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的对头》
第47节

作者: 桐子坨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2-9-1 8:48:00
  66、我问六叔:他们哪去了呢?
  六叔说:进去了。
  听得我稀里糊涂,我说:进去哪里了?
  六叔说:这个庙之所以叫做水府,是因为庙内有通道进入到地下阴河之处啊。他们进入阴河去了。

  我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去取一株药材要5个精壮汉子,原来是要去地下阴河。
  这时,兽医跟锡陀说话的声音大了起来,兽医说:锡陀,依你说,天下武功,有以静制动,有先发制人,有以柔克刚,那你觉得哪种最厉害?
  原来他们在讨论武功,锡陀说:这也谈不上哪一种厉害不厉害,要看个人修为和他所碰到的对手的修为。
  兽医见锡陀没法给出他满意的答案,就走过来问六叔:六叔,您觉得哪一种武功最厉害?
  六叔深深的吸了一口烟,说:我年轻时所学甚杂,各种武功均有涉猎。但有一次在华山和人论剑,有人用黯然销魂掌破了我七十二路空明拳,后来我改用降龙十八掌,只见那人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却是六脉神剑,又胜我一筹。由此可见,天下武功相互克制,玄妙至极。谈不上哪一种最厉害。
  我等四人均被六叔这番话镇住了,华山论剑、黯然销魂掌、空明拳、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这都是金庸小说中的名词啊,难道是真的?这梁六叔居然见识过?

  兽医说:没想到六叔武功如此精妙,连小说中的武功都练会了。显然兽医不相信他说的。
  锡陀突然笑道:六叔再跟你开玩笑呢,他刚才说的是石头剪刀布而已。
  我等一阵大笑,这个梁六叔看起来冷冷淡淡,没想到这么风趣。气氛一下好了起来。
  我们五人在车旁边抽烟边聊天,不知道过了多久,六叔显然兴致极好,正在跟我吹嘘他年轻时候“拳打南山老虎,脚踢北海蛟龙”的英雄事迹,突然,地下一震,地底下传来一声低沉的闷哼。六叔紧张的看了看表,说:怎么回事?怎么还没回来呢?
  我说:六叔,要不我们陪您下去看看?
  我这种“乐于助人”性格,在我的人生路上再一次显示出“威力”。
  梁六叔默默的低头想了想,说:今天请你们四人前来护法,不该让你们涉入险地,我自己先去进去看看,如果半个小时后我没有消息上来,请你们将进口封好,速速离开此地。

  这是在安排后事啊,看来这地下阴河六叔早就知道凶险异常,我心想:你们要是上来不了,这3辆路虎就白白的丢在这里不要了?车子在这里人不见了,等天一亮,别人就会奇怪来寻,六叔这个后事安排的也是乱七八糟。最起码把三辆车的钥匙给我们,让我们先填好进口再把车子开走,这样才万无一失嘛。哎呀,我怎么能有这种想法呢?
  我说:六叔,您听我说一句,我们现在还有5个人,彪子和兽医守在这里,我和锡陀陪您进去。万一有什么事情,就请兽医去前面我同学发哥家里,叫这里乡亲来帮忙救人。
  兽医瞪眼道:发哥?发哥家里是在这里吗?
  其实兽医也曾来过发哥家,但是现在黑漆漆的,他并不知道这里往上游走3-500米就是老同学家里。(此发哥非彼发哥,只因他名字中有个发字,为人又豪放不羁,我们都称他为发哥。)
  我和锡陀在太白山曾共同涉险,锡陀身手不凡我是很放心的,但是我不敢让兽医和彪子下去。
  六叔说:没想到你竟是此地之人,如此甚好。那就有劳二位跟我走一趟。
  说着,他打开车门,从车内拿出3个背包,一人一个。背包有些分量,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六叔又从车内取出三个探灯,我们戴在头上,推开庙门,向里走去。

  只见庙内凌乱不堪,到处都是破转乱瓦、横梁断垣,四面墙上隐约有些花纹,想必是以前绘在墙上的图案。我们绕到庙后的一块空地,只见空地中间,黑黝黝的一个空洞,旁边堆满了泥土砂石。
  走过去一瞧,原来这空地中间是一口井,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封了起来,怪不得我以前来庙内玩耍的时候没见过。现在被小梁总、科四他们重新启封,这口井估计就是通往水府的通道。
  探灯照去,只见一根绳索系在庙内的一块巨石上,另一头垂入井内,六叔双手抓绳,一下子就溜入井内不见了。我看那绳子只有小指粗细,要是我的话,抓都转不稳,怎么下去呢?锡陀四处看了看,找到一根小木棍,他将木棍在绳子上绕了几下,用手试了试,说:你抓着这根木棍下去即可。
  我双手抓住棍子两端,绳子缠绕在棍子中间,由于绳子和棍子之间摩擦的作用,我下降的速度很平稳,不久就到了井底。井底约有半尺来深的淤泥,但是却没有井水,旁边有一个半人高的横向通道,我靠边站着,告诉锡陀我到底了。
  锡陀一手抓绳,簌的一声,像是从高空落下来一般,双腿微微一弯,便站稳了,可是他溅起的淤泥却扎扎实实弄了我一身。

  横向通道内灯光飘动,六叔来不及等我们,一个人在前面开始探路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