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隐情》
第21节

作者: 鬼笑我好财
收藏本书TXT下载
  邵雍说:“‘堆’字土多,你儿子恐怕在山里……”
  李老汉想起了昨晚做了一个梦,说:“我昨晚梦见一座大山,山上种的全是芒果。”
  邵雍说:“我们这里有座邙山,在洛阳城北。你进山去,找姓崔的人家,名字里或者有‘佳’字的,会有你儿子消息的。”
  为什么是姓崔?“堆”字右边加个“山”字上去就是个“崔”字啦!

  李老汉高高兴兴的走出邵家的门,向北走去。到了邙山,他一打听,果然有姓崔的。他找到崔家,见一个少丨妇丨坐在门口做手工。他问那少丨妇丨:“这是崔家吗?”
  少丨妇丨站起来说:“是的,大爷。找人吗?”
  “你是崔佳?”
  “不是,崔佳是我爸,他已经去世了。”
  这下,李老汉兴奋到了极点,他说:“我是找儿子来的……”

  “找儿子?你儿子不见有多少年啦?”
  “十一年啦。”
  “十一年就对了。他叫娃子是吗?”
  “是是是,是叫娃子。”李老汉的眼泪夺眶而出呀。
  少丨妇丨往屋里大叫:“娃子,你出来。”
  李老汉看着出现在门口的这个人,当年才十岁呀,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娃子也认出父亲来。父子俩抱在一起,又是哭又是笑,悲喜交集。

  原来,娃子被大风卷走后,丢在野外,昏了过去;给出外做生意的崔佳发生了。崔佳把他带回山里来。进山以后,他摸不着东南西北,真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哪里啊。他慢慢长大,慢慢习惯了山里的生活。几年前,崔佳死了,他成了这个家的支撑。最近,他又跟一起长大的崔佳的女儿结了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来了。
  李老汉听着儿子述说经过,只有感慨……
  日期:2011-6-7 11:06:00
  静
  十一月初,有人拿一个“静”字来,跟栎园先生讨论乡试中本地有多少人考中,能够脱颖而出。
  “乡试”是什么东东?

  作为现在的人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问题。科举考试,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共和体制的存在,已经废止了100年;现在没有人亲身经历过,只能从道听旁说中,或者从历史资料中寻找答案。楼主第一次认识“科举考试”,是在语文课本上《范进中举》中认识的。这篇课文以疯狂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疯狂的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狂样子,真是让你二、三十年都忘不了,除非上课的时候你睡觉了。在那个时候,教学的目的是要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残害,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现在丢下课本已经很久了,平时多读了一些书,觉得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不是太过分了?“科举考试”,无非就是录取“公务员”考试,当然那个年代不叫公务员。“科举”嘛,“科”是科目,“举”是举荐,通过科目考试举荐人才为国家为百姓服务;更搞一点,“科”是科学,“科举”就变成科学举荐啰,呵呵——!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有三场大考,第一场是乡试,初级的,是县乡级的;第二场是会试,中级的,是省市级的;第三场是殿试,高级的,是中央级的。考取乡试第一名的叫解元,会试第一名的叫会元,殿试第一名的叫状元。
  栎园先生看着“静”字,想了想,说:“要到十二月份才揭晓,解元落在我们本地。”
  “静”字可以分拆成“青”和“争”,“青”再分拆成“十二月”;“争”可以在“解”字中的第一部分“角”找到她的身影,因此是“解”字元头。经过这样分析,栎园先生的话,我们就能看懂了。
  栎园先生又说:“本地能考中7人,5人在城里,2人在城外。”
  这个说法,在“静”字里没有依据。后来考试结果公布了,果然是本地考中7人,其中5人在城里,2人在城外。这时,当时有在场的人才回过头来问栎园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栎园先生说:“在玩弄这个‘静’字的时候,我偶然想起读小学时的一句话:‘天子争臣七人,诸侯争臣五人。’城内是诸侯之地,所以是5人;城外自然就是2人了,因为合计为7。”
  “天子争臣七人,诸侯争臣五人”这一句出自《孝经》。古时候的小孩呀,读小学就要学《孝经》,百业以孝为先啊!《孝经》的原文是这样的: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说句题外话,高官以至天子,在自己身边设置几个“麻烦制造者”,这挺有先进性的。独裁者只会把这些“僧人”一个个铲除。
  日期:2011-6-7 21:08:00
  四十三、青
  女子出家成为尼姑以后,是不能结婚生子的。有一个小尼姑受不了,要跳出这个没有婚姻自由的清静之地;但一时又下不了决心。她找到“大不同”,拈了个“青”字,要“大不同”给她一个说法。
  “大不同”问:“这个‘青’字,姑奶奶是要说件什么事呀?”
  小尼姑说:“终生……终生大事。”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妙。这小尼姑随便一拈就拿到这个再贴切不过的“青”字。这个“青”字,很明显就是破坏了的“清”字和“静”字,清静已经去掉了一半。
  “大不同”说:“清不清,靜不靜,出家就不好啦。你还是立定主意,找一个人嫁出去算了,将来能够生儿育女的。”
  “大不同”的话说中了小尼姑的心事,小尼姑心欢喜啊!
  “清不清,靜不靜”,已经弄明白了。“大不同”说“将来能够生儿育女”,这一点还没有弄明白。我们再看这个“青”字,她的上半截似个“生”字,而下半截则是“育”字的底部。“大不同”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字理依据的。
  事情如何发展?原创没有交待。我想,那小尼姑回到尼姑庵是立马卷铺盖走人了。
  同是一个“青”字,楼主“鬼笑我”换一个话题。

  圣驾南巡,突然半路折返,这是非常罕见的。这种事居然让程省先生说中了。
  有一个官员在地方任职,他的一个好友发来短信说:“皇上要南巡,我有幸被选为随行人员。第一站是你那里,你要好好准备啊!”
  这个官员找到程省先生商量这件事,他想知道皇上什么时候能够到达这里。程先生要他写一个字,他写了个“青”字。
  程先生说:“‘青’字中,上部是‘主’字形,又是半个‘耒’字,主上南巡必来到半路。‘青’字下部是‘月’,乃是阴象,又是半个‘背’字,塞北也是阴方。圣心恋恋于阴方,将至半道而背返也。”
  这个官员虽然信任程先生,但接待的准备工作不敢停下来,仍然继续。过了几天,这个官员又接到好友的短信,说:“皇上已经到了淮河边,突然收到太后的召唤,星夜返回塞北。”
  这个官员忍不住,马上把消息告诉程先生。程先生说:“女人为阴,太后是月象。”日为阳为君,月为阴为后,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意象指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