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恶魔(犯罪心理、连环杀手)》
第25节作者:
英麒 就目前收集到孔家信的情况:他违反教育部门规定,通过一些所谓教师间“默契”的手段,诱使学生参与补习,从中谋取高额利润;还曾多次以污言秽语,对女同事和女学生进行骚扰。其严重的违背伦理,违背了教师的职业准则。也就是说,他和于梅、王益德一样,具有严重的道德缺憾,符合凶手选择被害人的一贯模式。
综合各个方面,孔家信被杀案已经可以完全确定是本次连环凶案的第三起。这当然不出韩冷所料,不过也并没有给案子带来突破性的进展,反而否定了韩冷先前的一些分析:仪式的含义显然与“三不猴”无关,被害人并没有被割掉耳朵;凶手作案的时间也并不是固定在周四。尸体的肝温显示,被害人的死亡时间是九月二日星期三晚上九点到十点之间。这就让原本透出的一丝曙光,霎时间又被乌云遮掩住,案子回到原点,而且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太多的疑问像似一把把上了密码的枷锁,等着韩冷去破解。
裸体、捆绑、整理衣物,到底意味着什么?割舍、挖眼、钩舌三种惩罚手段有什么含义?手术刀、堆积成圈的书籍以及色情刊物想说明什么?凶手第一次作案与第二次之间的冷却期是七天,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是六天。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凶手作案的欲望会愈加强烈,理论上下一次作案时间距第三次间隔不会太长,那么是不是很快就会有第四起凶案?
日期:2011-9-3 1:31:00
3
在深入调查孔家信被杀案的同时,对于梅以及王益德社会关系的排查也在细致地进行着,终于警方找到一个两人有交集的地方——他们都信奉基督教,做礼拜的教堂也是同一间。
侦查人员询问了该教堂的牧师以及大部分教众,据他们反映,于梅和王益德在教堂里并无交往;通常在“礼拜”结束之后,教友们会到附近一家新华书店再继续交流,也从来没看到两人参加过。
“信奉基督教”会不会是联系被害人的纽带?凶手的“杀人仪式”会不会来自基督教? 孔家信爱人王文慧很肯定的否认他是基督徒,从这一点看前一个问题似乎不成立,那么后一个问题成不成立?能不能就此解开杀人仪式的涵义?韩冷决定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所以傍晚,带着后一个疑问,他来到位于中新广场南侧的那间教堂。
教堂早年由英国人筹建,德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尖塔、尖窗、尖形拱门,典型的哥特风格。周围高楼林立,金融机构、旅游酒店聚集,造型独特的它便显得格外扎眼,所以找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牧师听闻韩冷的来意,非常配合,将韩冷让入副堂,找来圣经与之一起研究。
研究了几个小时、大半个晚上,来来回回总是纠缠在那些所谓的“基督十诫”、“七重罪”、“耶稣的十二门徒之死”、“四骑士的末日审判”等等的训诫之中,始终不得要领。比如“基督十诫”,并未记载犯诫之惩罚手段;比如“七重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与之相对应的惩罚是:负重罚之、缝眼罚之、黑烟罚之、奔跑罚之 、伏卧罚之、饥饿罚之、火焰罚之 ;而十二门徒之死法也无一与案件相符。
末了,韩冷只能带着失望的心情与牧师道别,而牧师则手握十字架不无遗憾地说:宗教信仰再虔诚,终究敌不过欲望膨胀!
开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已是午夜。窗外夜色沉沉、一片幽静,突然,一个闪念钻进韩冷的脑子里:这样的夜晚“你”在做什么?会不会重访带给你无限满足的地方?景程花园是你由人成魔的起点,对你来说意义非凡,不作案的夜晚你会不会故地重游?”
