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楼主第一次在鬼话上看到饕餮娘子时简直惊为天人,后来又读了莫言斋,千妖百鬼,鱼馆幽话,人间寺,闻香榭等等等等有关仙妖狐鬼的中短篇故事,非常非常喜欢这种题材,简直百读不厌。
最近文荒了,于是索性自己写一点。楼主文笔有限,第一次写文,只要有人喜欢我就绝对不坑,没人看的话就当自说自话写给自己看。
当然,还是非常非常希望我的文有人来看的.....
不说废话了,先上第一个故事
北国客栈之 状元榻
日期:2013-05-10 16:57:00
题记
长安城永宁门附近的集市旁,新开了家北国客栈。老板姓孟名赫,是个身姿富态的中年汉子。孟老板天生一张笑面,对谁都和和气气;也不似别的客栈老板那般愿意与客人计较价钱,平日里便在前厅一坐,与客人天南海北地闲聊,兴致所及,更是免了所有人的酒钱。时间长了,都道北国客栈的掌柜的性格豪爽,颇有豪侠风范。
孟老板有一女儿唤作孟颜,及笄年华,一张脸俏生生的煞是好看。这孟颜人小鬼大,小小年纪能把算盘打得上下翻飞;又兼性格开朗,常能将客人逗得开怀大笑。平日里客人多的时候,两三个大人都应付不过来的光景,这孟颜竟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来客栈打尖住店的过往行人,无不夸赞孟老板生了个好女儿。
北国客栈除了老板豪爽外,还有一样格外吸引人,那就是——床。北国客栈的床,凡睡过的客人,无不交口称赞。更有城中大户,三番五次想要出大价钱买下一张,都被孟老板婉言谢绝。说起来,这床也无甚特别之处,不过是四尺见宽、六尺见长的一席之地,铺上三两床棉被,四周用帷幔挡住,与一般客栈别无二致。然而奇就奇在,北国客栈的床,每一张都由不同材质制造而成。有雕花的黄杨木床,有砖垒的土炕,还有藤条编制的吊床,理石裁出的石头床等等。但不论什么材质,这床的舒适程度却好似符合所有人的品味。渐渐的,北国客栈的名声越来越响,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日期:2013-05-10 16:58:00
状元榻
正值二月,新一届的科举考试即将举行,因此近来长安城中好似一下多出许多人来,客栈驿馆都住得满满当当。
这一日上午,孟颜正堂前堂后忙得不可开交,可孟老板却依旧搬把藤椅坐在店里跟客人闲聊,一点没个当掌柜的的样子。
“爹!你就不能过来帮帮忙吗?”孟颜一边手头飞快地擦着桌子,一边嘟着嘴抱怨。
“有小颜在,还用为父的插什么手!”孟老板笑眯眯地回道,“小颜,去给为父冲壶好茶来,为父有些口渴。”
“要喝茶自己动手去,没看我正忙着么!”孟颜没好气地回父亲一句,可还是麻利地奔了后厨去,一会的工夫就端出一壶烧得滚烫的开水,又取了茶叶,泡开了之后,端到父亲面前。
“伙计,拿酒来!”茶刚端上,就听有人站在门口高声喊。回过头望去,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边喊一边蹒跚着脚步往客栈里走,不想却被门槛一下绊倒,摔了进来,看他口齿不清的模样,许是已经喝了不少。
“这不是王公子么,怎么醉成这样。”孟赫看着倒在门口的年轻人,赶快起身走了过去,将他扶了起来。
“孟、孟掌柜,给我来、来两坛好酒!”姓王的年轻人醉得已经舌头打结,但还是紧攥着孟掌柜的衣袖讨酒喝。
“省试在即,王公子还是别喝这么多了,一切以考试为重啊!”孟赫一边搀着这王公子往里走,一边劝道。
“哼!都说孟掌柜胸襟开阔性格豪爽,我看也不过是个见人下菜碟的凡夫俗子,怕我没银子付酒钱么?大不了我换一家吃酒去!”年轻人袖子一甩,挣脱了扶着他的孟赫,踉踉跄跄地又往门外走去。
孟掌柜苦笑一下,赶忙又快走几步,扶住随时都能摔倒的年轻人,一边把他往屋里带,一边说道:“怎么会怎么会!酒还不有的是,王公子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便是了!”这边又给孟颜使了个眼色,孟颜心领神会地从台子后边取出一个酒壶,往杯子里倒了些,赶忙拿过来,喂那王公子喝下。不一会,那王公子就睡着了。
