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轶闻》
第15节

作者: 麟州异尘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2-7-9 10:00:00
  六十三椰瓢
  鲁西南小县城小吃不少,但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并不多。其中糊粥即是我们这一带的名吃。
  糊粥又称糊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汉刘邦吕后发明,具体做法如下:把小米和大豆磨成细面 ,以一定比例兑水搅匀成糊,把铁锅干烧至通红,然后把少量面糊倒入锅内,形成锅巴后再倒入大量度面糊,煮开后即为粥,此粥特点为入口米香,豆香甚浓,略有糊味,故称糊粥。食之,温胃养胃。尤其醉酒之人早晨喝一碗糊粥,胃顿觉舒服。稍加冷却,则起一冷皮,但下面依然烫热,所以有“心急喝不了热‘糊涂’”之说,糊粥凉透后,可用刀切成豆腐块状。相传郑板桥偶然从此地路过,喝了糊粥之后,挥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后人以一代传一代,遂成至理名言。

  这里既不说吕后,也不提郑板桥。要说一个卖糊粥的师傅,不知其名,只知道人称其为“侯三”。
  人如其名,他长的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时常爱占些小便宜,顺手牵羊如同家常便饭。
  不过,有一次占便宜却让他闹了一个大笑话。
  大约十余年前,他的邻居有一位老人去世,侯三也去帮忙做饭。
  待到老人出殡已毕,主家宴请诸位街坊邻居。侯三也喝得是醉醺醺的。

  酒宴结束后,众人告别主人,各自回家。
  而这位侯三师傅一出门,不知是喝得多,还是路滑,就摔了一个大跟头,狼狈不堪。
  不等众人过去搀扶,他连忙起身,从地下拾起一物,揣于怀中。
  走了几步远,又是一跤,怀中的那一物又掉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侯三急忙捡起,刚走一步,平地里又滑倒在地,摔得是四脚朝天。手中那一物随手甩的老远。
  主人家的小孩眼尖,借着月光看了看“咦?这不是我爷爷最喜欢的椰瓢吗?”
  原来这位去世的老爷子曾经去过海南,捎来一枚椰子,吃完果肉喝完椰汁后,看到椰壳精巧坚韧,远远胜过本地的葫芦做的水瓢。于是把椰壳加工成为椰瓢,老爷子经常用来舀水做饭,闲来放在手中把玩。
  这时的侯三经过这三个跟头,酒也醒了一多半。满脸羞愧,支支吾吾的说道“我……我……”

  街坊邻居中的明白人笑道“侯三,你小子谁的便宜都占,还不快和老爷子陪个不是”
  于是,主家领着侯三在老爷子灵位前焚香祷告,一番仪式后方才起身出门。
  而那个椰瓢也顺利的带走了,侯三表示要用它来舀糊粥,服务广大百姓。
  如果你到小县城来,在农贸市场附近会看到一位瘦瘦的卖糊粥的师傅,手持椰瓢,没准那就是侯三(化名)。
2012-7-9 11:01:00
  六十四 扫硝人的传说

  在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县城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每天早起扫大街,可是他们并不是清洁工,他们是扫硝人。
  扫硝人多住在县城北关,他们用扁担挑着两个大箩筐,走街窜巷,用扫帚扫浮在路上的一层灰白色尘土。那时的街道路面大都很窄,且都是泥土铺成的。白天扫硝尘土飞扬会影响行人,因此扫硝大都选在清晨四五点钟,街上行人少,正是扫硝的好时辰。扫硝人扫了硝土,熬出硝,再制出火硝,做火药、制成鞭炮鸣放。
  天还黑蒙蒙的,扫硝人便挑着担子走出家门来干活了。先把箩筐停放在小路的前方尽头,再回转身来,用条帚轻轻地压着地皮,像梳理头发似的清扫着路面上的硝土,扫成堆,用铣铲到筐里。不光扫地面上的,还扫老土墙根上的一层泛白的老陈土,扫老城墙砖缝中的粉尘,扫拐角处人畜便溺所浸泡过的地皮土等。筐满了,天也大亮了,正好收工回家,不耽误干别的活计。
  据说,扫硝者起得比较早,经常见到一些怪异的事情。但是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例如,在小城中心——人称大隅首地带,经常会看到一个白发老太太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也不知是什么鬼魅精怪,反正是人不犯鬼,鬼也不犯人。你扫你的硝,她打她的坐。两下里也相安无事。黎明时分自会消失。
  县城南门口外,靠近古塔处,是一处乱葬岗子(未成年的小孩得病死后抛尸掩埋处)。扫硝人经常会看到一群光屁股的小孩子在追逐打闹。但是只要不加理会,也不会主动害人。倒是这群小孩会追逐卖包子的,缠着要吃要喝。

  有一位扫硝人还得到了一副鬼对联,被鬼揶揄了一顿。据说这位扫硝人的大嫂是寡妇,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她外边有几位相好的,也时常周济一下他们家。这年年关,这位扫硝人在大街头看到一位写对联的,想到快要过年,也来求一副对联。写对联的问明其职业,略加思索,即写道:“一家老小指望扫(嫂),谁有钱来给谁硝(消)”写完哈哈一笑,即不见踪影。扫硝人怅然,回家后贴上对联,引来众邻居窃窃私语暗暗发笑。后来他明白后,愤然撕下对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