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传国玉玺与东陵》
第25节

作者: 二两米酒
收藏本书TXT下载
  皇上喜欢道教后,就会每天在皇宫打坐或是开炉炼丹,这些都是会产生一个烟云飘渺的工作环境。还有一点,因为垫高了东北的位置,皇上就有了大量子嗣,所以他也认为那个位置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皇家园林,就是史上著名的“寿山艮岳”。
  这座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于一身的著名园林,主体建筑是用了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堆积起来的,另外也放养了众多珍禽异兽,是中国第一座野生动物园。这些材料的收集过程就是著名的“花石纲”运动,寿山艮岳有两种石材最多,一种是太湖石,另一种是炉坩石。
  太湖石的特点就是“皱、漏、瘦、透”,是文人特喜欢观赏的一种东西,也是一种收藏品,做为拥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赵佶当然就很喜欢这种东西。重要的是炉坩石,这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遇水就会冒烟!也就是说下雨了就自动冒烟,不下水时倒两盆子水一样的也会冒烟!
  艮岳毁于靖康之变,金人到了这里之后,摧毁了这座园林,老百姓也冲到了这里,把这里的动物全杀了吃肉,遍地名花异草也就踩成了残枝败柳,那个种花的盆子可全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瓷官窑啊,那时全是当垃圾处理,砸烂的不计其数,现在一个就值几百万。
  金国第四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阿城迁到了北京,就把这里的石头搬了一些运到了北京,修建了一座园林,就是现在的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大家可以去看,一到下雨天,那石头全都真的在冒烟。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赵佶所画的《瑞鹤图卷》中所画的皇城,内有烟雾很有可能是皇宫大内中本来就有这种现象。而且周辉在《清波杂志》强调“汝窑宫中禁烧”也暗示可能有别的窑器在宫中烧造,因为他本来就有这种气氛嘛,所以我的推测是北宋官窑窑址开封外面老找不到,极有可能就在皇宫大内。因为这里的烟雾除了生火做饭,开炉炼丹,石头冒烟之外,还有可能就是,皇帝老儿也在宫里烧瓷器!

  日期:2012-8-9 16:27:00
  来者不善!
  但是,黄河在中国历史上老泛滥,我们的这位母亲已经把曾经的“汴梁梦华”埋到了十米深的黄土之下。现在的开封新城也普遍低于黄河河床约十米,两下一比,有大量河水的黄河就在北宋老城二十多米高的位置。
  现在的考古专家在开封考古都是小心翼翼,挖深了可能会出现管涌,黄河水要是倒灌进来,开封城可就麻烦了,我估计开封在这个问题没解决之前,地铁都是根本没可能敢申请修的,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向国家申请要修地铁,好像没开封什么事儿。
  北宋官窑少有传世,一是因为时间短,少量就极少,再一个就是那时的战争频发,瓷器很容易收受到破坏。现在如果是有发现这种官窑特征的器物,大多数专家的方法可能是先把它与南宋官窑特征对比,如特征都一样,但是胎厚或是工艺粗糙一些的,就可以定为北宋官窑器。
  说完北宋,我们再说南宋。南宋官窑给我的第一个印像是精致,它的成品有玉一样的光泽,表面因为时间的积累的一层幽幽的莹光,十分的精美,多青白色,我还见过一个茶绿色的官窑小把杯,也是像玉一样的质感,十分漂亮。
  我们先看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是一位牛人写在墙上的,我们先不讨论那时的政治情况,但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南宋的皇帝们还是很怀念故土的。南宋的第一皇帝就是康王赵构,他是在繁华的汴梁长大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大城市高档住宅区长大的孩子。他对自己曾经的事情还是很怀念的,这些东西也体现在瓷器上。我们注意,南方主要的越窑瓷颜色要比汝窑和官窑深得多,在《武林旧事》中,就那是最多记录汝窑的那个文献资料中,讲的就是有一个官员给高宗贡上了一批汝窑器。但汝窑的工艺复杂,烧造是很难的,但是官窑相对容易一点,高宗渡江时也带有大批瓷器工匠,再结合南方现有的瓷器烧造原料和技术,很快就重新烧出了官窑瓷,这就是修内司窑。

  修内司窑的特点是精致,釉厚,胎比较薄,北宋官窑是也是釉厚,但胎也比较厚。修内司官窑我们要是把它摔碎了看,就能发现它的一个特点,中间是青灰色,内壁与外壁瓷化,很像我们吃的那个夹心饼干。
  郊坛官窑与修内司的外部特征差不多,主要是垫烧痕上有点不同,两种窑都是垫烧,修内司的窑具比较精致,所以烧痕比较规整,郊坛的就比较粗糙。还有胎质,就是那个夹心饼干中间的那个夹心,修内司的心色比较深,而郊坛的比较浅。两种瓷器因为胎土色比较深,一旦口与底露胎,因为高低外的炉火温度不同,口与底就会出现两种呈色,我们称之为“紫口铁足”。同时他们的釉也很厚,出炉是因为温度迅速变化,它们的表面就会出现裂纹,厚釉的裂纹稀少,薄釉的裂纹细密,大裂纹因为的杂质进入会成黑色;小裂纹太了,杂质进不去,但时间成了会有空气进入把它氧化,所以呈黄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丝铁线”。

  这两个特点是官窑的典型特征,但不是绝对特征,也有很多官窑没有这两个特征出现。真的同时拥有这两种特征的瓷器,就是另外一种名贵瓷器品种,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日期:2012-8-9 16:30:00
  清仁宗嘉庆四十五年《七修类稿续》有这样的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还且一节,也是清代的,《处州府志》说: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及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这些讲得是个什么事儿呢?我给你还原一下,说是在南宋时期,处州有个姓章的老头,处州在哪呢?就在今天的浙江丽水。老爷子是个做瓷器的,这也不是瞎胡勒的,子承父业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嘛,要不为啥两个伢崽儿都是做这一行的?老爷子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章生一,小的叫章生二,老爷子的两个儿子分家之后,每人都有一个窑,哥哥的就叫哥窑,弟弟的就叫龙泉。

  哥窑目前还没有发现窑址,谁也不知道它的位置在哪,但是它有作品传世,与南宋官窑十分相似,很多甚至一模一样。龙泉窑是一种青绿色的瓷器,如果我们看到两种瓷器的实物,大家马上就能看出,哥窑和龙泉完全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至于哥泉是怎么来的,传说是这样的:说兄弟两人烧的东西都很好,各占一半市场,但是这个弟弟心术不正,想自己垄断赚大钱,于是就下阴招黑他老哥。于是在他哥的釉料缸里放土,或是出窑时往他哥的瓷器上倒凉水。我们知道,瓷器刚出炉时是热的,一受凉马上就会炸口的。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弟弟的水倒上去之后,裂倒是裂了,但是没炸,只是在釉面上开了些裂纹。他老哥把东西放到炭黑水里一泡,再捞出来晒干,那些裂纹就成了一条条优美的黑线,那些细纹也就氧化发黄,就也成了“金丝铁线”。这些东西一上市,因为造型十分新颖别致,大受欢迎,声名远播,一直传到皇上那里去了。皇上一看,确实不同凡响,于是定为官用之物,他老哥因祸得福,也就发了大财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