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点灯》
第31节

作者: 仇泓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过了不多时,贺师傅突然浑身发抖,仿佛打摆子一样,脸色苍白,眼睛通红,猛然喊了一声:“喝!”接着就发出个老头的声音,问道:“找我啥事儿啊。”黄老二一听,吓了一跳,这声音跟他爹的一摸一样。就问:“爹,你觉得我咋样啊?”
  黄老财道:“好,好儿子。又踏实,又能干,还勤恳,还有脑筋,好,有你这么个儿子,算是我积了八辈子德。”
  黄老二听了,又问:“你说我打个咋样?”
  黄老财听了,咬牙切齿道:“那个畜生,好吃懒做,就知道败家,提起他来我就有气。”

  黄老二听了,不解,问:“爹,我这样,大哥那样,那你为啥分家产的时候,全给了大哥?”
  上了贺师傅身的黄老财叹口气,道:“你看看,你又勤恳,有能干,自己也有本事,我那点家产,给不给你都不打紧。你哥就不成了。他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我要是不把家产分给他,说不定哪天他就饿死街头了。你哥再不肖,终归是我儿子。我一个当爹的,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饿死吧?你说说,你要是我,是不是也得这么分?”

  日期:2012-9-16 15:32:00
  周末酬宾,再更一贴
  三十三、算命
  算命是个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有时候明明很准,却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准确,反倒有些啼笑皆非的效果。
  这个故事是老二讲的。民国的时候,他老家有一户人家,姓郑的,生了个儿子。这家人略微有点积蓄,算是个小地主,老来得子,非常金贵。

  他家附近有个不大的庙,据说非常灵验。庙里供奉的非神非佛,确实一只罗盘。
  关于这只罗盘,很有些说法。故老相传,是某年黄河泛滥,一条卡车大小的巨龟驮上来的。至于这只巨龟从哪里驮来的罗盘,那就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上导航用的。当年马三宝太监在马六甲的时候,碰上一条妖龙作怪,把船队挡了七七四十九天。把三宝太监堵急眼了,说**上国的船队,你狗日的也敢挡?真心是没把村支书当干部。于是发兵围剿,一面是火龙出水佛郎机,一面是中原带来的方家术士下黑手,直接把妖龙干成两截。有方士进言,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能不防。于是把罗盘一个,沉到妖龙沉尸的地方镇压。到了崇祯年间,明祚衰微,镇压不住妖龙。西海龙王就派了龟丞相,顺着黄河,把罗盘送回中原。

  另一个说法,这罗盘是唐肃宗的白衣宰相李泌看风水用的。李泌辅佐唐肃宗剿平安史之乱,功劳显赫。难得此人居功却不自傲,头一天平定天下,第二天就弃官归隐。路过黄河的时候,东海龙王正在黄河盘桓,得到消息,强行留他下来讲道。李泌讲了七七四十九天,龙王听了个一知半解。于是李泌说他悟性不够,要花五百年时间才能体会得道,于是把自己的罗盘送给他,让他研习。到了明朝,东海龙王才理解李泌的意思,于是派龟丞相把罗盘送回来。

  这些说法神神叨叨,可信度不高,那罗盘很可能是当地一个大堪舆用过的,也许帮了富户的大忙,人家才出钱修庙,给他供起来,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不说也罢。不过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那个庙的确非常灵验。
  姓郑的一家,非常宝贝这个儿子,于是就去这庙里求签算命,算算这个孩子运程如何。摇了一只签,拿去给庙祝解签。庙祝翻开一本发黄的厚书,查了许久,一拍巴掌,把来人吓了一跳,嘴里连声说道:“可喜可贺,实在可喜可贺。”
  郑家人一听,知道是好事,连忙问:“怎么个好法?”
  庙祝说:“书上说了,这孩子能挣钱财百万,你说是不是可喜可贺?”
  郑家人听了大喜,连声感谢庙祝,给庙里供了一篮子鸡蛋,提了一瓶香油。从此下了很大心血培养这孩子,花了大价钱送他外出读书。这孩子也不是不刻苦,奈何脑子不是那么太聪明,学得也一般。不过那个时候读书人毕竟少,识字的就能谋个职业。这孩子就走关系道国民政府教育部当了个小科员,收入微薄,勉强能养活老小。

