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监狱——看一个死刑犯如何复活》
第39节作者:
荆山浮屠 2011-10-24 21:56:00
“其实,干爸他并不知道我去了赵都市。在干爸看来,寻找父亲的消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些我并不具备;另一方面,他怕我独自一个女孩子容易遇到危险。所以当他知道我有这个想法后就极力阻止,而我只能偷着进行。”
叶子的回答合情合理,赵子雄不住的点头,就连杜新宇也把高悬的那颗心放下了,只有王杰还用怀疑的目光,却又说不出话来。
见没有人再提问,赵子雄说:“好吧,叶子的回答也解决了我的疑问,那么下面,应该是叶子来提问了,你的疑惑又是什么呢?”
叶子沉思了一下,“我想问问赵警官,对于这个案子到现在为止你是怎么看的呢?谁是凶手呢?”
赵子雄摇摇头,“实话说,到现在我还是一头雾水。尽管对于八年前的林听雨,我比你们都了解,但林听雨和现在的案子有什么联系却不得而知。这样吧,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我们不知道凶手是何人,那么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推断凶手。从赵都市连环杀人案中的死者来看,杜怡静是和林听雨有一定联系的,另外在阿浩被害之前有人曾看到他和一个貌似林听雨的人在一起,而后我们得到了一张貌似林听雨的照片,招牌的拍摄地和拍摄时间,和阿浩案件吻合;再来看玉城的杀人案,刘天华,张文武,叶景荣警官都和林听雨有着直接或者间接地联系。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推断,林听雨便是凶手。但是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据我所知林听雨已经被执行了死刑。那么推断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是林听雨并没有死,他用一种奇妙的诡计逃脱死刑,而后伺机报复,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又为何如此高调呢,似乎在告诉所有人他并没有死,这对他没有任何益处。第二,如果林听雨真的死了,杀人的是鬼魂。对于一个死去的人再次出现,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我虽然是个丨警丨察,并不排斥鬼神说,但问题是,如果林听雨真成了鬼魂,并且想复仇的话,为什么不在他死后就进行呢,偏偏要选择这个时间?此外,在对于赵都市凶案的现场检查中,我发现,虽然看上去是个连环杀人案,但作案手法稍有不同,可以肯定有人在模仿另一个人作案。结合这些观点,我个人认为林听雨是凶手的观点存疑。”
2011-10-25 9:07:00
“你的意思是,林听雨并不是凶手?”杜新宇问道。
“不,我没有那么说,只是林听雨是凶手这样的观点存疑,要想解决这个疑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调查林听雨究竟死了没有,这也就是我们来玉城的目的。”
“那会不会有其他的可能呢?”王杰突然问道,他的神色有些紧张。
赵子雄不假思索,“当然有,也可能是和林听雨相关的人,打着他的旗号来杀人,以便混淆视听。但为什么会用林听雨,众所周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林听雨被判处死刑,用一个死去的人来混淆视听似乎并不明智,不如用活着的更符合情理。”
“那照你这么说,就没有人是凶手了,因为都有理由被否定”,叶子并不满意赵子雄的分析,抢白道,“会不会有这种可能有人帮林听雨复仇呢?”
“还是那个问题,如果帮林听雨复仇,为什么不在当年复仇呢?如果是为了怕让别人知道,那么现在为什么又如此高调呢?”
“这,……”,叶子一下子被赵子雄问住了。
“所以我认为,案子虽然与林听雨有关,但里面肯定藏着更多的秘密,而正是这些秘密导致了两个凶手,甚至多个凶手的出现,这些凶手的目的并不相同,甚至可能是对立的,有的凶手想告诉别人这案子跟林听雨有关,而其他的则试图隐瞒,因此这个案子相当复杂,我们面对的困难非常大。不过,解铃还须系铃人,案子由林听雨而起,那么必然也会因林听雨而终。”
“哦,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破案的关键是隐藏在案件背后的秘密?”杜新宇恍然大悟。
2011-10-25 9:31:00
赵子雄微微一笑,“没错,叶子,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叶子摇了摇头,而众人则把目光聚焦在王杰身上。
杜新宇此时才明白,赵子雄之所以安排这样的谈话,目的是为了了解更多和案情相关的情况,但更深层的方面就是为了让四个人坦诚相待,消除之间的不信任。因为从刘天华死开始,在众人中便有不信任的种子,随着张文武和叶景荣的死,这样的种子便会开花,一旦持续下去,果实成熟爆炸,那么后果可能会超出想象。而现在只有王杰没有把自己的疑虑说出,三人均默默等待。
时间似乎过的很快,王杰却久久没有开口,他似乎在考虑该如何说出口。
“我想问问新宇”,王杰开口说话了,却让杜新宇大吃一惊,“这几天你的行为怪怪的,似乎对我们隐瞒了什么事情。”
杜新宇慌忙解释,“我,怎么会?我会隐瞒什么?我们整天在一起!”
“不,我想你肯定知道那个在旅馆和玉城监狱出现的黑衣人的身份。每次在我们谈论他身份的时候,你总是装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么要紧的问题却引不起你的注意,这难道正常吗?”
真是个精明的商人,杜新宇心中暗暗称道。关于聂远的身份问题,杜新宇只告诉了赵子雄,赵子雄也没有跟任何人提起。但王杰只是通过察言观色就看出此事的蹊跷,而且在这几天里面不改色,甚至还跟自己谈心,不能不说他的心计之深啊!刚才他久久不肯开口,恐怕就是在权衡利弊。提问必然会暴露自己的心计,而不提问则有可能丧失知道真相的机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