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莲——那一段纠结的情爱与利益》
第49节作者:
清秋子 若川恼恨自己先前低估了“情况”,以为虚报发票不过是小玩闹,来鳖场之后,总在疑心小郭是否挪用了大宗钱款。其实想捞钱的人,哪会那样子蠢?从账面上硬拿走钱,就等于自己找死。所有的黑钱,都是在冠冕堂皇的账面上流失的。小公司的职员是如此——如他的同事们,更大的人物也会这样做。公司的账目,是个既大而又漏洞多多的堤坝,给人看的是固若金汤,看不见的则是千疮百孔。虚报冒领,不光是能改善小人物的生活,也能成就大人物的体面。小郭的这种搞法,放大了,搞成千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最可笑的是,自从他若川到了鳖场,天天特工一样盯这盯那,没想到,机关暗道就在熟视无睹的磅秤上。这真是,笑人愚蠢者,自己也是个蠢!
若川在窗口呆了一阵,又推磨似地在炮楼上转起了圈子。想想这事情真是棘手:若将情况报上去,鳖场即刻就会天翻地覆,老板定然要赶走小郭。在这点上,若川又多想了一层:若是小郭一走,几个湖南籍工人即便不随他走掉,愿留下来支撑,一时又到哪里去找顶替小郭的人?
几千只鳖,眼下已经长成,下月就要上市去售卖,批发的销路全握在小郭手里。小郭一走,鳖场马上就是个死!这几千只“鳖少爷”要是卖得不顺畅,一旦有个病祸,自己一人怎么收拾得了?鳖场若是就此歇业了,银行贷款又怎么还?资金链一断,势必会危及公司前景,老板在恼怒之下,肯定要找个人来担罪,那样的话,他白若川又怎能脱得了干系?想想自己,原本不过是想跑来逍遥,却要担起这天大的罪名,岂不冤枉?
在炮楼上踱了半晌,若川才渐渐平静下来。想来想去,只有将此事压住不报——忠不忠于老板,已经顾不得了。事情若是摆不平,那震荡可就太大了,没有哪一方面能承担得起。只能由自己出面,警告小郭立即罢手,倘若能吐出一部分钱来更好。无论如何,要将这鳖场维持下去,只要鳖场还在,哪怕奄奄一息,于大家就都是好。若川至此才明白:为何世上有那么多混饭吃的人,就因为前途命运所系,不能不混,与人品道德其实无关。于是,若川也就不再烦躁,静下心来,把要说的话都斟酌好了,准备隔天就跟小郭摊牌。
(待续)
日期:2011-11-27 18:41:58
继续看文丨革丨老电影。文丨革丨中的文艺,不能简单以“只有八个革命样板戏”来概括,文丨革丨文艺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还是很有研究头的。今天看新版《年轻的一代》,这是四人帮在上海的得力人物徐景贤写于文丨革丨前的一个话剧,在文丨革丨前拍成了电影。是写一个“自愿在艰苦大西北干革命”的地质队员,以及对青年的“思想教育”问题。
文丨革丨一起,这种“十七年”电影当然被禁。我是在学校看的,是学生们自己偷偷拿出来放映的,当时看后极受感动。后来大约在1975、1976,上影又把它拿来拍了一遍,是为新版。
新版是彩色的,有几个奇特之处:1、老版的反面角色,贪图上海生活方式的一个年轻人,是我当时心目中的偶像达式常演的,新版居然还是他,别人演不出那种“民国范儿”来。2、正面人物的老母亲,是由张瑞芳饰演,当年在重庆演话剧《屈原》,张瑞芳饰演婵娟。不可思议,在文丨革丨中她竟然演了个革命老太太。3、女主角是李秀明饰演,当年她演《春苗》,红遍全国。4、老版男一号,是由杨在葆演的,杨当时有问题,所以老版不能再放了,就拍新版。5、这个新版一出来,就遭遇尴尬。因为故事背景是文丨革丨前的,于是辽宁的“太子党”文人在报纸上发难,说电影“美化了十七年”。要不是上海是后党基地,恐怕有人就会遭殃。后来可能是经过协调,辽宁也不批了,电影也不放映了。
