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离婚女人对婚姻及有关于此的反思》
第22节

作者: tendercharm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另外失衡太多就及早止损呗,我咱三强调要学会爱自己,这样即使失去了别人,也不会那受打击。我感觉越懂得爱自己的女人越有吸引力,越光彩照人。
  相比而言,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女性比起国内女性自主权更多,活得潇洒一些。我觉得一个是人家没有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的压制,一个是人家的法律对维护妇女权益及性别歧视都有一定的保障,而且很多落实到了实处,执行力也强。(当然也有不如中国的,比如某些阿拉伯国家,那些阿拉伯国家的女性自己是不是觉得不公。我就不懂了)。
  比如对待男人外遇的问题上,女人是不是该离婚?据我所知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外遇很难取证
  2,几乎难以获得精神赔偿

  3,除非自愿,即使男人犯错,法律也不支持净身出户,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也许与我国经济背景有关吧)
  4,即使判决了,有时执行力不够
  一个正常人做一件事情,一般都是考虑投入与产出比的,当然你说为了争一口气,我宁愿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干这种得到很小利益的事情,那是你自己的事。我是不愿意干这种得不偿失的的事情的,浪费我时间,直接止损了。也许有人会说我觉悟不高,呵呵,那就觉悟不高吧,面包比理想重要,这就是现实。
  日期:2011-12-16 13:01:16

  另外,觉得普通女人最好别太强势了,和男人相处的时候,说话不要那么压人(如果独立但不压迫人,也是蛮好的),不要命令式的或颐指气使的。
  根我观察,大部分男性是吃软不吃硬的。所以与男人相处多数时候示弱比强硬好。以柔克刚感觉就是以退为进的手法(呵呵,貌似《孙子兵法》在婚姻感情里也可以应用呢,我们的老祖宗关于人际关系的很多总结满有道理了),一个女人要能进能退,进退自如,尤其和男人相处的时候。有的女人又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又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其实达到目的就可以了,方式不太重要。
  日期:2011-12-17 21:08:44
  转载---价值观与性格
  性格不合,其实不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价值观,是决定和与不和的基础。而性格,则决定冲突的烈度。可以把性格视为价值观冲突的“修正系数”。
  价值观不合,双方性格却很和谐的也有不少,其冲突烈度会小很多。甚至,婚姻可以长期维系。因为影响婚姻的参数很多,若冲突少,孩子,亲情,责任等等参数,可以提供婚姻继续下去的动力。这样的婚姻,即使不是“最幸福”,也能叫“幸福”。但价值观不合是个非常麻烦的事,若再匹以不那么和谐的性格(性格和谐的也是少数),冲突频繁而烈度强,这时所谓宽容忍耐责任都不顶用了。

  所以,防范关口要前移。在走入婚姻前就要弄清价值观和谐与否;价值观不合的,要果断避免。

  日期:2011-12-20 13:01:50
  最近看《明朝那些事儿》,诸多感慨,除了对人性更深刻的理解之外,对其中讲述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那部分,印象深刻,联系起现实引起了我的思考。
  看过各种各样的感情婚姻的故事:平淡的,极度痛苦的,纠结的,晒幸福的等等(幸福的人一般不会深入思考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得感谢那些痛苦的经历了)。看多了感觉雷同的多,引起我思考的不只是现象了,更多的是背后的原因了,而这些原因其实都与哲学心理学相关,所以才有了对哲学了解的兴趣。
  哲学是世间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够厉害,理论上什么学科(不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是)都可以搞得定的。现实生活中,感情婚姻,学业事业工作人际及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归根于哲学问题,这是我现在的深刻体会。那些都是现象,最终的武器就是哲学思维。

  很多时候人容易陷入具体细节纠缠不休,其实要学的是思想和决断力,这才是学习的关键。否则永远只会就事论事,不能触类旁通。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行动,才会无往而不利,做到对一切宽容了,因为这基于自己的思想和信仰的强大。
  让我们从《明朝那些事儿》来看看中国哲学的奇葩---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典故,是否能从中受到启发?
  王阳明年轻时一心想成为圣贤。成为圣贤就要悟道(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则,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间所有的一切,可道看不见摸不着,悟道不能教也教不会,只能靠自己)。他用了若干年实践朱熹的“格物穷理“。(深度研究事物,以获取其中所有道理),格了若干年啥也没弄出来,开始怀疑朱熹理论的正确性,最终经过自己的思考某一天顿悟了,提出了自己的心学。
  初看王阳明,傻乎乎的,但在他糊涂的外表下,有着无尽的智慧。他总是在奇怪的地方,提出奇怪的意见,做出奇怪的事,但最后却都被证实是正确的。他的这种可怕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哲学,他和古往今来的所有哲学家都不同,他的哲学十分特别,就如同吃饭的筷子和挖地的锄头,随时都可以用,随时都有用处。典型的两次应用就是:江西剿匪和评定叛乱。
  江西剿匪对王阳明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那时他已成为了哲学家。那帮赣南土匪们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突破的机会。王守仁发现光懂得哲学是不够的,整天谈“心学”没有什么效果,“心学”并不能打跑土匪,他隐约地感觉到,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成功立业处事,还需要另一样神秘的工具。在江西两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王守仁逐渐找到了这件工具,并且熟练地掌握了它,这件工具叫做“知行合一”。

  王守仁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深的处事和生活智慧。领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谈理论和哲学,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光凭说教和四书五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让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有了平叛的志向,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平叛策略,这就是“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无往不胜的哲学和智慧。

  另一个实例是王守仁孤身一人,在没有朝廷援兵的情况下,凭着对形势的判断和自己信念的感染力,收拢游民散兵。评定叛乱的故事。王阳明一介书生,手无兵丁,平叛却无往而不胜,就是他能看清对手和自己的真实,知己知彼,被王阳明运用到了极致。

  日期:2011-12-20 13:20:12
  就我个人的理解,知行合一体现了哲学上看问题的方法:客观历史地看待人和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明白了道理,也要运用切合实际的策略实践(注意实际两个字),知己知彼,这很有现实意义。
  比如不少人说过:道理都懂,可实际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或者想得到做不到。我也曾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到底什么原因呢?现在感觉就是知行不合一了,或者没有真正懂得道理,或者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脱离实际了,为何会这样呢?“知行合一”对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就是自己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自己首先要信!要让别人信任你的观点,自己先得验证这个观点!不是光听来的就信了(像传声筒一样)。如果自己的判断决定对他人他事,反过来用到自己身上,自己尚不能接受,那就说明自己的判断决策是错误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