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怪录------------中国古代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
第35节作者:
子规引月
这件事情根据学正马持正说,当时睡在哪里的是赵文卿、段国华、郭及之……
这个女鬼着实有趣!还能未卜先知,话说她生前是否有这个本事呢,应该没有,否则就不会被大老婆杀死了 出续夷坚志
日期:2013-07-19 19:33:00
34 能饮一杯无
中国人历来好酒,而且酿酒的历史悠久,人们从酒的色泽、 气味、工艺、浓淡、功能以及酿造作用等给它起了一系列美好的名字,后世我们所知的最早的酿酒大师是仪狄和杜康,杜康他酿的是高粱酒。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酒大多数是果酒及米酒,度数不高,基本上不含酒精,所以这个可以充分解释武二喝了十八碗酒的问题,因为他喝的是醪糟压榨出来的,北方一般称作为甜酒。 后来传统工艺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压榨变成了蒸馏,转变成了对酒精的提纯。
在历史的变迁中,中国古代产生了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的酒,在现代的名酒当中,有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味道甘爽滑腻,有酱香型的国酒茅台,味道酱香柔润。当然还有清香型的汾酒。
在古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当地人在女儿满月时,便开始酿酒,埋于池塘底下,等到女儿出嫁的时候,才开始拿出来供宾客享用,被称之为花雕酒,这种酒起源于六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最好的莫过于浙江绍兴的花雕酒,为什么成为花雕,是因为其储存的包装物为经雕刻绘画过的酒坛,代表了父母对女儿的良好祝愿
唐朝的 李肇《唐国史补》中说道酒有好几种名酒,他们有郢州的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而古荥阳的土窟春在宋代仍然有生产,剑南的烧春就是现在的剑南春,长安城的若下溪,下游的水用来酿酒最为妙,所以叫若下酒,所谓荆州的乌程,豫北的竹叶,说的就是若下酒,也就是现在的竹叶青。
根据投荒杂录的记载 ,新州多美酒,而南方人在酿酒的时候不用酒曲,直接把米捣成粉末然后混合野葛(俗称断肠草)的汁液浸泡再在外面包上各种草叶,做成鸡蛋的形状,然后再把它们放入蓬蒿中,置于阴凉处一个月。然后再兑上糯米,制成酒。在剧烈饮用之后,会头痛欲裂,全身汗涔涔,但是不会醉倒,原来时因为饮食当中含有毒草,南方人要喝这酒的时候,必须要烧开,用瓮装满一壶酒,用泥巴封住瓮口,然后下面用文火慢慢地煨,不然的话味道就不好喝烧好了以后,就解开盖,中间有空隙,而泥封还未清除,卖酒的人不知道酒的好坏,于是就在泥上钻取一个筷子大小的洞,然后插入一根小管,卖酒的人就通过这个小管来尝酒的优劣,这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 滴淋 市场上经常有一些无赖,空手来到集市上,尝遍各家各户酒家的滴淋 每到一家,尝完了以后都说味道不怎么样,就这样,往往也能大醉而归。
东晋时候的大才子周顗,字伯仁。酒量不是很大,每次都是差不多一石的量,晋武帝渡江以后,他也跟着来了,虽然他每天喝的醉醺醺的,却总是很遗憾,因为没有人来和他对饮,所谓酒逢知己,棋逢对手,忽然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以前的故人,这位故人在未渡江之前和他喝过酒,大才子非常高兴,准备了两石酒,说要不醉不归,两个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着,不知不觉两个人都醉的不成样子,等到周顗醒来的时候,他的那位朋友已经喝得肋侧腐烂,死的不能再死了。
关于这个大才子,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叫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讲的是王敦作乱,王导带着王氏家族一大清早跪在宫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刚巧看见周顗进宫,王便希望州能够给王家讲讲好话 于是说 :“伯仁,我王家一百多口拜托你了”结果周顗没有听见,等到周顗从宫里面出来的时候,已经一步三晃,醉的很厉害了,王导和他打招呼,周说今天杀了叛贼逆子,换个大点的大金印戴在身上,周回去以后写了一封信给武帝帮忙求情。王不知道这件事,心里面对周见死不救衔恨不已。
后来王敦总理朝政,见到王导就说:“ 周顗和戴若思是代表南北的两大才子,不如招进来,做个大官如何 ”王导不答。 王敦又说 :“那做个小官总可以吧。”
王导还是不答。 王敦又问:“ 既然部位我们所用,那干脆杀了”王导依然沉默。于是周戴都被杀了。
后来王导在中书省整理文件的时候,看见了周顗写给皇帝的奏折,有极力为王家求情的文章,才知道,周是一直在维护他,只不过表面上没有体现出来而已。王导万分悔恨,回家以后,他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九泉之下,我有何脸面来面对这个良友。”