一脚踩下刹车,车子在马路中央停下,调转车头,奔向景程花园方向。
人从事某项工作久了,或者对某件事情过于投入,就会产生一些所谓神奇的能力,比如直觉、灵感、感应等等,虽然这些能力会让工作或者事情变得简单,但结局并不一定都是好的,韩冷的突发灵感,就让他几乎陷入到了绝境。
夜里行车,速度要快很多,十几分钟后,韩冷将车停在了景程花园于梅的别墅门口。他从车上下来,手扶着车门欲要关上,此时,由别墅窗户上竟跳出一个黑影,韩冷愣了一下,随即大喊一声,“谁?站住!”
黑影一惊,脚步并未停下,反而如闪电一般冲向街边一辆车子。开门、上车、启动,几于转瞬之间,待韩冷反应过来,车子已开了出去。
韩冷拼命追赶,跑出三十多米,正当他将要放弃之时,车子却突然挺住了,接着是轮胎摩擦地面刺耳的声音,车子调转车头,对着韩冷冲将过来,韩冷毕竟没有实战经验,未及反应,人已经被撞飞出去,重重的落到地上。
韩冷满脸是血仰卧在地上,命若悬丝,残留的一点意识,让他感觉到,有一个人走到了他的身前,他用尽几乎是最后一丝力气,说道:你。。。。。。你是。。。。。谁?我。。。。。。我是。。。。。。丨警丨察。。。。。。”
日期:2011-9-3 10:29:00
不好意思,决定对上一小节重写,对于基督教实在不熟,写的很难受,干脆把中间一段拿去,所以重写。
以下文为准:
3
在深入调查孔家信被杀案的同时,对于梅以及王益德社会关系的排查也在细致地进行着,终于警方找到一个两人有交集的地方——他们都信奉基督教,做礼拜的教堂也是同一间。
侦查人员询问了该教堂的牧师以及大部分教众,据他们反映,于梅和王益德在教堂里并无交往;通常在“礼拜”结束之后,教友们会到附近一家新华书店再继续交流,也从来没看到两人参加过。
“信奉基督教”会不会是关联被害人的纽带?
王文慧已经肯定表示孔家信绝非基督徒,从这一点看,问题似乎不成立。不对,这样思考未免太狭隘了,如果“关联的纽带”不止一个呢?比如:于梅和王益德是一种关联,其余的、如果还会继续出现被害人的话是另一种关联,这种可能也是有的啊!那么,于梅和王益德会不会是在教堂被选中的?凶手本身是不是也信奉基督?带着疑问,韩冷来到位于中新广场南侧的那间教堂。
教堂早年由英国人筹建,德国人设计,中国人施工,尖塔、尖窗、尖形拱门,典型的哥特风格。周围高楼大厦林立,金融机构、旅游酒店聚集,造型独特的建筑便显得格外扎眼,所以找起来一点也不费劲。
牧师听闻韩冷的来意,非常配合,将韩冷带入监控录像室,与其一同研究。韩冷也希望牧师能够谈谈他对众教徒的印象,有没有情绪特殊、尤其是赎罪意愿特别强烈的?牧师也真的很称职,经常来此做礼拜的教徒他都有个大概的了解,除去一些宗教隐私、告戒内容不能透露之外,其余的知无不言。
国内的现实现象,信奉基督的主要有三种人:老人、病残人、拥有金钱权势之人。老人其实追求的是一种“存在感”;病残人士追求的是一种价值感;而拥有钱权之人追求的是赎罪感。说到底都是在寻求心理慰藉,寻求心灵的救赎,但是真正的能遵守教义,能听进劝诫的恐怕只有前两种人,而第三种人无非是借此摆脱现实中的罪恶感,做礼拜的时候很虔诚,出了教堂该干嘛还干嘛,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
凶手是个追求权利型的杀手,应该处于相对成熟,对成功、失败尤为敏感的年龄,不会是老人;杀人手法干净利落迅捷,不会是病残人士;所以上两种教众可以排除,余下便集中精力关注第三种教众——阶层相对较高,年龄在三十五至五十岁之间,年富力强之人。
从下午一直研究到大半夜,在监控录像和牧师的交谈中都没有太大的收获,,韩冷只能带着失望的心情与牧师道别,而牧师则手握十字架不无遗憾地说:宗教信仰再虔诚,终究敌不过欲望膨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