孟赫把这王公子扶去房里休息,出来时已累得满头大汗。他一边用袖子抹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喊孟颜给他拿些果子吃。
坐在外间厅子里的客人见那年轻人已被安置妥当,无不摇头叹气,全都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孟家父女在此开店原没有几年,只知道这年轻人经常如此醉醺醺地来店里讨酒喝,还常如刚才那般出言不逊。但每次酒醒后都如换了个人般谦虚有礼,全不似那泼皮情状。后来渐渐熟悉,知道他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就住在城中的太学里。只是眼见这科举将至,此时不是应该埋头苦读以求取功名的吗?这王公子为何还在这喝酒耍闹呢?店里其他客人见孟家父女一脸的疑惑,便七嘴八舌地讲起了王公子的身世。
日期:2013-05-10 16:59:00
便七嘴八舌地讲起了王公子的身世。
这王公子本不是当地人,多年前与寡母王李氏一起搬来长安。据说王家在故乡本是个大户,谁知王公子五岁那年,王家老爷因为做生意得罪了当地恶霸,于是被栽赃陷害,被冠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王李氏上下打点,几乎散尽了家财,才将丈夫从狱中救出。但这王老爷在狱中受了刑,又没及时医治,出狱后一直卧病在床不见好转。就这么拖了一个多月,竟撒手归西了。
王李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守着所剩无几的家财,还要应付时时来闹事的地痞泼皮以及觊觎家产的叔伯兄弟,日子过得煞是艰难。可这王李氏也算是名烈妇,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把儿子拉扯到大。这王公子也争气,三岁能识字,八岁就能熟练背诵四书五经,十二岁时便通晓诗词歌赋,连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都称他为神童。
王李氏本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妇道人家,但她却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儿子在读书方面又如此有天赋,于是她几乎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供儿子读书上。于是在王公子十五岁时通过州试以后,王李氏便变卖了祖宅,带着所有家财和儿子一起搬来了长安,希冀儿子能上最好的学堂,受到最好的教育,在科举考试里拔得头筹,光宗耀祖。
哪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第二年的省试,王公子非但没有高中,甚至连名次都没取得。然而王李氏并不灰心,她觉得儿子年龄尚小,许是还没习惯这异地的生活;况且来日方长,以儿子的天赋才华,衣锦还乡只是迟早的事。现下的要紧事,便是给儿子找位好老师,好让他的见识和学识更进一步。恰巧王李氏的一位远房表亲曾在大明宫里谋过差事,在这位亲戚的打点帮助下,又花了不少银钱,王公子突破层层关卡,最终在满是达官贵人之后的太学里,谋了个旁听生的席位。
王公子虽然年龄不大,但也明白母亲为了他的事费了不少心思,便愈加刻苦努力读书。可惜天意弄人,第二年的省试,王公子又没能谋取任何功名。如此过了整整五年,每次考试前母子二人均是信心满满,但结果却如一盆冷水般,从头顶灌到脚底。王公子初来长安时,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虽然知道母亲用心良苦,自己应该努力读书,但毕竟还只是个贪玩的孩子,面对京城五光十色的诱惑,没法一点也不分心。现在他已是20岁的大小伙子,苦读了这么多年却无任何成绩,任谁都会心灰意冷。加上母亲王李氏对他要求严格,每日除了读书外,并不允许他参加其他活动。逐渐的,王公子就产生了些叛逆的念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