日期:2013-07-19 21:28:00
隋朝恭帝义宁初年,有一个县丞 ,本来是官宦人家的后代,年少的时候,小伙子人长得很不错,而且遗传了祖上好读书的风气,当地人都称赞他一定能够光宗耀祖,。可惜事与愿违,此人长大以后,整天整夜沉湎于酒中,无酒不欢,老了以后,这种情况更加厉害,每天这个老头都要喝好几升的酒,而且几乎从来杯不离手,很少有清醒状态下的他,最后。他终于患病了,突然,从他身体里传来了一种恶臭,方圆好几里的人们都能够闻到,这还不是刮风的时候。附近的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睡觉,无论什么时候都捂住脸,尽量少出气。味道实在难闻啊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十天左右,终于,这个人死了。后来有人专门就这件事写了一篇劝人不要再喝酒的文章 说:“饮酒过量害死人,能让人混混沌沌痴痴傻傻呆头呆脑懵懵懂懂,这位县丞以自身的经历,临死之前发出的恶臭,警示我们,喝酒可以把人喝死的啊 ”
隋恭帝杨侑,不过是个傀儡皇帝,在位仅仅半年,就被李渊逼迫退位,封为希国公,所谓的义宁初年,我看可以改为义宁初月了。
张华善于酿酒,他酿造的酒,用煮蔷薇的水来浸泡酒曲。酿酒的芽米取自于西羌,而酿酒的霉谷来自于北胡。北胡地区生长一种指星麦,说的就是在农历四月,火星出来的时候,将麦子收割后。蘖芽用水浸泡三个晚上。在第四天早晨公鸡第一次打鸣的时候,拿出来酿酒,此时的味道是最纯正,酒香飘逸,持久,酒味甘醇清美。因而把这种麦子又叫做被称为“鸡鸣麦”。 如果你喝道嘴里去,含着不咽下,那么这种酒可以把你的牙齿全部泡得松软,如果你不慎喝醉了,必须要过一段时间将你翻转一次,要不然的话,会将你的肝肠内脏全部腐蚀烂掉,所以当时的人又把这种酒叫 :“消肠酒”
还有人也说了:“ 喝了它会让你长宵欢乐 ”
这家伙明显是利用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混淆了两个同音字 ,虽然同音,但是意思却千差万别。张华发迹以后的一天,他的发小前来看他,张华很高兴地留他坐下来吃饭。并且请好友品尝他最新酿造的酒,两个人畅叙着童年的往事,不知不觉都喝得大醉。因为张华经常喝这种酒,于是他晚上经常是要家人仆他翻转过来的。再调过去,一直到自己酒醒了才停下来,这一天,家人按照往常一样反转张华,但是张华的好友却没人照顾。一直到天亮都没有醒过来,张华叹息地说,我这个朋友肯定是死了的。伤心不已。等到到朋友睡觉的房间一看,就果然穿过了朋友的肚肠,床下,满地满地的都是流出来的酒水。
俗话说,酒肉穿肠过,张华的朋友不知道自己过得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啊!
古代北魏时期,还有一种很出名的清香型的白酒叫桑落酒,不过这种酒的制作方法已经失传了,据说现代有人在《齐民要术》里面找到了此酒的制作方法,此酒的来源是诗经里面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说的是桑叶凋零之时,也就是北方农历九十月之间,取井水酿酒。而北齐时期的河东汾阳的汾清酒更是作为皇家专用酒。魏晋以来,文人骚客都喜爱桑落酒
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这是大诗人庾信的诗句,志明了来到此地,非得要喝道桑落酒不可。而后世庾信的大粉丝李白,也对桑落酒推崇备至,包括桑落和汾酒在内的酒,都被称为河东酒。古代甚至有天下美酒出河东,河东美酒出汾阳的说法 (这个我没有考证,存疑)
元朝有个叫宋伯仁的,在他的作品《酒小史》里,记载了一百余种酒,这些大致是包括了春秋到元代的所有名酒,本草纲目和镜花缘也记载了不少酒,看来古人很多好酒之徒呀
小时候读书,唯一记得关于酒的诗句就是路人遥指杏花村,至于绿蚁新醅酒。每次想到这句,都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冰天雪地的寒夜里。那时候读《楚留香传奇》,很喜欢其中的酒鬼胡铁花,喝醉了酒,天真洒脱才会让世人一览无余。越王勾践在破吴前的誓师大会上,有人送来了美酒,但是酒太少,于是越王勾践下令将酒倒在河的上流,酒漂流而下,于是大家都喝到了酒,这就是所谓典故“箪醪劳师”,即忽悠了士兵,有拉拢了军心。说起喝酒,还不得不为那位让梨的兄弟表示哀悼一下。其实我一直在想,庄周之所以梦蝶,醒来迷迷糊糊,那那倒也是喝醉了酒么。
古代那些酒士,喝酒还是很讲究风雅。亭台楼榭,竹林幽风,花前月下就着清风 细雨 先举杯洒在地上,敬大地之神,再敬主人。古代的刘伶,嵇康 李白 等都是酒中名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区区李白排名第六而排名第一的是称李白为谪仙的贺知章。杜甫应该也好喝酒的吧,难得看见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有如此豪迈的诗篇来描述酒中八仙
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辆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 大笑三声 我去也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