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鬼竹笑谈山海经》
第14节作者:
剑灵鬼竹 以至于让后来,大禹的心灵受到影响,认为禅让制度都是杀父仇人。这个青年一直隐忍着,直到大权在握。
我们国人,什么都可以不计较,唯独两个事情,其一,夺妻之恨,其二杀父之仇。
换了你是大禹,你能看着有仇不报吗?
后来,大禹就来了一招,我不禅让,我给我儿子。
尧帝,虽然你死了,我也不能为父亲报仇了。但是你是禅让制度的产物,也是禅让制度的推进发展者,那么我就要摧毁你的这个制度,我要让你死不瞑目。
可能,当时的大禹就是这样想的。
日期:2011-10-12 06:10:00
41·瞿父山和句余山
在山海经中,作者有意的人我们这些后人管中窥豹,多出地方只是一笔带过,并无过多的解释和阐述,也许这些地方在当时并不出名。然而虽然是一笔带过,但是作者还是相当的敬业,把中国当时的地理,标注得一清二楚,什么地方是什么位置。
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两座大山。同样,我们被作者逗了,这里两座大山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但是本着全文参观的本质,我还是决定,写一写着两座大山吧,虽然他们不出名,但是至少也属于山海经的一部分。
首先是瞿父山。
他位于羽山以东,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当代砖家考证,他其实是位于羽山东北出,浙江境内,却说不出所在地,实在不能让人信服。而我也无法考证,他到底处于哪里!毕竟像我这种上课睡觉打游戏机或者画画看课外书籍的人,是不可能和那些从小十九优等生的砖家比的,在此我们也不深究了。并不是我忽悠大家,而是作者忽悠了我们,让我们无从稽考。
瞿父山也没什么特别的,山上也是草木不生,但是却拥有大量的金属矿物和各色的玉石。
上古时代就是资源丰富。
在从瞿父山往东四百里,就到了第二座大山,名曰:“句余”
此山作者也给我们开了很大的玩笑,也是一笔带过。
他的特征和瞿父山类似,甚至一模一样,也是草木不生,有着丰富的资源。
对于本次参观,各位如有不尽兴的地方,不要埋怨,作者就这么几句话,我也不可能去杜撰出长篇大论的美文来。
不要紧,继续跟着我们的脚步前进,下面一座大山保证让你大开眼界,他的名字教——玉浮山。
日期:2011-10-12 06:46:00
42·玉浮山的那些事!
我们往句余山往东行走五百里,就到了玉浮山了。
玉浮山上高千丈余,登山山顶,往东可以看到诸毗水,往北可以看到具区泽。玉浮山位于今天的浙江湖州地界和江苏的交界处,属于浙江境内靠近太湖。太湖的别名之多,比如洞庭,震泽,而具区泽是众多别名中的一个。而他在经中说提到的具区泽,并是今天江苏省的太湖。
有时候我甚至有个怀疑,不但是玉浮山高,所以看得远,而且太湖太大,也有因素。
玉浮山因为一种教彘的野兽而出名,山海经中记载,彘是一种形状如虎,有牛尾,叫声像狗一样,能吃人,而且和长右有着有得一拼的本领,就是洪水的征兆的野兽。而在说文解字、小尔雅中都说彘是猪。
我只能这样推理,在山海经的时代,彘是玉浮山上的猛兽,到了后来,彘这个字用来代替猪的简称。真想不通,为什么当年汉景帝要给汉武帝取个乳名叫刘彘,岂不是说汉武帝是刘猪,刘家的小猪。呵呵,后来又改名刘彻。这只是我的猜测,也许是为了汉武帝,怕他养不大,就取了个普通的名字,却造就了一个不普通的人物。
但是事实是,按:“彘”字就是古代也只有“猪”的意思,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观念,猪不但脏而且笨,但汉朝时却取为皇家子弟的名字,而且认为猪很“通”很“聪明”,由此可见古今中国人习俗观念之差异。
山海经中还记载,苕(tiao,各位不要念成zhao)水处于此山阴面,就是北麓,然后向北流入具区泽(太湖)一次推断,玉浮山在太湖南面。而苕水,就是今天湖州苕溪。
从今天的地理上来看,湖州北濒太湖。东苕溪和西苕溪在湖州回合,然后一起奔流太湖之中。山海经记载,太湖和苕水都生产鮆(zi)鱼,由此可见,应该就是今天和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誉为“长江四鲜”刀鱼,目前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苕水里已经很少见到这种鱼儿,甚至没有。但是太湖还有出产。
根据山海经记载。鮆鱼生活在江湖之中,每年三月出来,符合刀鱼“春潮迷雾出刀鱼”的农谚。
而且还说,吃了刀鱼而已防治狐臭。
我没吃过刀鱼,也没狐臭,不好定论可遇不可资料狐臭。但是刀鱼确实好处多多,比如可以帮助幼儿生长发育,可以帮助恢复及愈合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考证。
在此,玉浮山参观到此结束,准备一下,我们进入下一个目的地。
日期:2011-10-14 02:57:00
43·成山和会稽山
玉浮山在往东五百里,就是成山。成山在山海经的时代,算是形状独特,标新立异。经中是这样写的,四方而三坛,意思就是说,这座山形状像四方形一样的三层土坛,
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脚之下,则盛产青雘这种涂料。【门◎豕】(门字里面一个豕)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一直向南流去,注入虖勺水之中,而且这条河水之中,蕴含着丰富的黄金。
金光灿灿,波光粼粼。
成山除了奇怪的外行,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之处。
而从成山再往东五百里,就是会稽山。
会稽山,大家都应该熟悉。会稽山,原名茅山(此茅山非江苏道家胜地的茅山),亦称亩山,于绍兴市区东南部,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积淀比较深厚。像什么大禹勾践秦始皇,还有葛洪啊,王守仁啊这些历史的大人物,都在他们一生中,和会稽山有了那么一些故事。而天下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王大师,也在此山创作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而且,会稽山还是天下“五镇”之一。
何为五镇?
据《明史》记载,“五岳五镇”的封号起于唐、宋时期,一直被尊称为“华夏十大名山”。五岳不解释了,五镇就是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会稽山在山海经时代也相当出名,其相貌形状极其隐忍注目,呈四方形,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则盛产晶莹透亮的砆(fu)石。而勺水就出自会稽山,然后向南流入湨水之中。
而会稽山,恰好就是今天浙江的会稽。
这里有个疑问,如今的会稽山怎么不是四方形的。我的推算很简单,地壳运动,导致了他不再四方形。
比如地震等等。大家不要认为我在敷衍你们,不相信你们可以看看汶川的那些山,地震后还是不是原来的样子,会稽山又不是什么钢筋混凝土。就算是钢筋混凝土,遇上个八九级的大地震,也是抵不住!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