  等到抗战胜利,国统区经济一片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货币贬值,那时的法币,那才叫攒着没用,揩腚嫌硬。印发出来的钞票还不够支付印刷费,姓郑的孩子怎么说都是在政府部门上班,领工资的时候动辄几十万地领,领到的法币堆积如山,却买不到东西。随便点点数数,果然够百万,这才明白过来,算命的说的没错,果然是挣钱百万,却一点都不值得高兴。

  另一个故事是老三讲的,说他的家乡,也是民国时候,有一户农家,生下一对双胞胎。奈何家里贫穷,两个孩子养活不了,打算把一个送人。正好有个游方的和尚路过他家,讨了口水喝。当爹的就问和尚会不会算命之类的,和尚说会,于是请和尚给算算,打算留一个好的,把另一个送人了。
  和尚听罢,说:“既然生在你家,总是缘分,何必如此。”
  当爹的说:“不是我狠心,实在是养活不了。”
  和尚也不好再说什么,于是按着方位,掐着手指开始算计,算了半天,对当爹的说:“这个哥哥,是个八角铁秤砣的命,意思是稳稳当当,没有闪失。这个弟弟,是浪里孤舟的命,意思是一生跌宕,没有半点安稳的时候。”
  当爹的听了,说:“那这当哥哥的命好呗?”

  和尚道:“命这个东西,哪里有好坏之分。劝施主一句,不要想当然。”
  当爹的喏喏几句,把和尚送走。心里打定主意,找了户没儿子的人家,把小儿子送走。
  两个孩子日渐长大,他留下那个孩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辛苦耕种,结婚生子。军阀混战的时候,他远离战场,没受伤害,日本侵华期间,虽然盘剥的厉害,规定了中国人不许吃白面红糖大米,否则就是经济犯等法令。但他本来就是个穷苦农民,吃棒子面窝窝头的命,这些法令,有没有与他无关。抗战后期,他家被并入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几乎没有波及。建国以后,他成分一直是贫农,没受半点痛苦。七十年代无疾而终,留下儿女各两个,孙辈一大堆,其后人至今还在乡下务农。

  另一个孩子,跟着其养父母逃荒远走。路上正赶上孙殿英部招兵,小伙子抱着当兵吃饭的想法就当兵了。孙殿英投降日本后,又顺势成了伪军。这小子的养父是晚清的秀才,教过他读书认字,有点国家意识,民族感情。再加上日本人对伪军盘剥,打仗日本人配着钢盔,缩在后头,伪军顶着布帽子,顶在前头送命。于是联系几个志趣相同的伪军,打死日本人,带着枪逃出来,投奔国军。后来淮海战役战场起义,此时已经干到了营长。建国后第二批入朝,出生入死,叮叮当当挂着一脯子勋章回来。文丨革丨时由于他早年经历不大清白,受到不小的冲击。有位老首长知道他是个虎将,把他弄到东北的农场雪藏起来,才躲过一劫。八十年代平反,发挥余热,九零年前后病故。老爷子戎马一生,身上有大小伤疤三十余处,其中几乎要命的三处。经历曲折,比小说里的人物还精彩。前些年其子女回乡祭祖,当地政府很是宣扬了一番,当哥哥的后人与他们见面,虽然相貌类似,依稀看得出同宗,但俨然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一个故事,雷哥讲的。他们那里,有抓周的习俗。就是孩子周岁的时候,在面前摆一圈东西,看孩子抓那个,就说明孩子以后要干哪一行。结果那孩子完全忽略了诸如橡皮公章人民币课本等等寄托父母美好期望的东西,抓着一块炭疙瘩死活不肯撒手。爹妈看了脸都绿了,说这孩子没出息,怕要当个挖煤的矿工,俗称“煤黑子”。
  几十年过去了,那孩子长大成人,果真在和煤炭打交道,不过不是矿工,而是煤老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