩余的是中间部分。所以测字先生说“已经斩头截脚了”,言语非常生动。
这时,内臣终于无言以对了,舌头伸出也说不出话来。
内臣回到崇祯那里,不知说什么呢?如果把夜市的事照直说了,崇祯皇帝伤不起,吐血而死,免得以后自缢而亡?
日期:2011-5-22 15:08:00
十二、春 谢 石 仙
前面提到,谢石经宋高宗一番“面试”之后,被招募入宫。
当时是秦桧把持朝政。秦桧的霸气过分而出格,令宋高宗很是不满,暂时又奈他不了如何。
有一日,宋高宗把谢石传唤到来,写了一个“春”字,摆在谢石的面前。由于落笔时着墨过重,整个字显得头重脚轻。
谢石问:“要用这个字论什么事呢?”
宋高宗说:“论朝政。”
谢石说:“圣上,我只说一句话。”
宋高宗说:“你说!”
谢石说:“秦头太重,压日无光。”
宋高宗听后,默然不语,向谢石挥挥手,示意谢石退下。他心里明白,“秦头”是指秦桧的势力,而这个“日”就是他自己,所谓“日为君,月为臣”是也。
我们把这个“春”字拿来分析一下,对比一下“春”和“秦”两个字。“春”和“秦”的上半部分是相同的,“春”的头“”是“秦”的头,“秦”的头“”又是“春”的头。一个小小“日”字藏在“秦”头之下,完全被遮蔽。
这件事传到秦桧的耳里。秦桧就是这么牛!皇帝的事,他马上就知道了。他决定置谢石于死地。
很快一份判决书下来。判决书所写的大概意思是:罪犯谢石,姓谢名石,宣传迷信,妖言惑众,破坏社会安定。经研究决定,流放岭南,永远不可回京,立即执行。本决定是终审决定,不得上诉。
日期:2011-5-22 22:50:00
岭南,古代称南蛮,土地荒芜,人口稀少,是流放犯人的理想地方;而在今天,开放改革先行一步,繁荣昌盛,寸金尺土,流动人口比本地人口还要多,不可同日而语啊。中国的大文豪如韩愈、苏轼,都曾流放岭南。
谢石蓬头垢面,披枷戴锁,后面跟着个狱卒,一路走来。途经山下,见一个老人坐在山边。
老人坐在那里有一段时间了。他要等的人正是谢石。他说:“两位辛苦了,在这里歇一歇再走吧。”他还为两位准备了茶水。
狱卒也正想歇一歇,于是命令谢石停下来。
老人请求狱卒卸下谢石身上的枷锁,然后对谢石说:“至诚可以前知。请问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后事了?”
谢石预感到面前这个老人是个先知,于是抱拳作揖说:“在下请教老先生。”
老人说:“请出一个字。”
谢石倍感惊喜,同自己一样,老人竟然是一个测字先生。他把自己的姓报了出去,说:“謝。”看老人怎样说。
老人没有半点迟滞,说:“‘謝’字,是说你在寸言中立身,术士一个。”
很明显,这个“謝”字是一字包含三个字:“寸”、“言”和“身”,而“身”立在字的中央位置,夹在“言”和“寸”中间。老人说得不错,谢石就是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名震朝野。
老人伸出手掌,要求谢石换过另一个字,谢石用手指就在老人的掌上画了个“石”字。老人摇摇头,说:“大凶之兆呀,此行无归期了。‘石’字遇‘卒’则成‘碎’字,遇‘皮’则成‘破’字。狱卒站在旁边,这是遇‘卒’;在偶的掌上写字,手掌有皮肤,这是遇‘皮’。”
有另一个版本说,狱卒本身就姓皮,既是“卒”又是“皮”。谢石真是在劫难逃了。
谢石很淡定,因为他早有死的思想准备。不过,他是大大的服了这个老人。他请老人作字,要测测这个老人是个什么人。
老人说:“偶站在这里就有字。”
“人依山而立,‘仙’字啊。我遇见仙人了。”谢石俯身跪拜。
老人说:“你以字为字,偶以身为字。”
…………
日期:2011-5-23 7:46:00
十三、一(补充)
这个“一”字,简简单单就只有一横,却能衍生出多个故事来。
人之大事,莫过于生和死。而这么一横,是“生”字最后的一笔,却是“死”字的第一笔。
有一个孤儿,在只有五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病。他的养母到处为他求医问药,就是不见好转,日日夜夜为他的生死担忧。无计可施的情境下,这个养母找到史上著名的汉字分析师程省先生。
见到程先生后,这个养母说:“简简单单就用个‘一’字,看看小儿的生死怎样?”
程先生说:“字写起来简单,她的意义却一点都不简单。那是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死亡正在开始。而且,这个‘一’字又是‘十’字的一半,恐怕这个小朋友就只有五岁了。”
可怜这个孤儿,最终在那年的九月离开了人世。
下面的解读更加精彩——
在《陔余丛考》这本书里,记录了作者年少时亲眼目睹的一次解字过程。
有一个人跌跌撞撞的来到师傅的摊位,说是为父亲的病而来。随手拈得一个“一”字。
师傅说:“‘一’字,‘生’之尽,‘死’之初。你父亲没有办法救活了,节哀顺变吧。”
那人听师傅这么一说,呜呜大哭,边哭边说:“我父亲属牛,今年又是牛年,怎么就过不了本命年啊?呜呜……”
师傅说:“既然这样,你父亲不死,有救了。‘牛’字加到‘一’字上去,就是个‘生’字。你回去好好的为你的父亲求医问药吧。”
最后,作者写道:“其验否不可知,然思致自佳”。
日期:2011-5-23 11:02:00
十四、也
这是谢石解读汉字的经典之作。
话说有位“公务员”夫人,怀孕十月,超时不生,心急如焚。她手写了一个“也”字,命令丈夫拿着,前去问问谢石。
那位丈夫来到谢石工作室,递上字条。
谢石审视了一下纸条上写着的“也”字,说:“这个‘也’字,不是你写的,是你夫人写的。”
那位丈夫说:“这个你能看得出?我夫人写字苍劲有力,十足一个男人样。”
“‘焉’、‘哉’、‘乎’、‘也’,语气助词,所以知是贤内助所写。”谢石问,“你夫人今年三十一岁,是不是?”
那位丈夫越感惊异,说:“是三十一岁。这个你也看得出?”
“这个‘也’字,上部分是‘卅’,下部分是‘一’,所以知。”谢石说,“夫人跟着你,总想你能升迁一下,可就是动弹不得,是不是?”
那位丈夫说:“升官发财,听天由命。我不急,夫人就是急。你是怎样看得出来的?”
谢石说:“这个‘也’字,有水就是个‘池’字,有马就是个‘驰’字。如今,池上运动则无水,陆上奔驰则无马,如何动迁得了?”
那位丈夫说:“我这个人随遇而安,也不是一定要升官发财的,只要一家平安就好。”
谢石只是瞪着纸条上的“也”字,一会儿又说:“夫人家那边,田产与房产恐怕都已经没有了。‘也’字有‘土’成为一个‘地’字,现今无‘土’,‘地’不成‘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