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事笔录——记录我所经历的一切谜团以及它们背后的真相》
第12节

作者: 天干十二珍
收藏本书TXT下载
  2013-09-05 15:11:22
  我们走下飞机的时候,有两个人突发高原反应,被直接送去了医院,剩下的人被宋小艾分成了几个组,都穿上了便装,打扮成了科考队的模样。
  然后我们一刻不停的被拉上了汽车,一共二十几辆车,全都是军用的吉普,连牌照都是军方的。不过我和胖子也没表示惊讶,毕竟这些人的身份摆在那儿呢,就因为不在国家各种体系的编队里,所以权利才会大的吓人。似乎除了那个神秘的上头,这个组织不受任何人管辖。
  从格尔木到昆仑山口还有160公里的路走,我跟胖子左右无事,便想着调戏一下车队里唯一的一个女性宋小艾,谁知她根本不睬我们,而是直接甩过来一个资料袋道:“到地方之前看完。”
  2013-09-05 15:28:29
  我们这辆车是开在最前面带路的,车里面除了我跟胖子,还有三个人:一个是宋小艾,一个是之前那个男人,人称大壮。剩下一个司机绰号叫蚂蚁。这支队伍里的人用的几乎全是绰号,甚至宋小艾这个称呼据说也只是个代号,他们的真实信息早已经在被选入这个组织的时候就被销毁了。
  我跟胖子把袋子拆开,却发现里面只有十几页笔记本大小的纸,给人钉在了一块儿。我翻了一下发现这是一份考古记录。

  2013-09-05 15:44:00
  当我把目光落在上面记载的内容时,我就再也移不开了,因为这份笔录里记载了一段很诡异的经历,看宋小艾这意思,也许会和我们这次的任务有关。
  这东西说是考古记录其实还有点牵强,因为它的内容大多数还是在叙述当时那次的经历,叙述的非常细致,有点像女生的日记。如果都要在这里交代出来恐怕会花很多笔墨,所以我就自己整理了一下语言,把它记录的东西转述在这里:
  2013-09-05 15:55:20
  上世纪50年代,正值新中国建国之初。百废俱新,一切建设都在火热的进行中,除了大家明面上看到了那些工业、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考古这一块儿上,相较之前军阀混战的年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955年,一个由五个人组成的考古队来到了昆仑山脚下,这五个人里面儿,有两个是当时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另外三个是这两人的学生。除开这五个考古专家,还有一支百人左右的工程兵连队也跟着他们一块来到了这里,一来为了保障他们的安全,更主要的还是协助他们完成本次考察的任务。
  时值日暮,百多号人就地安营,考古队的一行五人加上连长、政委以及副连长正围坐在篝火旁商议日程安排,行程路线等问题。

  2013-09-05 15:56:30
  一个带着山羊眼镜,须发皆白的老者神情激动,面色涨红的辩驳道:“我抗议!什么叫考虑到我的健康状况?我看你们根本是不懂得这次任务的意义!你们根本没考虑这批文物的健康状况,没有考虑国家的利益状况!况且我张长天的身体情况很好,完全不需要担心!”
  这时候,坐在老者对面的一个穿着军装的黑脸大汉没好气的说道:“别跟我扯什么文物不文物的,老子不懂这些,当初来的时候,要不是师长亲自嘱托我一定要保证好你们这几个书呆子的安全,老子才懒得管你们要往哪儿跑呢!你们说说看,除了整天捣鼓些破烂玩意儿,你们这群书呆子还会些啥?连吃饭还要老子的兵递给你们。那个小姑娘,瞪,瞪我干嘛,你说你一个丫头就呆在家绣绣花好了,还学男人到处乱跑,跑也就算了,偏偏净给我惹麻烦!”

  2013-09-05 16:43:43
  这大汉一席话说的在场的几个考古队员怒火中烧,张长天身边坐着的国字脸中年人怒斥道:“王连长请注意你的用词!我们既然是组织上安排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的,理应同心协力,怎么能像你这样只知道指责呢?”
  王连长,也就是那个黑大汉重重的哼了一句,却没有说话,要论道理,他自然比不过这些又酸又臭的书呆子了。
  这时候,王连长旁边的那个穿着军装的年轻人说话了:“张教授、冯教授,各位别急,咱们连长是个直性子,说话比较直接,但是他对各位并没有恶意。他是真正的担心张老的身体,要知道明天可是要往最深处去了,不提那些个地方可能出现的危险,光是那几千米的海拔,就能要了人性命!老先生年近八旬,连长他担心您身体吃不消,也是合情合理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