该电影充满革命口号,漂亮女主角一心想到新疆去务农,令人热血沸腾。可是,生活却很严酷,上海知青后来在新疆的遭遇,不说也罢。
日期:2011-11-27 19:17:41
吃罢夜饭,若川抽空去了一趟老屋。白天在镇上,若川想到自摔伤之后,叨扰六莲一家之处真是不少,光是六莲送汤送粥就跑了五、六趟,这人情总要回一下。于是,就在镇上商店里买了两瓶广东米酒,还有两盒巧克力,打算给父女俩送去。到了老屋,却不见六莲,只有吴老伯一人坐在廊下,独自在听收音机。
见若川来,老伯连忙让座,又起身砍开一个红椰,请若川喝椰子水。老伯眼花,过了一会儿,才看到若川是提了东西来的,就问:“这是什么?”待若川讲明来意,老伯把头摇得波浪鼓似地:“乡下人家,不要讲那些礼数,邻里相帮,不足为怪。你把东西拿回去退了吧。”若川哪里肯,就说:“老伯,这一点心意,算不得什么。再说这东西出了门,商家如何肯退?您还是收下。”老伯说:“我历来无功不受禄,你不要破了我的例。酒我决不能要,你买给六莲的糖,留下就留下吧。”若川只好答应把酒提回。他四下看看,六莲不像在家的样子,想问又怕唐突,于是就陪着老伯乘凉。
老伯谈起乡下的民风,很有些感慨,说:“这些年,乡里的人情也淡了许多,你若帮了别人,倒像是有所图似的,人心早隔了一层。”若川也有同感,说:“城里就更是了,若讲人心纯朴,还是乡下好些。”老伯说:“那当然。不过乡下的日子,也太难了些!”若川就问:“政府就没有一些救济么?”老伯冷冷哼了一声:“下面的和尚,能念得出什么好经?我们这里穷,上面的各种扶贫款是年年都有的,到了下面,村干部总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啵?三亲六故,一下就瓜分完。还有挪去干别的事的,随便安上一个名堂便可,村民哪里能知道?”若川不相信似地说:“真的这样?”老伯说:“你想呀,他霍半霍队长,单只靠刨土,如何就能刨出个小洋楼来?”若川心里一惊:“村民怎么也就忍了?”老伯苦笑:“不忍又怎么办?”
老伯砍开的红椰,汁水格外清甜,若川捧起,仰头喝了,便觉得通体舒爽,不由叹道:“农村若是没有这些贪人,还是很不错的。”老伯说:“乡村这样下去,怕是留不住人了。六莲最近也在张罗去海口,你觉得怎样?”若川摇摇头说:“城里,也是难呀。”老伯说:“我最近想,去城里,对她也许是件好事,去碰碰运气,也许就能鲤鱼跳龙门呢。”若川听明白了老伯的意思,忙应道:“若是六莲非要去,我会尽力帮她。”老伯没有马上接话,连连吃了几口水烟,烟筒里的红光,映得他面庞更加沧桑。沉默良久,他才说:“我就是怕她一步走错,误了一辈子!”若川安慰他说:“哪里会?六莲也是聪明的。”聊了半天的话,若川忽然觉得,老屋里没有六莲在,意趣便少了许多。这个念头一起,他马上又惭愧自己太自私。
坐了一会儿,他还是想走,于是起身告辞。老伯便叮嘱把酒带走,又招手道:“你等等。”说罢走去檐下,摘下了一串咸鱼,递给若川,“我这个家,很少吃大肉,只有这个好送饭,你拿些去,省得嘴里淡。”若川想推辞,又怕老伯埋怨他太讲虚礼,只得接下了。出了院子,若川回头看,见老伯仍坐在廊下,如黑黢黢的岩石一般。为了省电,老屋里灯也未点一盏,只有老伯的烟火一明一灭。若川心里一阵难过:若是六莲真去了城里打工,老人家该怎么办?
(待续)
日期:2011-11-28 08:26:13
36、摊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